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會議)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的圖片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是1995年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建設部批准,在國家民政部登記註冊的全國性社會團體,具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研究會以「發展民族建築事業、弘揚民族建築文化」為使命,致力於提升中國民族建築科學技術的研究水平,致力於提升中國民族建築保護和利用的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築藝術風格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推崇各民族建築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促進各民族建築文化的發展。

宗旨和任務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宗旨是以「發展民族建築事業、弘揚民族建築文化」為使命,致力於提升民族傳統建築的保護、利用和科研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築藝術風格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促進各民族建築文化的融合發展,使中國民族建築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現代社會中仍綻放出璀璨光芒

業務範圍

1.收集整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傳統建築文化[1]資料,總結和研究歷代建築藝術、建築技術形成與發展的成就和經驗,並提出理論性成果;同時關注當代民族建築實踐和發展的總結與研究。

2.研究中國各民族建築的變遷與發展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氣候和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人口變化等的關係,為民族建築的保護、開發、創新與發展提供依據。

3.開展調查研究,為民族建築項目的保護、開發提供諮詢意見或設計方案;建立民族建築保護與發展專項基金,為民族建築科技項目提供資助。

4.廣泛宣傳、弘揚中國民族建築文化,編印、出版有關民族建築的研究成果和論著;開展有關民族建築的公益活動,普及提高群眾愛護及重視民族建築文化的意識。

5.舉辦講座、專業培訓班,培養從事民族建築保護、開發與建設的人才;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開展表彰、獎勵活動。

6.為會員提供專業的技術諮詢服務,協助組織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和課題申報;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反映民族建築行業從業者的意見和呼聲。

7.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加強同相關學術組織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會員組成

研究會會員目前有上千個,包含單位會員和個人會員,其中專家近400位。會員學術研究領域涵蓋城鄉國土空間規劃、歷史建築修繕、文物建築保護、少數民族及鄉土建築研究、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研究、傳統建築材料、古建築新技術應用、古建築設計與施工、特色村鎮及歷史街區保護與利用、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及建築文化等。

組織架構

研究會最高權利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研究會設常務理事會,理事會閉會期間常務理事會對理事會負責。研究會秘書處設置辦公室、財務部、組織聯絡部、信息宣傳部和諮詢部。研究會二級分支機構22個,包括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民族建築遺產研究與保護專業委員會、人居環境與建築文化專業委員會、綠色建築與節能專業委員會、門窗幕牆專業委員會、工程品牌科技專業委員會、藏式建築專業委員會、設計專業委員會、酒店與商業工程管理專業委員會、美麗鄉村協同建設專業委員會、安全防火專業委員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特色小鎮專業委員會、民宿專業委員會、建築加固與改造專業委員會、供熱採暖專業委員會、宜居城市與城鄉治理專業委員會、智能家居專業委員會、古建聯盟、宗教建築專業委員會、古建民居資產研究專業委員會、規劃設計專業委員會,覆蓋華北、東北、華南、西南等地。

學術力量

研究會1995年成立之初,第一屆會長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士元,顧問是羅哲文,從研究會建立開始就確定了在傳統建築領域高起點的學術研究方向。近年來,研究會擁有了更加雄厚的科研力量,中國工程院和科學院院士[2]、國務院參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術帶頭人等重量級專家顧問近60人。包括院士張錦秋、傅熹年、關肇鄴、吳志強、常青、王建國等,國務院參事車書劍、劉秀晨、王靜霞等,歷史建築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陸元鼎、王貴祥、郭黛姮、樓慶西、李先逵、陸琦、陳同濱、晉宏逵、單軍、朱光亞、劉大可等,同時與他們所在單位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等均有合作。

學術活動與研究

1.課題研究。研究會每年接受國家民委、國家發改委和民政部課題委託,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助推精準扶貧等方面編制課題,提升了研究會的學術研究水平。包括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十二五」規劃》(討論稿)、國家發改委《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民族建築及村落保護與發展利用研究》、國家民委《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技術導則》、國家發改委《「十三五」民族地區特色鎮轉型升級策略研究》、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普查工程》、《中國營造技術導則》等。

2.技術諮詢。近十年來,研究會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城鄉空間規劃、城鎮風貌改造和古建築修繕等技術諮詢服務數十次,為保護民族地區和特色片區的傳統建築文化,振興地方經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持或參與項目包括,民族文化宮內部裝飾修繕項目、國家少數民族博物館設計方案諮詢論證、大同殺虎口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圓明園數字化保護工程,寬城滿族自治縣特色小鎮保護規劃、《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十二五」規劃試點項目——湖南通道縣坪坦鄉橫嶺村保護髮展規劃》、《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十二五」規劃試點項目——貴州省安順市鎮寧高盪村保護髮展規劃》等。

3.學術獎勵。2008年開始研究會公益性的設立民族建築事業終身成就獎,旨在表彰對我國民族建築事業畢生追求及做出貢獻的傑出人士,截止2018年共計34位享譽國內外的專家獲此殊榮。包括,吳良鏞先生、羅哲文先生、鄭孝燮先生、謝辰生先生、傅熹年先生、張錦秋女士、宿白先生、陸元鼎先生、郭黛姮女士、朱光亞先生、阮儀三先生等知名學者。還與宜賓市政府合作,推薦在古建營造技術領域技藝高超,且具有工匠精神的古建築營建大師,目前已經推舉9位。

4.標準編制。我會不斷探索行業技術標準規範,根據行業特點,研究會正在編制和已經完成的規範編制包括安全防火智能化標準、古建築構件術語標準、宜居城市技術規範和綠色裝配式建築規範等。

5.學術會議。研究會每年固定召開中國民族建築學術年會,目前已經舉辦21屆,學術影響力逐年擴大。古建築營造技術保護與發展論壇已經成功舉辦9屆,涉及文物責任工程師和古建項目經理的培訓每年也定期開展,通過會議平台增進了會員間學術交流和實踐技能。

6.科研出版。《中國民族建築》作為季刊受到會員的歡迎,影響力也不斷擴大,目前已經實現電子刊在線閱讀。《中國民族建築年鑑》、《行業發展報告》和《中國民族建築優秀論文集》等學術書籍每年或每兩年定期編寫發布。

7.媒體宣傳。研究會網站(信息網和業務網)和公眾號是對外的窗口和平台,為適應市場發展,與時俱進的要求,搭建研究會網絡直播平台,展播專家風采和會員動態,舉辦講座和專業培訓,弘揚傳統建築文化等,實施線上線下學術研究與實踐同步進行。研究會構建了媒體網絡聯盟,通過除與行業專業網站合作外,還與央視網、人民網、鳳凰網等20餘家網絡媒體合作,實現信息擴大和共享。

視頻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相關視頻

張佐雙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秘書長 楊東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