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嘉南大圳

圖片來自storystudio

嘉南大圳(臺語:Ka-lâm Tuā-tsùn),原稱官佃溪埤圳,為台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台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

1917年(大正6年)八田技師向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圳興工於1920年(大正9年)9月,以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臺南廳得名(今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首先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

1930年5月竣工,耗費5,414萬日圓,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目錄

歷史

1901年,台灣總督府頒佈「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將現存各埤圳確立法令規約,排除以往埤圳屬於私有產業的認定,使得嘉南平原地區原各自獨立的埤圳系統,整合為較完整的系統,舉凡一切水租徵收、水利紛爭、區域認定皆由行政官廳負責,代表水權公共化及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水利事業[1]

但由於多數地區仍是水利未修,人民無力負擔,為了積極改善農業環境,台灣總督府於1908年訂定「官設埤圳規則」,並提出特別事業費總預算3千萬圓,在全島四個地區訂定埤圳改修及擴張計畫。為了米、糖的增產,水利事業與灌排事業成為重要事項,而嘉南平原雖擁有平坦的地形及溫暖的氣候,卻因為水利灌溉條件不佳,故成為總督府興建大規模水利工程的地區。

根據1920年的調查,嘉南平原的旱田面積與比例占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水田面積遠比其他地區的水田面積比例低,其中縱貫鐵路以西各郡水田化比例甚少,因此農業生產實際效益低。

桃園大圳開工後,台灣總督府土木局技師八田與一負責調查嘉南平原水利資源狀況,發現官田溪流域上游有建造大型貯水池的可能,因此計劃對其區域建造排水設施,稱為「官佃溪埤圳計畫」,1919年成立「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1920年新設埤圳計畫獲總督府認可,依臺灣公共埤圳規則正式公告。

依照計畫,取用的水源有兩處,一處是濁水溪,另一處則是官田溪蓄水庫。由於濁水溪含砂量高,為減少淤積,八田與一將進水口設施林內第一、第二及中圍子三個地點,然後將分散的三條水流在半途匯集後引導於濁幹線,同時在林內第一引水路半途設施發電所(即濁水水力發電所),將電源輸送至烏山頭的水壩工地。另一水源為烏山頭水庫,由於官田溪集水面積僅50平方公里,為了供應嘉南大圳灌溉用水,因此利用曾文溪,透過引水隧道貫通用水。水庫主壩則採用「半水力填築式工法」。

1922年6月烏山嶺隧道工程開工,同年12月16日隧道挖到天然氣導致爆炸,50~80名台日員工死亡,導致工程暫停,1923年春才繼續施工[2]。1928年,灌溉排水渠導完工,工程項目包括水汴、水門、渡槽、跌水工、明渠、暗渠、防潮自動排水門等,並設有通訊線網;1930年烏山頭水壩堰堤工程完工,工程前後歷經10年。

為當時面臨1930年經濟大恐慌,日本亦發生昭和金融恐慌米價下跌,日本農林省於1932年有意限制台灣米、朝鮮米輸入藉以保護日本本土農業,致島內引發「台灣米移入限制反對運動」。之後又通過《米穀配給統制法》,使得台灣農民抗爭至戰後。

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耕地形態產生變化,水田面積增加,旱田減少,土壤質地改善,解決乾旱及鹽害問題,農作物生產結構隨之改變,使嘉南平原成為稻米產地,可種植蓬萊米,並有利於甘蔗種植,改良成功後即實施三年輪作制,土地生產力增加,作物收穫量提高,土地買賣價格及租佃價格亦同時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土地稅收也明顯增加。

主要設施

烏山頭水庫

烏山頭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游,集水區有58平方公里,水庫容積約1.5億立方公尺,水深可達32公尺。壩體最大高度為56公尺,壩頂標高為66.66公尺,滿水位標高58.18公尺,壩頂長1,273公尺,壩頂寬9公尺,壩底寬約303公尺。此水庫利用利用臺南州台南廳官田鄉、六甲鄉、大內鄉、東山鄉(現臺南市官田區六甲區大內區東山區)間的低窪谷地為集水區,水源取自曾文溪上游大埔溪,為一個離槽水庫,進水隧道穿越烏山嶺至官田溪上游,長三千多公尺。

