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屈原

移除 3,64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著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大招]]》《[[远游]]》《[[卜居]]》《[[渔夫]]》
}}
[[File:QuYuan.jpg|180px|thumb]]
'''屈原'''(約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自作词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ref>[http://so.gushiwen.org/view_71169.aspx 屈原《离骚》]</ref>,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屈,昭,景为楚国大姓<ref>[http://www.qvshi.org/page/default.asp?pageID=18&ID=232 《屈姓起源》2011/10]</ref>,官拜[[左徒]],左徒多以贵族近臣任之,左徒任务有四 “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ref>[http://www.zigui.gov.cn/2006-11/14/cms29880article.shtml 林鹏《屈原所任的左徒到底是什么官?》2006/11]</ref> 民间广泛流传楚南公的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ref>[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a0bcbeea09.aspx 解惠全/张德萍《史记-项羽本纪》]</ref>一说三姓是屈昭景三姓,一说是楚还有三口人也要反秦。
===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 ===
[[File:Shashi-Qu Yuan.jpg|缩略图|左|荊州的屈原大雕像]]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銀錢]]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ref>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ref>」利令智昏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ref>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ref>」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佔去漢中大片土地。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 自盡 ===
[[File:Qu Yuan Sang while Walking.jpg|280px|缩略图|[[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秦國對楚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哀郢》所說:
{{quote|
=== 《[[九歌]]》 ===
[[File:九歌圖書畫卷局部一.jpg|thumb|傳為宋朝[[張敦禮]]所作的《九歌圖》局部]]
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份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編成歌、樂、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極富浪漫色彩,是中國歌舞的雛形。內容包括《東皇太一》(尊貴的天神)、《雲中君》(雲神,一說為雷神<ref>傅錫壬註譯. 新譯楚辭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第九版,1992年:59. ISBN 957-14-0739-9</ref>)、《湘君》和《湘夫人》(愛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東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國殤]]》、《禮魂》(歌劇的尾聲)。
[[高麗]]文人[[李奎報]]在《[[東國李相國集]]》中作“屈原不宜死論”以評價:“古有殺身以成仁。若比干者是已。有殺身以成節者。若伯夷叔齊是已。比干當紂時。其惡不可不諫。諫而被其誅。是死得其所而成其仁也。虎王伐紂。猶有慙德。凡在義士。不可忍視。故孤竹二子。扣馬而諫。諫而不見聽。恥食其粟而死。是亦死得其所而成其節也。若楚之屈原。擧異於是。死不得其所。祇以顯君之惡耳。夫讒說之蔽明。邪諂之害正。自古而然。非楚國君臣而已。原以方正端直之志。爲王寵遇。專任國政。宜乎見同列之妬嫉也。故爲上官大夫所譖。見疏於王。此固常理而不足以爲恨者也。原於此時。宜度王之不寤。滅迹遠遁。混于常流。庶使其王之惡。漸久而稍滅也。原不然。復欲見容於襄王。反爲令尹子蘭所讒。放逐江潭。作湘之纍囚。至是雖欲遁去。其可得乎。是故。憔悴其容。行吟澤畔。作爲離騷。多有怨曠譏刺之辭。則是亦足以顯君之惡。而乃復投水而死。使天下之人。深咎其君。乃至楚俗爲競渡之曲。以慰其溺。賈誼作投水之文。以弔其冤。益使王之惡。大暴於萬世矣。湘水有盡。此惡何滅。且紂之惡。久已浮於天下。雖比干不死。未免爲獨夫而取刺於萬世矣。虎王擧大義忘小嫌。卒王天下。功業施于萬世矣。則其德不以二子之死大損也。況二子非虎王之臣也。乃紂之臣。諫伐其君而死。以成其節也。何與於虎王哉。若懷王則聽讒疏賢而已。當時此事。無國無之。原若不死。則王之惡。想不至大甚。吾故曰。原死非其所。以顯其君之惡耳。予之此論。乃所以雪原之冤。而益貶其君之惡。庶以諷後之信讒斥賢耳。非固譏原也。惜也其死之非其所宜也。嗚戲。”
{{wikisource|東國李相國前集/卷22}}
 
== 後世紀念 ==
{{main|端午節 (華人)}}
[[File:VM 3852 Singapore - Qu Yuan in a dragon boat.jpg|thumb|紀念屈原是華人端午節特有習俗,图中为[[新加坡]]四马路的端午节灯饰]]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在中國,人們會在[[中華端午節|端午節]]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楚國[[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間流傳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ref>《事物原始·端陽》:「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ref>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ref>《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ref>)不過仍然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據說屈原死後,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粽子來祭祀屈原<ref>[[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ref>。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ref>《蘇州府志》.增補:“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ref>。
 
這些傳說都不可靠,據[[聞一多]]《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ref>{{Cite news | url=http://people.com.cn/GB/paper85/1867/300794.html | title=民俗文化资源与重铸民族魂———闻一多论端午的启示 | author=程蔷 | work=《人民论坛》}}</ref>
 
由於屈原忠君,卻不得不自殺於江邊,後人將其奉為諸「[[水仙王]]」之一,認為屈原在天之靈可以保佑漁民、船員及水上貿易商旅。
== 注释 ==
{{reflist|2}}
==參考書目==
*{{wikisource history link|史記|084|屈原}}
*{{wikisource history link|史記|040}}
*Laurence A. Schneider著,張嘯虎等譯:《楚國狂人屈原與中國政治神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卜松山:〈[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18-199301019.pdf 屈原和八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
*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 参见 ==
{{Portal box|中国|詩歌|文学|人物}}
* [[作家列表]]
* [[诗人列表]]
* [[端午節 (華人)]]
*[[思美人]](屈原傳)
 
== 外部链接 ==
 
* [https://archive.is/20140308034457/http://www.nichinoken.co.jp/column/essay/sansu/2012_m08.html#no03 3.文字「羹(あつもの)」について]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Q屈原}}
 
[[Category:春秋战国作家]]
[[Category:中国诗人]]
[[Category:秭归人]]
[[Category:羋姓|Y原]]
[[Category:屈姓|Y原]]
[[Category:戰國時代自殺人物]]
[[Category:道教神祇]]
[[Category:中国人物神]]
[[Category:端午節]]
[[Category: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ategory:楚國人]]
[[Category:自杀诗人]]
1,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