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瑞昌市第三中学”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瑞昌市第三中学'''的办学源头可追溯到湓城农业中学,最初为一师一校一班,由肖德忠负责教学管理。后来经历了多次…”)
 
第1行: 第1行:
  
  
'''瑞昌市第三中学'''的办学源头可追溯到湓城农业中学,最初为一师一校一班,由肖德忠负责教学管理。后来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合并,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教学设施<ref>[https://www.doc88.com/p-9909000619245.html 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标准],道客巴巴,2014-01-12</ref>的瑞昌三中。2003年,瑞昌三中并入九江学院,只保留番号。最后一届学生欢欢喜喜地成为瑞昌一中的学子。如今,三中校园已变成一个住宅小区,但三中的番号在历届师生的心中永不会消失。
+
'''瑞昌市第三中学'''的办学源头可追溯到湓城农业中学,最初为一师一校一班,由肖德忠负责[[ 教学]] 管理。后来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合并,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教学设施<ref>[https://www.doc88.com/p-9909000619245.html 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标准],道客巴巴,2014-01-12</ref>的瑞昌三中。2003年,瑞昌三中并入九江学院,只保留番号。最后一届学生[[ 欢欢喜喜]] 地成为瑞昌一中的学子。如今,三中校园已变成一个住宅小区,但三中的番号在历届师生的心中永不会消失。
  
 
==校园咨询==
 
==校园咨询==
第7行: 第7行:
 
 路过空置多年的瑞昌三中校园,这里一片繁忙,新的住宅楼盘正在拔地而起。老胡在想,三中的办学源头在哪里?
 
 路过空置多年的瑞昌三中校园,这里一片繁忙,新的住宅楼盘正在拔地而起。老胡在想,三中的办学源头在哪里?
  
 我的老师吴节贵是三中校史的第一位编撰者,他写道:“瑞昌三中的前身湓城农业中学,可谓一师一校一班,即一位教师,一个班级,当时的湓城公社指派肖德忠负责该校的教学与管理”。1966年8月 ,湓城农中成立,校址在原裕丰大队余家自然村。当年在余家的一间破房子里读书的30名学生到现在都是70多岁的人了。
+
 我的老师吴节贵是三中校史的第一位编撰者,他写道:“瑞昌三中的前身湓城农业中学,可谓一师一校一班,即一位[[ 教师]] ,一个班级,当时的湓城公社指派肖德忠负责该校的[[ 教学]] 与管理”。1966年8月 ,湓城农中成立,校址在原裕丰大队余家自然村。当年在余家的一间破房子里读书的30名学生到现在都是70多岁的人了。
  
 实际上,在湓城农中之前,还有一所中学,称为湓城民中,由于存在时间短,无史料记载,几乎没有人知道。湓城民中于1957年9月创办,校址设石坑堡,就是现在的白杨镇郭桥村。谁是创办人,根据推理,大约是我湓城中学的数学老师罗克章创办的。罗老师是民国时期南昌三中的高材生,差点跟着蒋经国的青年军去了台湾,因思家心切,回到家乡创办石坑堡小学。湓城民中招收两届初中学生共94人,当年的学生在哪里?很难寻访。校址在哪里?在郭桥山下某地无考。
+
 实际上,在湓城农中之前,还有一所中学,称为湓城民中,由于存在时间短,无史料记载,几乎没有人知道。湓城民中于1957年9月创办,校址设石坑堡,就是现在的[[ 白杨镇]] 郭桥村。谁是创办人,根据推理,大约是我湓城中学的数学老师罗克章创办的。罗老师是[[ 民国]] 时期南昌三中的高材生,差点跟着蒋经国的青年军去了台湾,因思家心切,回到家乡创办石坑堡小学。湓城民中招收两届初中学生共94人,当年的学生在哪里?很难寻访。校址在哪里?在郭桥山下某地无考。
  
 
1968年9月,原湓城公社、北亭公社和黄桥公社合并为湓城公社,湓城农中与黄桥农中合并,改名为湓城“五*七”中学,以黄桥农中为校址。湓城农中办学终止。
 
1968年9月,原湓城公社、北亭公社和黄桥公社合并为湓城公社,湓城农中与黄桥农中合并,改名为湓城“五*七”中学,以黄桥农中为校址。湓城农中办学终止。
  
1970年春,湓城“五*七”中学还有一个分校,老湓城公社范围太大,为便于学生就近上学,公社将分校设在立新大队罗石口,大约在现瑞昌八小附近,存续时间不过一年多。
+
1970年春,湓城“五*七”中学还有一个分校,老湓城公社[[ 范围]] 太大,为便于学生就近上学,公社将分校设在立新大队罗石口,大约在现瑞昌八小附近,存续时间不过一年多。
  
