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天津市耀华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津市耀华中学
图片来自itsfun.com.tw

天津市耀华中学,也称耀华中学,简称耀华,曾名天津公学耀华学校天津市第十六中学,位于中国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106号,是天津市历史悠久的重点中学之一。

耀华中学于1927年由近代实业家、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华人董事庄乐峰天津英租界戈登道37号创办,初名天津公学,是一所面向英租界内华人的私立精英学校。1930年代,更名为耀华学校,寓意"光耀华人",后引申为"光耀中华"。1952年,学校由天津市政府管,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并更名为"天津市第十六中学"。1988年12月,校复名"天津市耀华中学"。原北洋大学校长赵天麟、物理学家钱伟长曾在此任教。

耀华中学的校训为"勤朴忠诚",校门的匾额由近代书法家孟广慧书写。

截至2017年,耀华中学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中学、天津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时任暨第十五任校长为任奕奕。

名称沿革

天津市耀华中学1927年创办之时,是一所服务英租界纳税华人的英式精英学校且隶属于天津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故根据英国传统最初命名为"天津公学",英文校名为韦氏拼音的"Tiehchin Kung Hsueh",简写TKH。

1933年,名称备案问题而更名,校名"耀华"由校董樊樊圃提名,取"光耀华人"之意,后被引申为"光耀中华",遂更名"耀华"。

1933年10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耀华学校的中学部改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初级中学。

1934年1月4日,耀华学校的小学部经天津市教育局核准立案,改名为天津市耀华小学校。

1934年9月经教育部核准,定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中学校。

1952年12月23日,私立耀华学校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天津市第十六中学",校名由叶剑英题写。

1988年12月21日,学校复名"天津市耀华中学"沿用至今。同时,在对外交流时使用“Yaohua High School”作为英文校名。

历史沿革

英租界天津公学时期(1927-1933年)

1920年代初,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创办了英国文法学校,但只有外国纳税人子女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居住在天津英租界的华人社会名流遂向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提出"英租界向界内华人征收税款,理应用此做一些诸如兴办教育等有益公众的事"。

1927年,时任天津英租界华人纳税会董事庄乐峰联合锺蕙生、冯仲文等人发起先生筹三万四千两白银创办天津公学并任校董,聘请北洋大学学监王龙光为校长,最初校址位于天津英租界戈登道37号,是一所服务英租界纳税华人的英式精英学校,名为"天津公学",隶属于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英租界工部局根据每年华人纳税金额的1.8%对学校进行补助。英租界内还成立了与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订立保管契约的天津公学保管团以主导学校管理事务。

1927年9月1日,天津公学正式开学时共有学生33人,至第一学期结束时增至46人。在1920年代末“教育中国化”的浪潮中,由英租界华人完全接管,成为私立学校。

1928年7月,曾官费留学哈佛大学、获建筑工程博士学位的严松章继任校长,同时学校迁址至红墙道(今新华路)天津英文学校旧址,增设小学高级班。严松章在任期间,注重师资,优先聘请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的毕业生任教。同时,严松章亲自设计绘制了新校舍的建筑图纸,并监督建造第一、二、三校舍。

1928年,学校租借了天津英文学校的校址暂用办学[1],但申请就读者与日俱增,学校仍无法容纳。庄乐峰英租界工部局提出划地扩建的要求,觅得墙子河畔一片53亩的洼地作为学校扩建的新校址,并聘请英国建筑师设计建造新校舍,落成后的新校舍含有小学部、男生中学部、女生中学部、体育馆和图书馆等,又从国外购进物理、化学、生物等仪器。  

1929年,第一校舍落成,作为男生中学部;1930年第二校舍落成,作为小学部。1930年中学部成立,男女分班,有学生600馀人,教职员30馀人。

1931年初,天津公学学校管理委员会成立,为学校最高决策及监察机构,相当于学校的董事会,第一任主席团成员为庄乐峰、锺慧生、吴连珀,其他三名委员为裴恩德、郑慈荫和英国籍的德辅廊。同年,第三校舍落成,作为生物、化学等实验实习室以及女生中学部。

1932年,学校礼堂在校园东端开始动工兴建,工程造价为28万两白银;最后,又建成第四校舍,作为物理实验实习室以及女生小学部。

到1933年10月在校学生已达800人,,校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英租界耀华学校时期(1933-1937年)

1933年10月,根据国民政府关于学校备案的规定,中学部改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初级中学。

1934年1月4日,耀华学校的小学部改名为天津市耀华小学校。同年9月经教育部核准,学校定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中学校。学校定名"耀华",取"光耀华人"之意,后引申为"光耀中华"。同年,耀华校董庄乐峰以八百银元为价,经多方托请书法家孟广慧书"耀华学校"四字牌匾。

1934年,第二任校长严松章因病辞去校长职务,天津公学管理委员会一致决定邀请在教育界有崇高威望的“赵君达公”出任第三任校长,赵天麟欣然接受聘请。1934年11月,耀华学校管理委员会确定了校旗,校色和"勤朴忠诚"的校训。同时,学校规定校旗为红色,并用英文校名TKH做成蓝色盾形,绕以华文校名,校色用红蓝,校训定为勤朴忠诚,校标为盾牌,谱写了校歌,撰写了校志铭。

