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交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交市电厂

古交市隶属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北纬37°40′6″至38°8′9″,东经111°43′8″至112°21′5″之间,位于太原盆地以西、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东翼、云中山南端,东与太原市万柏林区接壤,西与娄烦县相连,南与交城县清徐县为界,北同阳曲县静乐县毗邻,是全国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

历史演进

春秋时,古交境域属晋。

战国时,属赵,汉、魏、晋及北朝均为晋阳西陲。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治在古交镇

唐天授二年(691年), 交城县治徙大陵庄(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年),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 峪口。开元二年(714年),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内无县级建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日军先后侵占了太原和交城县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边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古交境内的建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民国二十六六年(1937年)11月至翌年3月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建了半政权性质的阳(曲)交(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初创了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员公署在河口镇成立,后移驻狮子河一带,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驻河口一带,交城县政府驻屯兰川一带[1]

从民国二十九至三十四年(1940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击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1年8月改称为晋西北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3年11月该称上名)先是游动,后长驻在屯兰川关头村一带。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兰川、 原平川一带,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狮子河一带。

民国二十六年(1946年)冬, 阎军进占古交镇、河口等地,并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区(县级),旋即被根据地军民摧垮。

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46年-1948年)7月,阳曲县政府驻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划阳曲县的嘉乐泉、阁上、梭峪、曹坪、 杏林坪、大南坪、河口与交城县的河南、古交9个乡,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又划交城县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刑家社8个乡,连前共17个乡,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

1971年8月, 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雁门大队划归本区[2]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地形地貌

古交市地形复杂, 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外围地势较高,中部则逐渐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平均海拔1604米,西南之狐偃山标高为2100米,石千峰标高1600米,全市内标高近2000米的山峰有20余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则有70座。丘陵山地超过全市总面积的95%,而河谷平川尚不足5%。

气候特征

古交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数2808小时,年最高气温达40℃,最低气温为-20℃,年均温9.5℃,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25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冬春季节多风,最大风速7.2米/秒,风向多北西。结冰期从11月开始,翌年3月解冻,冰期约5个月。冻土深度0.5--0.8米。无霜期平均202天。

河流情况

古交境内主要河流为汾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较大的支流有狮子河、屯兰川、原平川、大川河等。除汾河外,其它河流均为季节河,平时干涸,雨季多有洪倾泻。

矿藏资源

煤为古交市主要矿藏,含煤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也含有不稳定的薄煤层或煤线; 煤田面积为717平方公里,分布在古交、河口、镇城底3个镇和河南、刑家社、草庄头、原相、常安、姬家庄、梭峪、嘉乐泉、曹坪等9个乡;储量为98.3亿吨,煤种有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及热变质无烟煤等,媒质良好,硫、磷灰分含量较低[3]

古交市已探明的铁矿资源分布于11个乡镇,储量约3000万吨。同时还有锰铁矿、黄铁矿、铜矿、铝土矿、石膏矿、石英石、石灰石以及花岗斑岩、大理岩、玉石以及稀有元素锗、镓、铀等。

科学技术

2013年,全市R&D经费投入4832万元,比去年增长13%,约占2013年全市GDP指标总量37亿元的1.3%。年内全市有24户企业进行了专利申报,全年完成专利申报155件。实施科技园区1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实施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重点成果转化项目1项完成任务的100%。认定科华纳米聚晶金刚石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民营科技企业。2013年申报国家级项目1项,申报省级项目13项2013年,实施的3个国家级项目已全部完成,其中设施蔬菜标准化建设项目已经国家科技部验收合格。完成省级项目2项,实施太原市计划项目1项。全市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11项,引进新品种和优良品种34个,项目的实施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促进转型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教育文化

2013年,全市普通中学20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54所,幼儿园34所。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毕业生数108人,招生人数473人,在校生2687人。农村留守儿童毕业生12人,招收人数26人,在校人数310人。

2013年,全市共有音乐、戏剧、书法、舞蹈、美术、锣鼓、摄影、楹联等文化协会10个,协会会员共500余人。业余戏曲文艺 表演团体4个,群众性的问题活动队伍47支,2600人。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宫1个。文化站14个,农家书屋146个,全是公共图书馆藏书283618册。网吧38家,歌厅12家,书店11个,音像店3个,打字、复印经营户25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非遗1项,太原市级非遗1项,古交市级非遗14项,武四新非遗传习所1所,武四新是古交市第一个太原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2013年,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节目2套(转播1套,古交市广播节目1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节目共4套(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3套,古交市电视台节目1套),一百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和转播台1座,全市广播覆盖率为90%以上,电视人口覆盖率90%以上。

交通路线

古交市有太古岚铁路太佳公路穿越全境。太古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扩展了古交与外界的联系,使古交和太原飞机场之间的距离缩短为60公里,境内公路通车里程586公里。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98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4.5公里。公路密度 62.47公里/百平方公里。

旅游景点

千佛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寺座落于古交[4]

市区南端,两川相夹,背山临水,左有钟楼壮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对寨亭,庙貌庄严古朴,距今约有千年历史。因共有石雕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寺。1983年被列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泉寨:位于古交市中心,南依千佛寺,东靠市民广场,占地面积15公顷,因有淙淙泉水常年不息而得名。

艺术民俗

民间艺术:清末明初,民间艺术有古交镇的铁棍、旱船、竹马、 张三推车;草庄头、营立村的花鼓;李家社、白岸、曲坪村的秧歌踩街。40年代,屯兰的关有、头等地由晋北传入扭秧歌、打霸王鞭。60年代,古交镇等村示由外地传入高跷、大头娃、 牛斗虎、舞狮子等。

民间游戏: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游戏,如:打瓦、递方、捉汉奸放风筝、 踢毽子、老虎吃羊鹰挝小鸡、跳绳、摔跤、打陀螺结牛槽、叼羊骨等,这些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

著名人物

徐师曾,清江西省新建人,曾任古交巡检司。

折遇兰,字佩湘,号霁山,清阳曲县南沟村(今本市草庄头乡南沟村)人,著有《折霁山文稿》,《看云山房诗草》等。

阎广居,字子仁,号 安亭,清阳曲县河口村(今本市河口镇)人,著有《力恕堂全集》、《格言录》,均刊行于世[5]

邢阴氏,女,清道光、同治年间交城县河北都盘道村(今嘉乐泉乡盘道村)人,其父因医术精湛闻名乡里,邢阴氏自幼秉承家教,及长工诗善书,尤精医术。

张起鹏(1906年~1944年),字子翔,交城县西曲村(今古交镇西曲村)人,1944年,日军侵华势力已成强弩之末,他避居太原,任教于工业职业学校。受人诬告,被日本宪兵队抓捕入狱而惨遭杀害。

梁存地(1919年~1944年), 阳曲县西庄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37年投身与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村党小组、党支部,任小组长、党支部书记,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康秃则(1922年~1946年), 交城县张山圪垛村(今常安乡张山圪垛村)人。1940年初,他参加了民兵。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民兵队长,带领民兵坚持对敌斗争。

赵士文(1909年~1954年),交城县武家庄村(今姬家庄乡武家庄)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共交城县委的指示,动员群众集资入股,与交城县贸易部门联办药店。

康生瑞(1919年~1974年),原名康心宽,古交镇李家社村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后勤部工程队副队长。曾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五好干部,1966年晋升为工程师。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煤炭工业网公布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千万吨以上县市名单,古交市原煤产量1599.62万吨,排第47名。

民间工艺:古交的民间工艺也是非常丰富的,如面塑、刺绣、剪纸等常常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视频

古交市相关视频

古交宣传片成
古交文化宫临县秧歌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