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方昆曲剧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北方昆曲剧院著名昆剧前辈表演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沈盘生、白玉珍、魏庆林等曾在北方昆剧院任职和工作。

机构简介

北方昆曲剧院成立于1957年6月22日,地处中国北京,是中国专业昆曲表演艺术团体之一。50年来,剧院以保护、继承、发展、革新昆曲艺术为根本宗旨;以古今相因、革故鼎新为艺术创作思路;以弘扬北昆之豪放,取法南昆之绵长为艺术特色,传承,整理、改编、移植、新创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题材的剧目,培养了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优秀专业昆曲[1]演员,能够承担各类昆曲剧目的创作和演出.

成就

剧院先后培养了李淑君、丛兆桓、洪雪飞、蔡瑶铣、杨凤一、王振义、史红梅、魏春荣、马宝旺、董萍等为代表的百余名专业昆剧演员,继承、 整理了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创作、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荆钗记》《单刀会》《夜奔》《嫁妹》《山门》《斩娥》《辨冤》《女弹》《千里送京娘》《南唐遗事》《水淹七军》《偶人记》《红霞》《夕鹤》《诱降吕奉先》《妙医》《贵妃东渡》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观看剧院演出并亲切接见演职人员。

所获荣誉

剧院先后有15个剧目获创作演出奖,20余人次获优秀表演奖与特别奖,50余人次获表演奖。其中侯少奎、洪雪飞、蔡瑶铣、杨凤一、刘静、王振义、史红梅、魏春荣等分别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由蔡瑶铣、王振义主演的《琵琶记》荣获1995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

21世纪以来,剧院新排剧目《宦门子弟错立身》荣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名初选入围奖”、“第四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多项奖励。

剧院以不同形式30余次出访过美国、日本、芬兰、俄罗斯、瑞典、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称赞,为祖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19年4月24日,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审出炉,北方昆曲剧院顾卫英演出的昆曲专场(《牡丹亭·寻梦》《货郎旦·女弹》《玉簪记·琴挑》获戏曲类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方昆曲剧院获得“昆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11月,北方昆曲剧院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代表剧目

《百花记》《狮吼记》《奇双会》《荔枝记》《乔老爷奇遇》《通天犀》《红霞》《劈山引水》《渔家乐》《生死牌》《五人义》《钗钏记》《雷峰塔》《吴越春秋》《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山狼》《文成公主》《李慧娘》《千里送京娘》《风筝误》《荆钗记》《霞笺记》《逼上粱山》《连环记》《绣襦记》《玉簪记》《师生之间》《晴雯》《飞夺泸定桥》《武松》《射红灯》《社长的女儿》《血泪塘》《奇袭白虎团》《江姐》《小红军》《琼花》《灵山钟声》《春江琴魂》《血溅美人图》《双按院》《共和之剑》《孙悟空大闹芭蕉洞》《牡丹亭》《哪吒闹海》《金银梭》《宗泽交印》《西厢记》《天罡阵》《长生殿》《三夫人》《窦娥冤》《古城会》《出潼关》《文士家规》《青石山》《南唐遗事》《三上西天》《村姑小姐》《桃花扇》《阎惜娇》《琵琶记》《夕鹤》《棋盘会》《水淹七军》《偶人记》《贵妃东渡》等。

主要演员

王瑾

王瑾1971年生于北京,大学学历,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二级演员。1982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1988年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至今从事昆曲。主演剧目:大戏《钗钏记》《西厢记》《牡丹亭》《风筝误》等。折戏《胖姑学舌》《思凡、下山》《春香闹学》《相约、相骂》《昭君出塞》《刺梁》《梳妆、掷戟》《痴梦》《小放牛》等。

王振义

王振义,国家一级演员,着名昆曲小生,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琵琶记》《西厢记》《长生殿》《玉簪记》《百花记》《关汉卿》等,现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

邵天帅

邵天帅,国家二级演员,昆曲旦角,代表作品有《牡丹亭》《九莲灯》《西厢记》《玉簪记》《烂柯山》《挑滑车》等,现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研究生。

重排长生殿

北方昆曲剧院已经近十年没有排演《长生殿》了。1984年,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演出全本《长生殿》,大获成功,主演洪雪飞也凭此摘得了第二届全国戏剧梅花奖。之后,杨凤一接过了北昆第二代“贵妃”的衣钵。1月13日,新版《长生殿》经过长期的蛰伏,在梅兰芳大剧院华丽回归,坐在幕后的是已任北昆院长的杨凤一,站在台前的则是第三代 “贵妃”与“明皇”史红梅与邵峥。

相关资料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现今我国活跃于舞台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六百年来传演不息,被称为“百戏之祖”。其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在中国文学、戏剧[2]、音乐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昆曲的起源发展 ,搜狐,2017-08-04
  2. 戏剧的分类 ,搜狐,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