1971年,湓城公社决定在南禅寺旧址新建一所湓城完全中学<ref>[http://www.chusan.com/zhongkao/106377.html 完全中学什么意思],初三网,2020-08-23</ref>,到1972年2月正式开学。后来人们把南禅寺旧址上的湓城中学称作鸡公岭学校。在鸡公岭学校读书的学生,一个班50多人住在一间大寝室里,亲热拥挤,各班级共用的操场,欢笑热闹。昔日被学生们踩得光秃平整的操场,现在,堆积的落叶无人打扫,寂寞无边。
+
1971年,湓城公社决定在南禅寺旧址新建一所湓城完全中学<ref>[http://www.chusan.com/zhongkao/106377.html 完全中学什么意思],初三网,2020-08-23</ref>,到1972年2月正式开学。后来人们把南禅寺旧址上的湓城中学称作鸡公岭学校。在鸡公岭学校读书的学生,一个班50多人住在一间大寝室里,亲热拥挤,各班级共用的操场,欢笑热闹。昔日被[[ 学生]] 们踩得光秃平整的操场,现在,堆积的落叶无人打扫,寂寞无边。
  
1983年,人民机械厂相中了鸡公岭学校这块风水宝地,湓城中学只好辗转迁往张畈。由于教室不够,学校先后在石山、大塘、五里、张畈等地四处租借民房作教室,办学分散,同一届学生,大家互不相识。到1984年,湓城中学正式更名为桂林中学,那时学生增加到800多人,到1994年,十年间的桂林中学地址没变、校园没变,许多人毕业以后,对母校的模样有着相同的印象。
+
1983年,人民机械厂相中了鸡公岭学校这块风水宝地,湓城中学只好辗转迁往张畈。由于[[ 教室]] 不够,学校先后在石山、大塘、五里、张畈等地四处租借民房作[[ 教室]] ,办学分散,同一届学生,大家互不相识。到1984年,湓城中学正式更名为桂林中学,那时学生增加到800多人,到1994年,十年间的桂林中学地址没变、校园没变,许多人毕业以后,对母校的模样有着相同的印象。
  
 
1995年8月14日,市委决定撤销桂林中学,组建瑞昌市第三中学。在老桂林中学办公楼前举行的三中成立庆典仪式,见证了一直办学局促、拥挤不堪的历史旧模样。
 
1995年8月14日,市委决定撤销桂林中学,组建瑞昌市第三中学。在老桂林中学办公楼前举行的三中成立庆典仪式,见证了一直办学局促、拥挤不堪的历史旧模样。
  
 成立三中后,学校经历了一番创业发展过程,到2003年,瑞昌三中校园面积达到了50多亩,完整的教学大楼4栋,学生宿舍楼2栋,功能完备的学生食堂1座。让学生最高兴的是建有水泥运动球场,大家都可以在干净的球场上打球玩耍。
+
 成立三中后,学校经历了一番[[ 创业]] 发展过程,到2003年,瑞昌三中校园面积达到了50多亩,完整的教学大楼4栋,学生宿舍楼2栋,功能完备的学生食堂1座。让学生最高兴的是建有水泥运动球场,大家都可以在干净的球场上打球玩耍。
  
2003年8月28日,市政府决定将瑞昌一中、瑞昌三中人、财、物整体移交给九江学院,一中、三中合并。从此,瑞昌三中仅仅只是保留一个番号,他的实体没有了。三中最后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办公楼前合影拍照,吃了散伙饭,各奔前程。
+
2003年8月28日,市政府决定将瑞昌一中、瑞昌三中人、财、物整体移交给九江学院,一中、三中合并。从此,瑞昌三中仅仅只是保留一个番号,他的实体没有了。三中最后一届学校[[ 领导]] 班子成员在办公楼前合影拍照,吃了散伙饭,各奔前程。
  
 
 最后的一届学生,全校大约有2100人,他们欢欢喜喜,都变成了瑞昌一中的学子,头也不回的奔向一中去了。
 
 最后的一届学生,全校大约有2100人,他们欢欢喜喜,都变成了瑞昌一中的学子,头也不回的奔向一中去了。
  
 空空荡荡的三中校园,后来是不是有他的故人路过张望,怀念曾经的过往?2012年,瑞昌五中进驻三中校园作过短暂的办学,2016年,五中更名为六中后,整体搬迁到大唐新区校址,三中校园再一次空置,最近,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建成了一个住宅小区。现在,瑞昌三中什么都没有剩下了,彻底变成了一个空的番号。
+
 空空荡荡的三中校园,后来是不是有他的故人路过张望,怀念曾经的过往?2012年,瑞昌五中进驻三中校园作过短暂的办学,2016年,五中更名为六中后,整体搬迁到大唐新区校址,三中校园再一次空置,最近,出售给[[ 房地产]] 开发公司建成了一个住宅小区。现在,瑞昌三中什么都没有剩下了,彻底变成了一个空的番号。
  
 湓城民中早已隐没在一片荒草中难寻踪迹,湓城农中曾经的农舍不知被他的户主改建了多少次,湓城“五*七”中学因采矿塌陷旧址无存,湓城中学早已置换他用不复存在,桂林中学到瑞昌三中现在要变成一个居民小区,所有的校园一处都没有留下,所有的印记将会被历史磨灭,但三中番号一直保留,在历届师生的心里,也许永不会消失。
+
 湓城民中早已隐没在一片荒草中难寻踪迹,湓城农中曾经的农舍不知被他的户主改建了多少次,湓城“五*七”中学因采矿塌陷旧址无存,湓城中学早已置换他用不复存在,桂林中学到瑞昌三中现在要变成一个居民小区,所有的校园一处都没有留下,所有的印记将会被[[ 历史]] 磨灭,但三中番号一直保留,在历届师生的心里,也许永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2024年5月12日 (日) 15:37的版本


