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康广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康有溥
康广仁1.jpg
性别
出生 1867年
广东南海
逝世 1898年9月28日
北京
别名 康广仁、康幼博、康大广
教育程度 私塾
职业 学者
活跃时期 19世纪
亲属康有为

康有溥(1867年-1898年9月28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广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弟。参与戊戌变法,慈禧太后重夺权力后,因梁启超带病往北京应付官试,与他同行,因而被捕,和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齐被斩,合称戊戌六君子

官场

认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发展,因而每次应试都放弃作答,20岁后曾在浙江当小吏,其后曾当保甲差、文闱差。在戊戌变法中,康广仁劝其兄康有为:“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弟旦夕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决无成功,何必冒祸……”。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俾民智能开,则危崖上转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愿,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

变法失败,六君子下狱论死,广仁在狱中“言笑自若,高歌声出金石”,他对谭嗣同说:“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

康广仁未直接参与变法,本无罪不当死,而慈禧以失康有为、梁启超故深憾外国,必欲得一人诛之,遂以广仁充。广仁竟从容赴死,与其兄其后风格迥异。

学问

政绩

少年轶事

十六岁时,不喜欢帖括,因此不喜欢学习,被父亲和兄长责怪,便自荐当小孩的老师。别人以为他在玩,便试试他,找来八九名小孩做其弟子,上课时甚为庄重严肃,更自创学规,令顽皮骄横的小孩都很听话。其他人才知道他有办事能力,便委托他负责不少家事。他令出必行,奴仆都很怕,因此没有事办不成。

康有溥将他居住的楼前的芭蕉锄走,康有为斥责他不仁,康有溥说那芭蕉没有用,只会烦扰人。

康有为叫康有溥检查、整理阁上的旧书,康有溥竟将数代传下的帖括一把火烧掉。康有为问他原因,他反问康有为是否这些区区的东西也不能放弃,并认为留下那些东西,那座楼就不会清净。

以上各事,可见康有溥为人刚断。

后世轶事

康广仁死后尸首无人认领,16年后才入土为安

康广仁,名有溥,广东南海人,1867年生,1898年9月28日被杀。

康广仁父亲早亡,长兄如父,成长自须康有为扶持。他一向厌恶科举,考取功名自然是指望不上的。在他22岁时,当时在外游历的康有为给他写了一封信,提出两条道路任他选择:一是由康有为帮助,捐个小官来做;二是按他自己以往的想法,“专走香港洋务”——这指的大约是洋行大班一类的职业,康广仁学过一些英文。最后,他选择了前一条路,捐了个从九品的巡检,在杭州当差,但只做了一年就弃官而去。

康广仁临死面如土灰被人说窝囊,尸首无人认领,16年后才入土为安

之后,康广仁随兄长参与了一系列维新事业:创办广州的粤中不裹足会、上海的不缠足会、大同译书局和中国女学堂,还担任了澳门《知新报》的总理。1898年春,他从广东远道进京,起因是为了陪护病中的梁启超。梁启超痊愈之后,变法已渐渐展开,康有为这位大红大紫的名士,也是忙得不可开交,白天讲学见客,门庭若市,夜晚则起草奏稿,发动舆论。于是,康广仁留在北京为兄长当起了秘书。其实,对康有为当时的活动,他是很有些看法的,觉得“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因此树敌过多。毕竟知兄莫若弟,这五个“太”字,确实戳中了康有为的软肋。他力劝康有为抽身而退,但根本无法说服兄长;想让康有为出使日本以便避祸,也是无果而终。最后,康有为在慈禧下逮捕令的前一天出京南下,康广仁却没有走。他居住的南海会馆(在米市胡同),出了巷口便是菜市口。

据那位老狱卒说,康广仁在狱中用头撞墙,大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申报》则报道,他临刑时“面色如灰土”。见惯了史书中视死如归的烈士,人们或许会觉得康广仁这样太过窝囊。但他毕竟不是谭嗣同,没有为变法而流血的觉悟,也没有想到,寂寂无名的自己会背上谋反的罪名。他最大的罪状,就是身为康有为的弟弟。幸好此时已不流行“株连九族”,屠刀还没有举到他在南海的亲眷头上。康有为编造了一个故事哄骗母亲,说康广仁逃到蒙古,出家避难,还不时伪造一封家书。

六君子殉难之后,由于康广仁在北京已无亲友,他的尸首一时无人收殓,直到天黑才由南海会馆的长班带走安葬。1900年,康有为的门徒梁尔煦秘密进京迁走遗骸。又过了16年,康广仁方才在江苏茅山入土为安。[1]

参考文献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