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二层行清王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二层行清王宫
图片来自twtainan

二层行清王宫位于台湾台南市仁德区,旧称“清王庙”,是主祀三府千岁(千岁爷)的庙宇,也是二层行、涂库、港崎头仔等地区的信仰中心。其主神之一的清府千岁,据《台南州祠庙名鉴》的记载,是郑成功的部将,于镇守此地时身亡,后来葬于此处并被居民供奉。另有说法此人名为“杨大阵”,有进士身分,日后为避“崇明反清”之嫌,才称为“清”府千岁。

沿革

清王宫旧称清王庙,其由来据说是过去有明郑部将镇守此地时身亡,葬于此处后威灵显赫、有求必应,因而被当地居民供奉。又有一说是此处过去曾有明郑的文官进士“杨大阵”之墓,因当地居民感念其功绩而时常参拜,久之颇为灵验后来到了嘉庆三年(1798年)有官员董泳也到此墓参拜,并提议建庙。此后屡有修建。

日治时期昭和年间,有地方士绅吴赐、杨邦等募款重建。

二次大战后,庙名改为清王宫。由于清王宫所在地过去地势较低,遇大雨容易积水且水深及膝,所以地方耆老宋文通,陈典、陈金伴等商议后决定将庙宇所在地填高并重建庙宇。而关于此次重修《仁德乡志》记载是民国50年(1961年)动工,次年(1962年)4月完工。庙方沿革志碑文则记载说是民国55年(1966年)倡议重修,民国56年(1967年)开始重建,次年(1968年)民国57年竣工。

二次大战后,清王宫在民国79年(1990年)进行重建,到了民国86年(1997年)才完工。

祭祀

三爷宫除了主祀的三府千岁之外,还供奉有福德正神、注生娘娘、城隍爷、虎爷等神祇。而三府千岁分别是大千岁朱府千岁(郑成功)、二千岁谢府千岁(谢岩)、三千岁清府千岁(杨大阵)。

仪式

清王宫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二个周六、周日,会举行“谢公愿”的仪式。其内容包括拜天公、安营绕境、煮油除秽、过火、过七星平安桥、乞平安龟、发财金等等。其中过火仪式是在周六下午举行,地点在庙右前方的草地上。待法师举行科仪,开启火门后,参举者即赤脚扛神轿或捧神像踏火而过。最后再由法师关火门谢坛。而清王宫晚上举行“造桥过限”仪式的七星平安桥并非直桥,而是两侧绘有十二生肖的曲折状桥,底下并有七个香炉。参与者购买纸制的生肖替身后先到桥头给中坛元帅祭解,然后过桥,桥上有家将与福德正神神像。过桥后,向桥旁安置的三个香案祭拜神明,最后将替身交给庙方人员火化,象征将灾厄度给替身承担。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