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先進材料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交通大學先進材料研究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的五大研究平台之一,在高溫材料、鋼鐵材料及馬氏體相變理論等的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為鋼鐵材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近年,面向材料科學的發展和新材料需求的日益擴大,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對學科方向不斷做出調整,目前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同時,微電子材料與技術、能源材料、納米材料[1]、材料模擬與計算,材料微結構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形成了多個具有自己特殊的優勢研究方向,並成為材料學院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
中心簡介
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教授(研究員)12 名,副教授(副研究員)14名, 34名教職工當中有26名具有博士學位[2],在讀研究生接近100人。
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在國家211工程、985項目的持續支持下,現已建設成為擁有2500平方米實驗室,材料製備與分析手段較為齊全的大型研究平台,具備承接各種重大項目的能力與條件。
先進材料研究中心依據不同的研究方向,下設4個研究所、2個研究室:高溫材料研究所、先進鋼鐵材料研究所、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汽車動力電池材料研究所、材料模擬與計算研究室,和材料微結構研究室。
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科學設備以及前瞻性的學術方向,使先進材料研究中心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日益攀升、科技成果日益豐碩。先後承擔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以及上海科委基金等一大批國家和地方的重點、重大項目,國際合作和企業合作項目也成倍增長,年均科研經費接近千萬,近五年發表學術論文超過20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約占85%),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與此同時,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同美國、日本、德國、英國、韓國等國家著名大學的科研和教學的交流合作不斷增加,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正在逐年提高。
各研究室
高溫材料研究所:該所前身——材料科學及工程研究所,成立於1991年;擁有固定人員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高級工程師1人,講師1人,實驗師1人,實驗員1人。
本研究團隊以高溫耐熱材料和金屬功能材料等為主要研究方向,緊扣國際上節能減排和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的潮流,面向以大飛機為代表的國家重大需求,開展葉片單晶高溫合金和渦輪盤變形高溫合金設計理論和加工技術的研究;面向超超臨界汽輪機發電機組和核電機組,開展先進耐熱鋼強化機理和組織穩定性的研究;以及面向新能源汽車和風力發電,開展高性能永磁材料的研究。利用理論模擬和微結構分析等實驗手段,從晶體結構與晶格缺陷和微觀組織調控的角度,解析高性能合金及化合物的物質構成和結構特點,探索新型高溫強化機理和低成本、高性能化手段,從物理本質上闡明實現高效能源轉化的途徑。
高溫材料研究所具有良好的研究設備和條件,實驗室面積達350多平方米,擁有材料設計與計算軟件、真空感應熔煉爐、磁控鎢極電弧爐、單晶生長爐、真空管式熱處理爐、真空熱壓爐、冷等靜壓機、垂直磁場壓機、X射線衍射儀、勞埃衍射儀、電子高溫持久蠕變試驗機、高溫拉伸試驗機等材料設計製造及表徵的相關實驗硬件。這些條件為相關材料的研究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證。
先進鋼材料研究所
研究所的主要以相變理論及其應用課題組為主,成立於1998年,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祖耀教授為顧問,由戎詠華教授和金學軍教授任組長。本組主要研究方向為顯微組織的設計控制及材料的改性。擁有固定人員1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名譽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工程師1人。其中中青年人員占60%。
課題組具有良好的研究設備和條件,實驗室面積165平方米,擁有真空感應熔煉爐、管狀熱處理爐、高頻感應加熱爐、鹽浴淬火設備、多功能內耗儀、熱分析儀(DSC)、金相組織分析儀及透射電子顯微鏡(JEM-100CX)等。同時還與萊蕪集團共同設立起聯合研發中心,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十餘年來,課題組在承擔學院大量教學任務的同時,面向科學前沿、面向國家和企業需要,着力自主創新,先後在形狀記憶材料、納米材料的相變機制和先進超高強度鋼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部分特色成果涉及在國內首倡鐵基形狀記憶合金的研究,揭示其半熱彈性馬氏體相變機制;提出物理模型解釋納米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及其相變機制;以及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淬火-配分-回火(Q-P-T)處理鋼等。相關的創新性成果分別獲得省部級和國際獎勵十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三百餘篇,其中刊在Acta Materiali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Philosophical Magazine A、Physical Review B、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雜誌上10餘篇。同時,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地應用到產業上,申請並獲得發明專利三十多項,經轉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課題組廣泛加強和拓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已經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和香港地區等海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或公司建立了實質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交流關係。組內年青老師都有國際背景,曾分別深造於日本和美國的著名大學。課題組共舉辦1次國際學術會議(ICOMAT-05),邀請知名學者來校講學交流20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訪問數十次。組內成員多次受邀作分會主席或特邀報告。
課題組在堅持理論研究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成果的應用轉化,獲得以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為代表的縱向課題10餘項,與寶鋼、萊鋼、撫順特鋼等國家大型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課題總經費超過2000萬元。志存高遠,海納百川。在未來的幾年中,課題組將在保持研究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拓展研究方向,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在此熱忱歡迎海內外同仁來課題組訪問和洽談合作,歡迎各位青年才俊到我組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
研究所隸屬於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材料研究中心,是2003年由原材料學院院長毛大立、特聘教授宗祥福倡導創建的。通過人才不斷引進、內部重點培養等方式,已形成了以李明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由2名教授(1名兼職教授),3名副教授,1名講師,1名專職研究人員以及40餘名在讀博士生、碩士生組成的科研創新團隊。面對國內外微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和專業人才需求,學院正在逐步加大對該研究所的支持力度,微電子材料與技術作為材料學院六大專業教學模塊之一已列入本科教學改革規劃之中,並已於2009年實施。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實驗研發平台已達到500平方米,其中200平方米的淨化實驗室年底即將投入使用,Intel、上海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捐贈的專業設備正在陸續到位。
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共承擔和完成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項、上海納米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計劃、以及國內外企業合作項目20餘項,科研經費累計超過800萬;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近20項(已授權10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得國際封裝會議優秀論文獎6項,獲得中國電子學會電子製造與封裝分會《突出貢獻獎》1項;主辦或承辦了10次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並成為中國電子學會電子製造與封裝分會的理事單位。
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和國外很多著名大學、跨國公司及國內知名企業:如日本東京大學、大阪大學、早稻田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香港應用科學技術研究院、Intel、Sandisk、L'air Lipuide、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單位等有着緊密的合作關係,並與上海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半導體材料」聯合實驗室。
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圍繞微電子互連材料、三維封裝材料、納米電子材料、電子材料可靠性、電子封裝技術等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在TSV銅互連材料與技術;引線框架材料及可靠性;高密度低溫固態鍵合技術;表面納米陣列材料;無鉛焊料及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並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動力電池材料研究所,是學校面向國家在新能源技術與電動汽車領域的重大需求,推動新型動力電池材料的基礎研究,加速相關方面中試研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而於2009年11月批准成立並於2010年7月8日正式揭牌亮相的科研單位。
研究所由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材料學院博士生導師孔向陽教授與上海「浦江人才」計劃入選者、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導師楊立教授領銜,高端領軍人才集聚效應顯著。
研究所當前已建成包括納米離子學研究室,動力電池材料與技術實驗室,動力電池性能評估及失效分析實驗室在內的三個專業化實驗室, 以及產業化聯絡部,並將逐步挖掘研究方向和深度。
參考文獻
- ↑ 納米材料的表徵由哪幾部分組成?,搜狐,2017-09-19
- ↑ 如何申請博士學位?,搜狐,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