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於1924年,中國全國性體育運動的領導組織,其宗旨是推展全民體育、發揚業餘運動精神、提高運動技術水準、加強國際體育聯繫。1960年以前對外代表「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1]」,1960年以後對外代表「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1973年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中華奧委會」則另外單獨設立。中華全國體協首任主席王正廷,繼任會長為郝更生、董事長張伯苓、理事長周至柔、鄧傳楷、楊森、黎玉璽、鄭為元、張豐緒。1989年改名為「中華全國體育運動總會」,歷任會長張豐緒、郭宗清、張萬利、蔡辰威。
目錄
創辦初期
1908年5月23日,在倫敦奧運會舉辦前夕,天津中英雙語的《星期報》(英文名字為 Tiensin Young Men)刊登了一篇名為《競技體育》的文章。
1910年10月,由唐紹儀、伍廷芳、王正廷、張伯苓等人發起成立「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並以當時在南京舉行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召開日期10月18日,為該會的成立紀念日。中華全國體育協會設董事會與評議會,辦事機構設在上海,張伯苓任名譽會長,王正廷任名譽副會長,沈嗣良和董守義先後任總幹事。協同有關部門籌辦中國第四 ~ 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和第八屆八屆遠東運動會,以及籌組參加第七屆 ~ 第十屆遠東運動會的中國代表隊。參加首屆全運會的有華南、華北、武漢、吳寧、上海五地參加,這也是「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原始名稱,其籌備會的組織被視為是中國一個全國性的體育團體,也是當時中國全國性體育組織的雛形。
1921年中國各地區體育聯合會代表在上海集會,選出臨時領導機構。
1922年4月3日在北京召開「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成立大會,時外交部長王正廷博士任首任主席。
1924年 5月22日到24日,武昌舉辦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實際負責籌備的是漢口青年會體育部主任郝更生、武昌青年會總幹事宋如海,武昌中華大學校長陳時,及武昌某小學校長黃芷端等四人。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創造「奇蹟」,使大會舉辦成功。由於該運動會匯集全國體育界領導人士,大家皆認為需成立全國性的體育團體,以統籌推進全民體育,舉辦全國性的運動會,進而參加國際競技活動。幾度會商,推選八名籌備委員成立了籌備機構。7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舉行第三次年會之際,各地代表集會通過章程,8月24日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會正式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並取代原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英文會名繼續使用「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推舉名譽會長張伯苓、主席董事王正廷,沈嗣良為名譽主任幹事。董事會由15人組成。
1927年郝更生繼任會長,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由中華全國體協第一次籌辦國際運動會。1928年得中國青年會幫助,美國洛氏基金會又慨允無條件借用上海租界廣場一百三十多畝,並獲得程貽澤慨助經費,興建田徑、足球、棒球、籃球、網球[2]等場地,並商購美僑棒球建築物,體育會始有獨立的會所。
1933年10月14日中華全國體協改選新董事九人,張伯苓當選會長,王正廷為主席董事、沈嗣良為名譽主任幹事,其餘董事有袁敦禮、郝更生、高梓、吳蘊瑞、馬約翰等。
1935年10月11日召開第三次全體代表大會,根據第二次修訂的會章,將會長名義取消,主任幹事改為總幹事,董事名額增為十五名,當選主要負責人仍為張伯苓、王正廷、沈嗣良。
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中華全國體協隨政府西遷重慶,總幹事沈嗣良因聖約翰大學校務牽絆,未及撤退,幾年來體育協會沒有實際負責人,會務停頓。
1941年2月1日張伯苓等在重慶沙坪壩南開中學,召開中華全國體協董事會,聘董守義為副總幹事,多方奔走,籌集經費,在重慶夫子池新運模範區135號辦公,並於5月向社會部備案,批准為社會團體。
1942年2月7日召開董事會議,決議將附逆漢奸常務董事褚民誼開除會籍。10月1日召開臨時董事會,依法將董事會改組,原任董事改稱理事,原任名譽董事改稱監事,分別組成理事會及監事會,推張伯苓為理事長,商震為常務監,附設六種委員會,總幹事下設一室三組,社會部核准為特種人民團體,准予組織各省市縣分、支會。11月在大田灣修建平房兩幢,1943年1月遷入辦公,董守義以後任代總幹事及總幹事,會務日益展開。
1948年5月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中華全國體協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改選理監事,王正廷當選理事長,但總幹事江良規未就任而改由郝更生擔任。
遷移台灣
