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议)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的图片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是1995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建设部批准,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研究会以“发展民族建筑事业、弘扬民族建筑文化”为使命,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推崇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促进各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宗旨和任务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宗旨是以“发展民族建筑事业、弘扬民族建筑文化”为使命,致力于提升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科研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各民族建筑文化的融合发展,使中国民族建筑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仍绽放出璀璨光芒

业务范围

1.收集整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传统建筑文化[1]资料,总结和研究历代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形成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并提出理论性成果;同时关注当代民族建筑实践和发展的总结与研究。

2.研究中国各民族建筑的变迁与发展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和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人口变化等的关系,为民族建筑的保护、开发、创新与发展提供依据。

3.开展调查研究,为民族建筑项目的保护、开发提供咨询意见或设计方案;建立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专项基金,为民族建筑科技项目提供资助。

4.广泛宣传、弘扬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编印、出版有关民族建筑的研究成果和论著;开展有关民族建筑的公益活动,普及提高群众爱护及重视民族建筑文化的意识。

5.举办讲座、专业培训班,培养从事民族建筑保护、开发与建设的人才;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开展表彰、奖励活动。

6.为会员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协助组织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课题申报;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民族建筑行业从业者的意见和呼声。

7.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同相关学术组织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会员组成

研究会会员目前有上千个,包含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其中专家近400位。会员学术研究领域涵盖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历史建筑修缮、文物建筑保护、少数民族及乡土建筑研究、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传统建筑材料、古建筑新技术应用、古建筑设计与施工、特色村镇及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及建筑文化等。

组织架构

研究会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研究会设常务理事会,理事会闭会期间常务理事会对理事会负责。研究会秘书处设置办公室、财务部、组织联络部、信息宣传部和咨询部。研究会二级分支机构22个,包括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民族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专业委员会、人居环境与建筑文化专业委员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门窗幕墙专业委员会、工程品牌科技专业委员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设计专业委员会、酒店与商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美丽乡村协同建设专业委员会、安全防火专业委员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特色小镇专业委员会、民宿专业委员会、建筑加固与改造专业委员会、供热采暖专业委员会、宜居城市与城乡治理专业委员会、智能家居专业委员会、古建联盟、宗教建筑专业委员会、古建民居资产研究专业委员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覆盖华北、东北、华南、西南等地。

学术力量

研究会1995年成立之初,第一届会长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顾问是罗哲文,从研究会建立开始就确定了在传统建筑领域高起点的学术研究方向。近年来,研究会拥有了更加雄厚的科研力量,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2]、国务院参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术带头人等重量级专家顾问近60人。包括院士张锦秋、傅熹年、关肇邺、吴志强、常青、王建国等,国务院参事车书剑、刘秀晨、王静霞等,历史建筑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陆元鼎、王贵祥、郭黛姮、楼庆西、李先逵、陆琦、陈同滨、晋宏逵、单军、朱光亚、刘大可等,同时与他们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均有合作。

学术活动与研究

1.课题研究。研究会每年接受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课题委托,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助推精准扶贫等方面编制课题,提升了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水平。包括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民族建筑及村落保护与发展利用研究》、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技术导则》、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民族地区特色镇转型升级策略研究》、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普查工程》、《中国营造技术导则》等。

2.技术咨询。近十年来,研究会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城乡空间规划、城镇风貌改造和古建筑修缮等技术咨询服务数十次,为保护民族地区和特色片区的传统建筑文化,振兴地方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持或参与项目包括,民族文化宫内部装饰修缮项目、国家少数民族博物馆设计方案咨询论证、大同杀虎口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圆明园数字化保护工程,宽城满族自治县特色小镇保护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十二五”规划试点项目——湖南通道县坪坦乡横岭村保护发展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十二五”规划试点项目——贵州省安顺市镇宁高荡村保护发展规划》等。

3.学术奖励。2008年开始研究会公益性的设立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旨在表彰对我国民族建筑事业毕生追求及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截止2018年共计34位享誉国内外的专家获此殊荣。包括,吴良镛先生、罗哲文先生、郑孝燮先生、谢辰生先生、傅熹年先生、张锦秋女士、宿白先生、陆元鼎先生、郭黛姮女士、朱光亚先生、阮仪三先生等知名学者。还与宜宾市政府合作,推荐在古建营造技术领域技艺高超,且具有工匠精神的古建筑营建大师,目前已经推举9位。

4.标准编制。我会不断探索行业技术标准规范,根据行业特点,研究会正在编制和已经完成的规范编制包括安全防火智能化标准、古建筑构件术语标准、宜居城市技术规范和绿色装配式建筑规范等。

5.学术会议。研究会每年固定召开中国民族建筑学术年会,目前已经举办21届,学术影响力逐年扩大。古建筑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论坛已经成功举办9届,涉及文物责任工程师和古建项目经理的培训每年也定期开展,通过会议平台增进了会员间学术交流和实践技能。

6.科研出版。《中国民族建筑》作为季刊受到会员的欢迎,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实现电子刊在线阅读。《中国民族建筑年鉴》、《行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集》等学术书籍每年或每两年定期编写发布。

7.媒体宣传。研究会网站(信息网和业务网)和公众号是对外的窗口和平台,为适应市场发展,与时俱进的要求,搭建研究会网络直播平台,展播专家风采和会员动态,举办讲座和专业培训,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等,实施线上线下学术研究与实践同步进行。研究会构建了媒体网络联盟,通过除与行业专业网站合作外,还与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等20余家网络媒体合作,实现信息扩大和共享。

视频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相关视频

张佐双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 杨东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