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重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重榮(?-942年),小字鐵胡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五代時後晉軍事將領。

家世

祖父安從義,官利州刺史。父安全,官至勝州刺史、振武蕃漢馬步軍都指揮使。

生平

安重榮臂力過人,善騎射,後唐長興年間,在父親所屬的振武軍中任巡邊指揮使。他通曉文吏事務,後因犯法被下獄治罪。當時高行周為帥,想殺了他,安重榮之母趕赴京城向族人樞密使安重誨求情,討得後唐明宗的赦免詔書才被釋放。後唐清泰二年(935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三要職的石敬瑭晉陽舉兵反叛,派人暗地招納代北的安重榮。安重榮率領1000餘名騎兵趕赴太原,投於石敬瑭麾下。次年石敬瑭在契丹的幫助下推翻後唐,稱帝建立後晉,安重榮被授為成德軍(治鎮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

安重榮精明幹練,處事決斷,每遇訴訟案件,親臨大堂明辯曲直,依法裁決。至於百姓徭役、課稅、倉庫耗費等大事,他更是事必躬親。因此手下諸司官員不敢貪贓枉法,胡作非為,鎮州一帶得以保境息民。曾經有一對夫婦控告他們的兒子不孝順,安重榮當面詰問,並拔出劍交給那位父親,讓他自己殺掉兒子,那位父親哭着說:「不忍心啊!」而母親卻在一旁大聲叫罵,奪下他的劍追殺兒子。安重榮大惑不解,詢問後才知道是繼母,便呵斥他的繼母出去,拿出弓箭,從後面一箭將她射死。聽說此事的人無不大快人心。

安重榮出身於軍伍,從小軍官一躍而成為一個大鎮節度使,他目睹後唐末帝李從珂、晉高祖石敬瑭靠兵變得踐帝位的事實,也滋長了謀權篡位之心,曾對別人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他向朝廷奏請的要求超過底線,被權臣否決,內心憤憤不平,於是聚集亡命之徒,收集購買戰馬,企圖叛亂。

安重榮一次因暴怒殺死部校賈章,宣稱賈章陰謀叛亂,賈章有一個女兒,安重榮想放了她,賈氏女卻說:「我一家三十口,在兵亂中死了二十八口,只剩我父女二人,今日我父親死了,我保存性命有什麼用!」再三請死,最後被殺。鎮州人聽聞後,感嘆賈氏女的貞烈,厭惡安重榮的殘酷。

安重榮對契丹人深惡痛絕,每次見到契丹使者,必定大罵不已。而晉高祖石敬瑭和契丹約定為父子,安重榮對石敬瑭的卑躬屈膝嚴重不滿,天福六年(941年),契丹使臣拽剌等數十騎路過鎮州,安重榮威逼羞辱他,拽剌出言不遜,安重榮將其全部殺死,契丹主耶律德光知道後大怒,責令後晉嚴懲安重榮。安重榮於是秘密聯合吐谷渾節度使白承福赫連公德、襄州安從進等人,並上表指責石敬瑭契丹稱臣,自稱兒皇帝,「詘中國以事外蕃」,並起兵聲討,當時鎮州有旱蝗之災,安重榮領軍裹挾數萬飢民,向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進發。晉高祖派天平軍節度使杜重威率軍抵禦。天福六年(941年)冬十二月十三日,兩軍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破家堤相遇,安重榮列偃月陣,晉軍不能破。杜重威懼陣欲退,被指揮使王重胤勸止,王重胤說:「兩兵方交,退者先敗。」重胤以為偃月陣中軍雖強,但兩邊太弱。杜重威先以左右隊擊其兩翼,王重胤領兵擊中軍。安重榮部將趙彥之兵敗投降,安重榮退至後方輜重營,陣列崩潰後,安軍被殺和凍死者二萬餘人。重榮與十餘騎向北逃回鎮州,後被杜重威斬殺,時為天福七年(942年)正月初二。石敬瑭命漆其頭顱,函送契丹。並改鎮州為恆州,改成德軍為順國軍,以杜重威為節度使。

安重榮的兒子安德裕還不到兩歲,乳母抱着他逃跑被俘,軍校秦習因與安重榮有舊而收養他為孫,後來恢複本姓。

清代史學家王夫之點評說:「事雖逆而名正者,安重榮也」。

安重榮德政碑

2000年6月,河北正定(鎮州)出土了一尊重約107噸的巨型青石贔屓碑座並18塊大小不均的巨碑殘塊,這通巨碑,記載了碑主人「進檢校太傅、進封武威郡開國侯」的封號。只是涉及到碑主人名字、官職處都被砸斷,因此,目前已經找到殘碑文字數百言,可沒有一處碑主人的名字。這正說明砸毀該碑就是毀滅其主人業績。好在碑文中還殘留(成)「德軍節度使安」和「軍節度使、鎮深等州觀察處(置使)」的字樣,中國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其新編《新出石刻唐代文學研究》中認為:「在正定出土的巨大殘碑」,「據我考證,此碑應即《冊府元龜》所載後晉天福二年太子賓客任贊撰文的《安重榮德政碑》[1][2]。幾年後,安重榮謀反被殺,碑也遭砸碎」。

參考書目

  1. 《冊府元龜》卷八二O第九七四七頁記有:「晉安重榮為成德軍節度使。天福二年,副使朱崇節奏鎮州軍府將吏、僧道、父老詣闕,請立重榮德政碑。高祖敕安重榮功宣締構,寄重藩維,善布詔條,克除民瘼。遂致僚吏、僧道詣闕上章,求勒碑銘,以揚異政。既觀勤政,宜示允愈。其碑文仍令太子賓客任贊撰進」。
  2. 《全唐文》第一百十六卷,文中記有晉高祖《允成德軍請立節度使安重榮德政碑敕》:「安重榮功宣締構,寄重藩維,善布詔條,克除民瘼。遂致僚吏、僧道詣闕上章,求勒碑銘,以揚異政。既觀勤政,宜示允愈。其碑文仍令太子賓客任贊撰進」。
  • 《舊五代史》卷九八〈安重榮傳〉
  • 《新五代史》卷五一〈安重榮傳〉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