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甲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8:13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外埔區

圖片來自pchome

大甲東,為臺灣臺中市外埔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與大東里相近。大甲東位於大甲平原中央,以燒陶業「大甲東陶」而知名。

歷史

大甲東最早可以追溯到1710年代(乾隆年間),道卡斯族大甲東社於該地域活動、墾殖,是大東村地名的由來,直到1874年(同治13年)大甲東社東遷至今天的中山村[1][2]

清治末期,大甲東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甲東莊」,隸屬於苗栗三堡。該莊北與頂店莊鐵砧山腳莊為鄰,東與馬鳴埔莊為鄰,南邊為磁磘莊內水尾莊,西邊為山腳莊

1901年(日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莊隸屬於苗栗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莊編入「外埔區」,仍隸屬於苗栗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全台二十廳合併為十二廳,苗栗廳廢止,外埔區改隸屬於臺中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該莊改制為「大甲東」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甲郡外埔莊

日治時期,林景洄自福州帶來製陶技術,興建窯場,後湖盆地300年前原為湖泊,湖底沉澱了大量黏性佳、含鐵量高的黏土,適合製作大型及質地堅硬的陶器。

戰後外埔莊改制為外埔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外埔鄉隸屬不變。2010年12月,隨著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臺中市,外埔鄉改制為外埔區,村亦改制為里。

地理

大甲東位於大甲平原之中的後湖盆地,位置在外埔區最西,靠近大甲區市區。大甲東的範圍南以后里圳第三排水線與大同里為界,西至東泰新城與大甲區中山里為鄰,北約略以大馬路為界,東至中山路接中山里。

交通及運輸

公路

國道3號又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是貫穿台灣西部的兩條縱向高速公路之一,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轉東北東—西南西走向經過大甲東地區東南部邊界地帶,並在市道132號交會處設有大甲交流道。由此可快速前往台灣西部各地

市道132號(甲后路五段)是大安港至后里的道路,大致以西北—東南走向蜿蜒經過本地區中部。由該道路向西北可前往大甲、大安港並止於區道中7線路口,向東南繞過外埔市區西側後可前往后里並止於台鐵后里車站前。

區道中24線(開元路)是大甲東至三崁頭的道路,大致以西南西—東北東走向經過本地區西北部一小段邊界。由該道路向西南西可前往山腳中部偏東北並止於市道132號路口,向東北東可前往頂店南端的大甲高工南側、鐵砧山腳、馬鳴埔、六分西部邊界地帶並止於市道132號舊線(甲后路三段)路口。

區道中26線(甲東路、甲后路四段、大馬路)是外水尾至五崁腳的道路,大致以西南西—東北東走向經市道132號路口後轉西北西—東南東走向經過本地區。由該道路向西南西可前往山腳南部並止於市道132號路口,向東南東轉東北東可前往馬鳴埔、廍子、土城、中社地區西部的五崁腳並止於區道中33線路口。

市道132號(甲后路)以及鄉道中26線(大馬路)交匯於大東村,可連結中社、大甲區市區、外埔區市區。2003年,位於大甲東中部,將大甲東一分為二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大甲交流道完工通車,使得大甲東成為鄰近地區南來北往的交通集散地。

景點簡介

官渡古鎮大門(大牌坊)位於昆明東南郊 8 公里處,地處滇池北岸、寶象河下游,占地 17 平方公里。 官渡古鎮文化古蹟眾多, 人文景觀豐富, 在不到 1.5 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官渡古鎮因其歷史文化深厚而遠近聞名,歷史文化古蹟雖有損毀,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得以保留下來。古鎮中那些用螺螄殼和着粘土舂夯而成的院牆,依然在風雨中兀立。百年的土屋民居尚存,實屬難得。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官渡曾是一個譽滿滇中的古渡口[3],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古鎮之一,唐宋時已是滇池東昆岸的一大集鎮,元代與昆明同時設縣,明清已成為商業、手工業很發達的鄉鎮。昔日官渡,商賈雲集,高塔輝映,有五山、六寺、七閣、八 廟和眾多人文景觀, 至今仍保留着許多文化建築遺址

