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歷史的煙塵里回眸(二)(許學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歷史的煙塵里回眸(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在歷史的煙塵里回眸(二)》中國當代作家許學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歷史的煙塵里回眸(二)

榆林素有「三山拱翠」之稱,指其西臨黑山,東踞駝峰,北依紅山。三山鼎足,拱衛着榆木青翠、柳樹蔥蘢的邊關重鎮塞上古城。

北面紅山下,有紅石峽,又名雄石峽。峽有古寺,名雄山寺。

「榆林會府北去十里,有宋元間名剎古寺,在即今紅石峽北,謂之紅山寺是也。其山望之蔚然,其起如鶩,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趨如附,逶迤而南,乃為衛治。山山有河,其源出自境外葫蘆海子,水流悠悠晶晶,環繞而下,入黃河以達于海,山水秀麗為榆林寨第一勝景……」。 《創建石佛殿記》,是紅石峽現存的最大石碑。明成化年間恭楷的碑記,讀來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空靈清新明朗溫暖,在冰冷的石頭間激揚着雲煙錦連的盎然文采。

紅石峽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西夏國主李繼遷見此地澗清水激,地勢雄偉,遂「葬其祖彝昌,障水別流而鑿石為穴,以葬及葬畢仍引流水於古道,今俗傳墓仍在水中」。李繼遷組織人力將紅石峽上游的水攔住引開,在澗中鑿出石墓,安葬其祖後,再將水引回石峽,將祖宗之墓沉入水底。千年之後,我們還是感慨這位西夏國的開創者的神來之筆。

另一種說法是榆林紅山北邊葫蘆海子(沙漠裡自然形成的湖泊)裡面住有一股水盜,時常殘害蒙漢百姓,肆意搶奪財物。時任延綏巡撫都御使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將海子的水引出,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兵剿滅了這股頑匪,並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

紅石峽兩崖對峙,溪流激越,榆柳疊翠,雜花叢生,在荒涼的高原和漫漫的大漠間藏有如此山水勝境,顯得彌足珍貴

天下名山僧占多。從南北朝開始,佛教進入發展興盛。後世釋家弟子看中紅石峽風水,延能工巧匠鑿石出窟,塑像粉壁,內鑿石洞,有「天門」上通崖頂,中間建成「翠然閣」,另有「地門」直達崖底。絕壁勾棧相連,石梯逼仄,舉步令人眩目。遂廣大佛法,教化百姓,終成佛家勝地。

榆林地處邊陲,控南扼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頻仍,爭奪反覆,邊民不堪其苦,國家不堪其憂。鎮守撫使,邊塞將士,文人遷客,巡遊休憩於此,莫不追古懷遠,發幽思之情,抒家國情懷,嘆河山堅固哀民生維艱。數百年來,在峽內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詩賦作品,石峽變成了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

紅石峽原分北峽南峽,北峽摩崖石刻因修水庫,已不可見。南峽兩邊摩崖石刻現存69幅,小字幅題刻41幅,多為明萬曆至民國期間約400年間所鑿刻。大者字達四米,小者僅有寸許。真草篆隸,鐵鈎銀劃。或獨據一壁,睥睨天下;或密密挨挨,錯落有致。遠望瑰麗儼如圖畫。其內容有嘆石峽勝境的,如「蓬萊仙島」、「溪壑迎春」、「榆溪勝地」、「錦繡山河」;有抒愛國豪情的,如「振河不泄」、「還我河山」、「力挽狂瀾」、「安內攘外」;有贊河山堅固的,如「大漠金湯」、「龍蟠虎踞」、「天邊鎖鑰」、「山河鞏固」;有贊民族團結的,如「蒙漢一家」,有弘揚佛法的,如「慈雲遍覆」,凡此種種,不可盡數。值得一提的是巨幅 「威鎮九邊」石刻, 是職署陝西巡撫使的葉伯英奉命巡視榆林時所題。其時正值英軍入侵西藏,邊關危急。葉伯英看到榆林城池險固,軍備齊整,感慨萬千,寫下「威鎮九邊」四字,勉勵榆林邊關將士。走過濃濃的歷史塵煙,我們總能感到石峽激盪着一股河山壯氣、邊關豪氣民族正氣,讓人迷醉。

[1]

作者簡介

許學琪,男,陝西綏德人,陝西財專(現西安財經學院)畢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