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后母戊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Sisley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29日 (五) 09:35的版本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的庙号。该鼎可能为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1],因鼎腹内壁上的铭文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外观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四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盘龙纹细致精巧,饕餮纹生动文威武,四面交接之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纹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两虎口含人头,鼎耳侧面饰以鱼纹。鼎足之处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整个司母戊鼎的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容器。

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合金成分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相同。后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鼎身是一次浇铸而成,共用28块陶范。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后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

出土与收藏

早在1939年,大鼎就已经在河南安阳县武官村商王墓葬区“西北冈”出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百姓为了保护大鼎,将它重新深埋地下,直到1946年大鼎才重见天日,此后被运到南京,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接收。1948年国民政府将文物迁台时,该鼎因过重留在了南京,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成为镇馆之宝。

视频

后母戊鼎 相关视频

国宝档案 - 后母戊鼎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半个多世纪后为何会被更名为后母戊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