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昌城隍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昌城隍庙
图片来自gushiciku

南昌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南昌知府赵文奎兴建。明朝以前城隍庙位于南昌城东(今象山北路),明朝重建后移址于城东南。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的《南昌府志》中的《南昌府治图》、《三湖九津图》两幅地图,南昌城隍庙的原址位于今象山北路西面的工人文化宫处。此外,南昌历史上先后有过数个城隍庙,位于城区不同的位置。但工人文化宫处的城隍庙是其中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

据《南昌名典》记载,城隍庙“直深三十八丈,横阔二十六丈”。陈宏绪所著的《江城名迹记》记载城隍庙纵深约有120米,宽约有80米。

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知府胡本惠对城隍庙进行修葺,张房杰为之作《记》。景泰年间(1450-1456)知府苏仕再修,韩杨作《记》。万历年间(1573-1619)知府范涞复修两庑。南昌城隍庙的衰败始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南昌由日军占领,城内民不聊生,百姓逃亡,城隍庙的香火因此日益衰弱。抗战胜利后,南昌光复时的城隍庙已经破烂不堪,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总署”的办公处。1949年以后,城隍庙又成为南昌市公安局的临时办公处。

南昌城隍庙作古不及100年,其遗址已不复存,但庙门楹联仍被记载下来:

料此身未得長存,為什麼急急忙忙,作幾般惡事 想前世俱已註定,何必不乾乾淨淨,做一個好人

城隍

《江城名迹记》记载南昌历史上曾有过两任城隍。第一任城隍是汉朝大将军灌婴,修建的灌婴城是南昌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城池。灌婴于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封“颍阴侯”,南唐时封“辅德王”,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封“忠惠王”。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城隍神封号及塑像尽行革除。

南昌第二任城隍是明朝布政使黄公卿。历史记载黄公卿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清除官场积弊,关心民间疾苦,因此得到城内百姓敬爱。民间传说在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时,全城百姓闻知后都焚香祭祀。继而传言说有人梦见黄公卿继任城隍,于是城隍庙中的城隍改由按照黄公卿的容貌重新塑造。黄公卿因而成为南昌第二任城隍。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