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历史的烟尘里回眸(二)(许学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历史的烟尘里回眸(二)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在历史的烟尘里回眸(二)》中国当代作家许学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在历史的烟尘里回眸(二)

榆林素有“三山拱翠”之称,指其西临黑山,东踞驼峰,北依红山。三山鼎足,拱卫着榆木青翠、柳树葱茏的边关重镇塞上古城。

北面红山下,有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峡有古寺,名雄山寺。

“榆林会府北去十里,有宋元间名刹古寺,在即今红石峡北,谓之红山寺是也。其山望之蔚然,其起如鹜,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趋如附,逶迤而南,乃为卫治。山山有河,其源出自境外葫芦海子,水流悠悠晶晶,环绕而下,入黄河以达于海,山水秀丽为榆林寨第一胜景……”。 《创建石佛殿记》,是红石峡现存的最大石碑。明成化年间恭楷的碑记,读来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空灵清新明朗温暖,在冰冷的石头间激扬着云烟锦连的盎然文采。

红石峡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夏国主李继迁见此地涧清水激,地势雄伟,遂“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而凿石为穴,以葬及葬毕仍引流水于古道,今俗传墓仍在水中”。李继迁组织人力将红石峡上游的水拦住引开,在涧中凿出石墓,安葬其祖后,再将水引回石峡,将祖宗之墓沉入水底。千年之后,我们还是感慨这位西夏国的开创者的神来之笔。

另一种说法是榆林红山北边葫芦海子(沙漠里自然形成的湖泊)里面住有一股水盗,时常残害蒙汉百姓,肆意抢夺财物。时任延绥巡抚都御使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将海子的水引出,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兵剿灭了这股顽匪,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

红石峡两崖对峙,溪流激越,榆柳叠翠,杂花丛生,在荒凉的高原和漫漫的大漠间藏有如此山水胜境,显得弥足珍贵

天下名山僧占多。从南北朝开始,佛教进入发展兴盛。后世释家弟子看中红石峡风水,延能工巧匠凿石出窟,塑像粉壁,内凿石洞,有“天门”上通崖顶,中间建成“翠然阁”,另有“地门”直达崖底。绝壁勾栈相连,石梯逼仄,举步令人眩目。遂广大佛法,教化百姓,终成佛家胜地。

榆林地处边陲,控南扼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争夺反复,边民不堪其苦,国家不堪其忧。镇守抚使,边塞将士,文人迁客,巡游休憩于此,莫不追古怀远,发幽思之情,抒家国情怀,叹河山坚固哀民生维艰。数百年来,在峡内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诗赋作品,石峡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红石峡原分北峡南峡,北峡摩崖石刻因修水库,已不可见。南峡两边摩崖石刻现存69幅,小字幅题刻41幅,多为明万历至民国期间约400年间所凿刻。大者字达四米,小者仅有寸许。真草篆隶,铁钩银划。或独据一壁,睥睨天下;或密密挨挨,错落有致。远望瑰丽俨如图画。其内容有叹石峡胜境的,如“蓬莱仙岛”、“溪壑迎春”、“榆溪胜地”、“锦绣山河”;有抒爱国豪情的,如“振河不泄”、“还我河山”、“力挽狂澜”、“安内攘外”;有赞河山坚固的,如“大漠金汤”、“龙蟠虎踞”、“天边锁钥”、“山河巩固”;有赞民族团结的,如“蒙汉一家”,有弘扬佛法的,如“慈云遍覆”,凡此种种,不可尽数。值得一提的是巨幅 “威镇九边”石刻, 是职署陕西巡抚使的叶伯英奉命巡视榆林时所题。其时正值英军入侵西藏,边关危急。叶伯英看到榆林城池险固,军备齐整,感慨万千,写下“威镇九边”四字,勉励榆林边关将士。走过浓浓的历史尘烟,我们总能感到石峡激荡着一股河山壮气、边关豪气民族正气,让人迷醉。

[1]

作者简介

许学琪,男,陕西绥德人,陕西财专(现西安财经学院)毕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