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瑞昌市第三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瑞昌市第三中學的辦學源頭可追溯到湓城農業中學,最初為一師一校一班,由肖德忠負責教學管理。後來經歷了多次更名和合併,發展成為擁有完整教學設施[1]的瑞昌三中。2003年,瑞昌三中併入九江學院,只保留番號。最後一屆學生歡歡喜喜地成為瑞昌一中的學子。如今,三中校園已變成一個住宅小區,但三中的番號在歷屆師生的心中永不會消失。

校園諮詢

路過空置多年的瑞昌三中校園,這裡一片繁忙,新的住宅樓盤正在拔地而起。老胡在想,三中的辦學源頭在哪裡?

我的老師吳節貴是三中校史的第一位編撰者,他寫道:「瑞昌三中的前身湓城農業中學,可謂一師一校一班,即一位教師,一個班級,當時的湓城公社指派肖德忠負責該校的教學與管理」。1966年8月 ,湓城農中成立,校址在原裕豐大隊余家自然村。當年在余家的一間破房子裡讀書的30名學生到現在都是70多歲的人了。

實際上,在湓城農中之前,還有一所中學,稱為湓城民中,由於存在時間短,無史料記載,幾乎沒有人知道。湓城民中於1957年9月創辦,校址設石坑堡,就是現在的白楊鎮郭橋村。誰是創辦人,根據推理,大約是我湓城中學的數學老師羅克章創辦的。羅老師是民國時期南昌三中的高材生,差點跟着蔣經國的青年軍去了台灣,因思家心切,回到家鄉創辦石坑堡小學。湓城民中招收兩屆初中學生共94人,當年的學生在哪裡?很難尋訪。校址在哪裡?在郭橋山下某地無考。

1968年9月,原湓城公社、北亭公社和黃橋公社合併為湓城公社,湓城農中與黃橋農中合併,改名為湓城「五*七」中學,以黃橋農中為校址。湓城農中辦學終止。

1970年春,湓城「五*七」中學還有一個分校,老湓城公社範圍太大,為便於學生就近上學,公社將分校設在立新大隊羅石口,大約在現瑞昌八小附近,存續時間不過一年多。

1971年,湓城公社決定在南禪寺舊址新建一所湓城完全中學[2],到1972年2月正式開學。後來人們把南禪寺舊址上的湓城中學稱作雞公嶺學校。在雞公嶺學校讀書的學生,一個班50多人住在一間大寢室里,親熱擁擠,各班級共用的操場,歡笑熱鬧。昔日被學生們踩得光禿平整的操場,現在,堆積的落葉無人打掃,寂寞無邊。

1983年,人民機械廠相中了雞公嶺學校這塊風水寶地,湓城中學只好輾轉遷往張畈。由於教室不夠,學校先後在石山、大塘、五里、張畈等地四處租借民房作教室,辦學分散,同一屆學生,大家互不相識。到1984年,湓城中學正式更名為桂林中學,那時學生增加到800多人,到1994年,十年間的桂林中學地址沒變、校園沒變,許多人畢業以後,對母校的模樣有着相同的印象。

1995年8月14日,市委決定撤銷桂林中學,組建瑞昌市第三中學。在老桂林中學辦公樓前舉行的三中成立慶典儀式,見證了一直辦學侷促、擁擠不堪的歷史舊模樣。

成立三中後,學校經歷了一番創業發展過程,到2003年,瑞昌三中校園面積達到了50多畝,完整的教學大樓4棟,學生宿舍樓2棟,功能完備的學生食堂1座。讓學生最高興的是建有水泥運動球場,大家都可以在乾淨的球場上打球玩耍。

2003年8月28日,市政府決定將瑞昌一中、瑞昌三中人、財、物整體移交給九江學院,一中、三中合併。從此,瑞昌三中僅僅只是保留一個番號,他的實體沒有了。三中最後一屆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在辦公樓前合影拍照,吃了散夥飯,各奔前程。

最後的一屆學生,全校大約有2100人,他們歡歡喜喜,都變成了瑞昌一中的學子,頭也不回的奔向一中去了。

空空蕩蕩的三中校園,後來是不是有他的故人路過張望,懷念曾經的過往?2012年,瑞昌五中進駐三中校園作過短暫的辦學,2016年,五中更名為六中後,整體搬遷到大唐新區校址,三中校園再一次空置,最近,出售給房地產開發公司建成了一個住宅小區。現在,瑞昌三中什麼都沒有剩下了,徹底變成了一個空的番號。

湓城民中早已隱沒在一片荒草中難尋蹤跡,湓城農中曾經的農舍不知被他的戶主改建了多少次,湓城「五*七」中學因採礦塌陷舊址無存,湓城中學早已置換他用不復存在,桂林中學到瑞昌三中現在要變成一個居民小區,所有的校園一處都沒有留下,所有的印記將會被歷史磨滅,但三中番號一直保留,在歷屆師生的心裡,也許永不會消失。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教學設施設備配備標準,道客巴巴,2014-01-12
  2. 完全中學什麼意思,初三網,20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