歷史悠久的官渡鎮位於昆明東南郊,是昆明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

官渡原名「窩洞」是滇池岸邊一個螺絲殼堆積如山的漁村。這裡雲水淼靄, 薰風無浪,風光如畫。早在唐代,「窩洞」便是 南詔王公遊覽滇池時理想的駐足之地。宋代,大約在1180年至1190年間,駐守「鄯闡」的演習高生世,常乘舟至窩洞遊覽。高生世的船繩於岸邊,於是便把窩洞命名為「官渡」。高氏似乎對官渡情有獨鍾,乾脆把官渡劃為自己直接管轄的 治所,於窩洞置官渡縣治,並修建了城池。

官渡作為風景旅遊名勝區,成為達官貴人修建行宮別墅,名流賢達光顧流連的寶地。「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帘邀我醉,隔送我歸」,古老的官渡沉浸在一片絲竹之聲中。

當然,最早在此駐足的,不僅有南詔、大理國的王公貴族及其侍從,還有與他們形影相隨的宗教文化。官渡建造時間最早的寺廟是始建於唐朝的供奉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的土主廟和宋代的法定寺。現在的土主廟大殿體量較大,前廊後廈,穿斗式七檀梁架結構,特別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翹如意斗拱,規模宏麗,繁富華美。法定寺體量不大,但舉架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於裝飾。正面外檐裝飾華麗,明間檐下飾雙鳳朝陽透雕,檐柱頂端飾木雕麒麟,四角梁出頭刻成鳳形狀,造形生動,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築的風貌,具較高建築藝術價值。它們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眾運輸

大甲東的大眾運輸堪稱便捷,公共汽車每日有150班以上車次來回臺中、大甲、豐原、后里、外埔市區,於大東村內設有大甲東、大甲東新城、東泰新城、大東里活動中心4座站牌。

大甲東沒有鐵路經過,最近的鐵路車站為4公里外的臺灣鐵路管理局海線大甲車站

大甲東陶

1901年起,台灣總督府推動台灣陶業工業化政策。1902年,福州陶師林景洄至大甲東,在大甲東蓋了該地第一座窯廠「內窯」,同時也教導當地居民製陶的技術,被認為是「大甲東陶」的開山鼻祖。林景洄因為自己會砌窯,把窯廠轉讓出去可以獲得一筆很大的利潤。於是把內窯轉讓給王潭經營。把獲得的資金又在莊外新蓋一座蛇窯,有別於莊內的「內窯」,當地人稱作「外窯」。內窯經過三次轉手之後,今名一成陶器工廠。而外窯也經過兩次轉手,現在由紀榮芳經營。

比起台灣其他地區的燒陶業,大甲東陶業因為沒有日本資金進入,一直到日治時期結束之後,都還維持著福州式的陶業風格。

大甲東的燒陶業早期生產一般日常用品為主,例如水缸、酒甕、缽、罐等容器,或是筷筒、桌腳、香爐、龍罐、夜壺,還有裝飾用的尺磚、墓庭用的獅子座,1960年代之後,因為時代變遷,陶器品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順應市場需求,大甲東陶由生活上的需要轉為生活上的藝術,大甲東陶器轉型生產高層次的陶器藝術品。 [4]

特色景點

  • 大甲東蛇窯
  • 七莊王爺

參考文獻

  1. 台灣中部平埔族古文書數位典藏網站,道卡斯族大甲東社生活領域,存檔副本. [200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9). 
  2. 台灣中部平埔族古文書數位典藏網站,道卡斯族大甲東社遷徙活動, 存檔副本. [200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9). 
  3. 官渡古鎮是昆明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搜狐,2019-07-18
  4. 臺中縣外埔鄉公所全球資訊網,產業篇,存檔副本. [2008-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