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全巧民(1938年-2019年10月11日),女,秦腔花旦祖籍河南,生于陕西西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1]

全巧民

2019年10月11日22时08分,在全巧民西安逝世,享年82岁。[2]

目录

个人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主演《貂蝉》、《绿绮计》、《镇台念书》、《三滴血》、《柜中缘》、《拾玉镯》、《夺锦楼》等戏脱颖而出。1956年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三等奖。

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次年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其《豆汁计》真传。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梅兰芳先生撰文对全巧民扮演的贾莲香作了高度的评价。1959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13省市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视频

秦声秦韵——全巧民(上)《戏曲采风》 20190318

成就及荣誉

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她主演的《三滴血》的电影版和舞台版均被制成VCD光盘、《貂蝉》被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拜田少易为师,2008年6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评价

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她勤奋好学,读阅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因而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传神。唱做具佳,表演富有灵性,朴实可爱,唱腔甜美,含蓄动听。其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她善于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

弟子

传授学生惠敏莉(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赵朝霞范莉莉谢红娟吴珏瑾朱佩君李金华丁小玲高超

全巧民,祖籍河南汝南,生于西安,11岁进入易俗社49级学员班,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等先生。刚开始学习,由于天资聪明,初登台便赢得满堂彩。或许是因为年纪较小,只知贪玩,不知刻苦练功。“田老师教我《十三妹》等六个戏,我只演了两个,气得老师直嚷‘可惜了一副好材料’,几经变故,其他老师也对我失去了信心,我便失去了方向,青衣、老旦、彩旦都演过。”全巧民回忆道。[3]

“1952年,凌光民老师来了,他对我很严厉,专门为我准备了一根藤竿,上面写着‘望而生畏’,并朝我说‘娃娃,这是给你准备的’,从此我才确定了我的行当,才让我走向了正轨”。说起这些,全巧民满脸的惋惜,直言:“如果要问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事,恐怕就是我小时候没好好跟老师学,一晃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想来总觉得遗憾!”

生活中的全巧民,并不以“秦腔传承人”自居,反而自认为很平庸,所做的不过是平常之事。当记者问她:“您曾受到周恩来、习仲勋等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应该很自豪吧?”她却喃喃道:那时我们是作为团体被接待的,并不仅仅是我一人的荣誉,这是属于集体的。虽然被选为“第一批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将秦腔传承下去”却早已是她退休之后就有的想法,并且也这么做着。身为秦腔大家,却没有大家的架子,只要是喜欢秦腔的,无论是曲艺名家还是业余爱好,她都尽心尽力的教,想来全是为了秦腔艺术的传播!

老太与时俱进 古稀网络教学

在许多人眼里,全巧民的退休生活应该是种花种草、恬淡欢乐,有秦腔相伴,安享生活。如果你要这么想可就错了,全巧民可是一位电脑达人”!

和电脑结缘纯属偶然。“几年前,一位老朋友曾拿一本旧剧本找我,因为年代太太久,基本纸张已老化,翻页都很困难”,但全巧民并没有放弃,一时间她想到了孙女平时玩的电脑,便答应朋友过后来取。那段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坐在电脑桌前,一边拿着《新华字典》,一边对照电脑键盘,一周后从未学过拼音的她拼音基本过关了。刚开始打字并不是很熟练,总是闹出“一指禅”这样的笑话,后来在孙女的“指点下”渐入佳境,40天后不仅整理出了戏本,还影印了5份送给友人。

自从有了和电脑的“亲密接触”之后,全巧民便对电脑着了迷,不仅打字日渐娴熟,还学会了聊天、视频,更是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五湖四海的票友、戏迷,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巧妈”,她也很乐意接受这个“外号”。除了在网上与他们探讨交流外,热心的全巧民还收了不少业余徒弟,只是他们的授课方式很特殊,是用网络进行视频教学,而学生也来自不同的地方,近的有广东江门,远的竟然到了美国华盛顿。在这个平台上,全巧民用她独特的教学方式,将秦腔这一陕西特色,传递到了大江南北甚至国外。

百年易俗情怀 期盼薪火相传

2009年的夏天,全巧民被查出肺纤维化,一度与病危通知书相伴。而在病发几天前,她还活跃在秦腔表演的舞台上。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历历在目。那时省文化厅组织“秦腔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活动,全巧民作为压轴表演,重拾57年前的经典剧目《蝴蝶杯·洞房》,而这部花费两年时间才学会的戏,她从未公开表演过。“当时我已经感觉到身体不适,排戏时呼吸困难,医生建议我做气管镜,但我害怕影响嗓子,就拒绝了。这出戏王天民老只传给了我一人,已经准备了四个月了,我一定要将它延续下去。”凭借着72岁高龄,精彩的扮相、惟妙惟肖的表演,这部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全巧民也因此错过了治疗时机,引发了肺炎,表演完就住进了医院。

但即使在病床上,全巧民也不愿闲着。养病的那段时间,依然有不少学生来找她教戏,她也从不拒绝,躺在床上一边说着戏,一边用手比划着,甚至一次教戏太过激动,刚教完竟然站了起来。“想想都觉得是奇迹,是老天爷眷顾我!”全巧民激动地说。

在采访中,全巧民多次提到这样一句话“秦腔对我而言,退休之前是工作,退休之后是事业”,退休后的她有了更多的时间钻研秦腔,将秦腔发扬光大,不计病老,但求薪火传。至今,她正在为百年易俗活动做准备,虽然身体虚弱,但还积极排练,除了平日里的运动养病外,每天下午还练唱半小时,就是为了站在那个她曾经无比熟悉无比自豪的舞台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采访完后,全巧民多次提出不要把她写得太“高大”、“完美”,她不过是平凡的人,对于这个要求,我们欣然接受。看着这样一位身患重病的75岁老人,为了百年易俗、为了秦腔艺术,依然在不断努力,努力在有生之年将毕生所学传授与人,努力康复为再次登上那个让她充满感激的舞台,我们的眼睛也湿润了。愿她的心愿能如愿以偿,但更希望的,是秦腔这一传统艺术的道路,能越走越远![4]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西安逝世 享年82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