濁水溪進水口

除了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也於濁水溪設立四處進水口,分別為林內第一進水口、林內第二進水口、中國子第三進水口以及曾文溪取水口。

灌溉渠道

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依其性質分為幹線、支線和分線三種,總長度約1,410公里。其中幹線總長度含導水路約100公里,寬約2.4至18.2公尺,水深約1.2至3.6公尺;支線主要有北港支線等52條,總長度約428公里,分線則是從支線分出來的較小渠道,分佈於整個灌溉區域,總計146條,長度約729公里,此外尚有水利實行組合開設的小給水路約7,400公里。

濁幹線

來自濁水溪水的灌溉線路為濁幹線,自林內第一進水口沿舊虎尾溪左岸南行至北港溪與北幹線相連,長度總計40.3公里,沿線有結構物94處,支線16條,分線34條,灌溉北港溪以北46,000甲土地,並另有虹吸工暗渠和烏山頭北幹線相通。

南幹線與北幹線

水源自烏山頭水庫流出後,分為北幹線與南幹線。北幹線自烏山頭北行,跨急水溪八掌溪朴子溪北港溪南岸,灌溉北港溪以南至烏山頭貯水庫間的56,000甲土地,長度總計47.5公里,構造物171處,支線22條,分線31條;南幹線自烏山頭南行,向南跨越官田溪、曾文溪至茄拔附近,至台南市善化區連接南幹支線,灌溉烏山頭以南約42,000甲土地,長10公里,結構物38處,支線6條,分線22條。

排水路、防潮與防水設備

排水路46條,大排水路長約960公里,小排水路長約6,000公里,防水堤防228公里,防潮堤104公里。

橋梁

嘉南大圳官田溪渡槽橋、嘉南大圳渡仔頭溪渡槽橋

建於1922年,橋上原建有鐵道,提供建築烏山頭水庫大壩的砂石運送道。1934年後拆除鐵道,改鋪設鋼筋混凝土橋面,兼具交通道路與輸水管路的複合功能。

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橋

建於1929年,後曾為道路,兼具交通道路與輸水管路的複合功能。

工事鐵道

路線

  • 番子田線(大門-烏山頭,7.2公里,1920年前後至1960年代,營運末期由新營糖廠管理)
  • 曾文溪線(官田-曾文溪,10.2哩,1923年前後至1930年代)
  • 新莊線(林內-新莊子,2.4哩,1920年前後至1923年)
  • 三塊厝線(官田─三塊厝,2哩,1924年至1930年代)
  • 龜重溪線(山子腳─龜重溪,0.9哩,1925年至1930年代)
  • 八掌溪線(外溪州─外溪州,0.8哩,1926年至1930年代)
  • 急水溪線(烏樹林─下秀店,0.9哩,1927年至1930年代)
  • 鹿草聯絡線(施厝寮─東勢厝,1.2哩,1927年至1930年代)
  • 山上線(山上─山上,0.4哩,1927年至1930年代)
  • 麻豆線(0.7哩,1928年至1930年代)[3]
  • 二重溪線
  • 大內莊連絡線
  • 王萊宅線(臺南製糖會社玉井工場所屬路線)[4]

軌距

  • 番子田線:1067mm及762mm共軌
  • 曾文溪線與二重溪線:1067mm
  • 其餘:762mm

用途

運送機具、材料及人員等。[5]

影片

嘉南大圳空拍

參考文獻

  1. 農田水利會聯合會編. 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 臺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05: 16. ISBN 986-00-0993-7. 
  2. 存檔副本. [2017-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4. 枝德, 二. 《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 嘉義: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 1930. 
  5. 存檔副本. [2017-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