1949年中華全國體協駐地由南京遷至台北,會務停頓近兩年。至此之後會址遷移不定。1951年由時任中華全國體協總幹事郝更生博士代理理事長函國際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26位委員中,已有19位遷移到台灣」,請更改中華全國體協、中國奧委會會址為台灣新竹西門路147號,國際奧會同意了台灣的意見,會籍名稱為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並公告於國際奧委會1951年7月份公報上。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All-China Sports Federation),當時仍未向國際奧委會申請承認,遂在蘇聯協助下逕向國際田徑總會及國際籃球總會繳交會費,要求替代中華全國體協,並從鄉下找來董守義,宣稱中華全國體總由中華全國體協改制而成。
1954年為籌備參加第二屆亞洲運動會,郝更生出任理事長,江良規任總幹事,中華全國體協遷往台北市開封街、延平南路口之台灣省體育會內辦公。亞運會後又遷到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新購會址。
1956年6月周至柔任中華全國體協理事長,江良規任總幹事,各種全國性運動委員會陸續成立,並於江良規經營的台北市懷寧街遠東旅行社辦公,組團參加第16屆奧運會。195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澳大利亞墨爾本第16屆11月22日舉行,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鄧傳楷任中國奧委會代表團團長組隊參加。
1957年12月聘請鄧傳楷擔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江良規仍任總幹事,第三屆亞洲運動會籌備期間中華全國體協遷往台北市立體育場與選手集訓大隊一起辦公。
1958年5月24日東京第三屆亞洲運動會由鄧傳楷任中國代表團團長組團參加。1959年林鴻坦繼任總幹事。
196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美國加利福尼亞普拉塞爾縣司闊谷冬奧會,中國奧委會主席鄧傳楷任中國代表團團長率團觀摩,為中國在冬奧會上出現開了先河。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8月25日第17屆羅馬,中國奧委會主席鄧傳楷再度任中國代表團團長率團參賽。比賽中楊傳廣獲十項全能銀牌,當即震驚世界體壇。這枚獎牌不僅是中國自1924年5月中國運動員首次出現在法國巴黎第8屆奧運會賽場上以來獲得的第一枚奧運獎牌,也是本屆奧運會上亞洲運動員獲得的唯一一枚田徑獎牌。當奧運會比賽結束,鄧團長率團回到台北時,受到民眾夾道歡迎,熱情獻花,盛大的場面隆重而熱烈,媒體接連進行了報導,蔣中正夫婦特地在台北陽明山總統並以茶點招待鄧團長等代表團高級人員,以及楊傳廣等選手。
奧運會後,中華全國體協由台北市體育場遷到懷寧街租屋辦公,理事長鄧傳楷請辭。1961年2月24日楊森接任理事長後,由於當時是中華全國射擊委員會主任委員,因此中華全國體協得以搬到在台北市水源路新店溪畔的全國射擊委員會辦公。1962年集訓以參加第四屆亞洲運動會,曾洽借台灣大學體育館辦公。但後來印尼阻止台灣及以色列參加,致未能赴會。之後中華全國體協又遷回水源路。後來台北市政府推行防洪計畫工程,要建設堤防,全國射擊委員會樓房在堤防外,只好拆除。因為楊森是輪船公司董事長,於是體育協會先遷到羅斯褔路民生輪船公司,不到半月再遷廈門街民生輪船公司的日本式宿舍辦公。
第18屆東京奧運會即將舉行,楊森為了尋找固定的辦公處所以便利照顧選手,最後台北美國學校將舊校舍借給使用,中華全國體協於1964年8月16日遷入,至此終於有固定會址。楊森整頓會所後將沒有會所的運動委員會遷入。由於原址土地屬於國有財產局,同年租約到期後變成了違章建築,至此面臨搬遷問題。楊森希望能有適合場地搬遷,或是直接將該地買下,但皆未果。而後辦公室發生不少災難,先是因為火災,將體協會辦公室、陳列室及許多寶貴的資料燒毀。隔年艾爾西颱風與芙勞西颱風分別來襲,把辦公室的屋項吹垮,到處漏水。而後在經過工商界人士捐款之下,依照政府規定,違章建築不可以加大的原則下,改建成平頂房屋,繼續辦公。
1968年參加第19屆墨西哥奧運會時,田徑女傑紀政,參加80米跨欄,以10.4秒打破了奧運會紀錄,並贏得銅牌,成為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中國女運動員、第二位獲得奧運獎牌的中國運動員。
中華全國體協時期
1973年6月7日,中華全國體協全面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黎玉璽出任理事長,楊森為名譽理事長。原有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則一律改為團體會員,原來總幹事的名稱改為秘書長,聘周中勛擔任。其次,原本合而為一的「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則另外單獨設立。1981年鄭為元繼任理事長。1987年張豐緒當選理事長。
中華全國體總時期
1989年12月23日中華全國體協改為中華全國體育運動總會(Republic of China Sports Federation) (ROCSF)。並於29日改選首任會長,原任中華全國體協理事長張豐緒蟬聯會長、陳金樹繼任秘書長。繼任會長為郭宗清、張萬利及蔡辰威。
視頻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黨務知識】委員會委員如何產生?,搜狐,2021-02-23
- ↑ 歷史最全的網球知識,千萬別錯過!,搜狐,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