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后母戊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后母戊鼎,舊稱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婦妌的廟號。該鼎可能為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1],因鼎腹內壁上的銘文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

外觀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稱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寬厚,輪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鼎身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緻,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四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鼎身四周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底紋,其上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盤龍紋細緻精巧,饕餮紋生動文威武,四面交接之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紋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兩虎口含人頭,鼎耳側面飾以魚紋。鼎足之處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整個司母戊鼎的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器文化巔峰之作的典型代表。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複製補上),上有虎噬人圖案,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

鑄造工藝

后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與《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相同。后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鑄成後嵌入鼎范,鼎身是一次澆鑄而成,共用28塊陶范。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術部申報「泥范鑄作司母戊鼎工藝研究」課題,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鑄作工藝初步鑄成原大后母戊鼎。

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聯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

出土與收藏

早在1939年,大鼎就已經在河南安陽縣武官村商王墓葬區「西北岡」出土。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當地百姓為了保護大鼎,將它重新深埋地下,直到1946年大鼎才重見天日,此後被運到南京,由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接收。1948年國民政府將文物遷台時,該鼎因過重留在了南京,後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成為鎮館之寶。

視頻

后母戊鼎 相關視頻

國寶檔案 - 后母戊鼎
國之重器司母戊鼎半個多世紀後為何會被更名為后母戊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