瑞昌市第三中学的办学源头可追溯到湓城农业中学,最初为一师一校一班,由肖德忠负责教学管理。后来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合并,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教学设施[1]的瑞昌三中。2003年,瑞昌三中并入九江学院,只保留番号。最后一届学生欢欢喜喜地成为瑞昌一中的学子。如今,三中校园已变成一个住宅小区,但三中的番号在历届师生的心中永不会消失。

校园咨询

路过空置多年的瑞昌三中校园,这里一片繁忙,新的住宅楼盘正在拔地而起。老胡在想,三中的办学源头在哪里?

我的老师吴节贵是三中校史的第一位编撰者,他写道:“瑞昌三中的前身湓城农业中学,可谓一师一校一班,即一位教师,一个班级,当时的湓城公社指派肖德忠负责该校的教学与管理”。1966年8月 ,湓城农中成立,校址在原裕丰大队余家自然村。当年在余家的一间破房子里读书的30名学生到现在都是70多岁的人了。

实际上,在湓城农中之前,还有一所中学,称为湓城民中,由于存在时间短,无史料记载,几乎没有人知道。湓城民中于1957年9月创办,校址设石坑堡,就是现在的白杨镇郭桥村。谁是创办人,根据推理,大约是我湓城中学的数学老师罗克章创办的。罗老师是民国时期南昌三中的高材生,差点跟着蒋经国的青年军去了台湾,因思家心切,回到家乡创办石坑堡小学。湓城民中招收两届初中学生共94人,当年的学生在哪里?很难寻访。校址在哪里?在郭桥山下某地无考。

1968年9月,原湓城公社、北亭公社和黄桥公社合并为湓城公社,湓城农中与黄桥农中合并,改名为湓城“五*七”中学,以黄桥农中为校址。湓城农中办学终止。

1970年春,湓城“五*七”中学还有一个分校,老湓城公社范围太大,为便于学生就近上学,公社将分校设在立新大队罗石口,大约在现瑞昌八小附近,存续时间不过一年多。

1971年,湓城公社决定在南禅寺旧址新建一所湓城完全中学[2],到1972年2月正式开学。后来人们把南禅寺旧址上的湓城中学称作鸡公岭学校。在鸡公岭学校读书的学生,一个班50多人住在一间大寝室里,亲热拥挤,各班级共用的操场,欢笑热闹。昔日被学生们踩得光秃平整的操场,现在,堆积的落叶无人打扫,寂寞无边。

1983年,人民机械厂相中了鸡公岭学校这块风水宝地,湓城中学只好辗转迁往张畈。由于教室不够,学校先后在石山、大塘、五里、张畈等地四处租借民房作教室,办学分散,同一届学生,大家互不相识。到1984年,湓城中学正式更名为桂林中学,那时学生增加到800多人,到1994年,十年间的桂林中学地址没变、校园没变,许多人毕业以后,对母校的模样有着相同的印象。

1995年8月14日,市委决定撤销桂林中学,组建瑞昌市第三中学。在老桂林中学办公楼前举行的三中成立庆典仪式,见证了一直办学局促、拥挤不堪的历史旧模样。

成立三中后,学校经历了一番创业发展过程,到2003年,瑞昌三中校园面积达到了50多亩,完整的教学大楼4栋,学生宿舍楼2栋,功能完备的学生食堂1座。让学生最高兴的是建有水泥运动球场,大家都可以在干净的球场上打球玩耍。

2003年8月28日,市政府决定将瑞昌一中、瑞昌三中人、财、物整体移交给九江学院,一中、三中合并。从此,瑞昌三中仅仅只是保留一个番号,他的实体没有了。三中最后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办公楼前合影拍照,吃了散伙饭,各奔前程。

最后的一届学生,全校大约有2100人,他们欢欢喜喜,都变成了瑞昌一中的学子,头也不回的奔向一中去了。

空空荡荡的三中校园,后来是不是有他的故人路过张望,怀念曾经的过往?2012年,瑞昌五中进驻三中校园作过短暂的办学,2016年,五中更名为六中后,整体搬迁到大唐新区校址,三中校园再一次空置,最近,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建成了一个住宅小区。现在,瑞昌三中什么都没有剩下了,彻底变成了一个空的番号。

湓城民中早已隐没在一片荒草中难寻踪迹,湓城农中曾经的农舍不知被他的户主改建了多少次,湓城“五*七”中学因采矿塌陷旧址无存,湓城中学早已置换他用不复存在,桂林中学到瑞昌三中现在要变成一个居民小区,所有的校园一处都没有留下,所有的印记将会被历史磨灭,但三中番号一直保留,在历届师生的心里,也许永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标准,道客巴巴,2014-01-12
  2. 完全中学什么意思,初三网,20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