1935年4月15日,第四校舍开工建设于10月15日竣工,同时,学校在围墙道和公学道新建校门两座,至此墙子河畔的新校舍全部竣工。

1936年8月,《天津耀华学校记》和《本校礼堂落成记》石碑嵌入礼堂入口大厅的墙壁,保存至今。 1936年6月,天津市举行首届高中毕业生会考,耀华学生的成绩居全市各校之冠。

在抗日战争之前,耀华学校有"贵族学校"之名,一则因为它位于英租界中校舍、设备、师资等条件在当地首屈一指;二是袁世凯曹汝霖徐世昌张学良等政商名流的后代均在耀华学校就读,学费也比当时一般的私立学校昂贵。同时抗战之前,耀华学校同英租界内教会学校一样重视英文教育,部分课程使用英文授课。

1937年5月11日,耀华学校举行建校十周年校庆,“校门之内高搭彩坊,环以电灯,操场四周遍悬"灯彩",天津英租界名流及师生家长共计1300馀人参加了典礼,各界为办学捐款已逾百万元,同时,作为校庆的一部分,校方出版了耀华年刊同时刊登了大量当时学校的影像资料并保存至今。

战乱时期(1937-1949年)

193年七七事变后,位于租界外的南开大学南开中学校舍被日军飞机炸毁。南开大学开始向内陆搬迁,而南开中学部分师生则失学。耀华中学因坐落在英租界而幸免于难,耀华学校第三任校长赵天麟主动开设"特班",收留南开中学及其他天津租界外因战乱而失学的师生。包括梁思礼在内的一批华界师生均转入耀华中学。

为此,抗日战争时期的耀华中学校舍为扩容并改为上午、下午的两班制,以供由耀华与南开的师生上下午交替使用,原南开师生等下午在耀华学校校舍上课。随后,天津局势稍有稳定,但特班学生因耀华学校"设备完全、环境优良、教授热心"而不愿转学,希望在此继续学业。故一年后,耀华学校的中学正班改为"耀部",南开特班改称耀华学校"华部",而华部学生其上学年考试成绩优良者,择优提入耀部,以使得华部学生逐步减少,最终于1939年取消耀、华两部。

在天津被日军占领后,赵天麟抵制占领当局推行的“亲善”教育,拒绝更换占领当局指定的教材和日军武装入校参观。每逢重大活动,耀华学校师生坚持唱中国国歌、悬挂中国国旗,引起日军的不满。

1938年6月27日清晨,赵天麟校长在从家中前往学校途中,被日军暗杀团分子枪杀。随后,耀华学校全体师生及社会人士,自发地组织游行请愿,抗议日军暴行。武汉国民党中央政府对赵天麟颁布褒奖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天麟亦被追认为烈士。

1942年,耀华学校第五校舍落成。1942年起,耀华学校被迫由教授英文改为教授日文。直至抗战结束,耀华学校重新恢复英文教学,部分课程重新开始使用英文授课。

1947年1月1日,耀华中学学生与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南开中学等学校学生共3000人举行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3月30日,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借用耀华礼堂举办"天津工商大学募集助学金音乐演奏会"。同年暑期,国民政府委派《民国日报》总主笔俞大酉任耀华学校的第六任校长,此时校董事会成员有吴鼎昌、周寄梅、徐世章、原天津市长张廷谔、时任天津市市长杜建时等。

俞大酉任校长期间大力提倡课外社团活动,组建了歌咏团、舞蹈班、口琴队、话剧团、国剧社、演讲组等社团组织。

1948年6月,在赵天麟校长牺牲10周年之际,耀华中学决定将学校图书馆定名为"君达堂"以示纪念前校长赵天麟烈士。同年12月中旬,国军94军43师师部一个炮兵营和129团部,总共3000馀人,进驻耀华学校并以此为据点。

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攻城部队在耀华学校攻下驻守国军的最后一个据点后会师,正式接管天津并宣布"天津解放"。

1949年至文革前(1949-1966年)

1949年1月,耀华学校复校委员会成立后,耀华中学、耀华小学相继复课。 同年2月,耀华学校校务委员会建立,赵伯炎任主任委员。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耀华学校共有73位同学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郑宗庆、李俊水、陈尔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授予"空军英雄"称号。

1952年12月23日,私立天津市耀华学校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学校,中学部与小学部分开中,学部更名"天津市第十六中学",为天津市重点中学,也是天津市高中规模最大的中学,小学部更名"天津市五区五小"。从此,耀华学校的中学部和小学部分为两个独立单位。

1960年代,耀华中学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单位,耀华中学的飞机航模小组学生得到周恩来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肯定。

1962年12月18日和1963年2月初,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两次到耀华中学视察工作。

文革期间(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耀华中学(天津十六中)的教学秩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干扰。包括天津十六中在内的天津市各中学率先相应文革的造反运动。由学生组成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冲击党政机关[2]

6月8日,十六中学生成立了以天津市长胡昭衡之子李罗力为首的学生组织"十六中文革委员会"。6月21日,天津市委在民园体育场召开了全市中学生庆祝废除高考制度大会,天津十六中的学生在会上散发了言辞激进的《给全市革命青年的一封信》,号召天津市的中学生一致反对天津市委领导干部。天津市委领导高度重视事态发展,认为李罗力等学生造反运动与其父天津市长胡昭衡有关,因此认为十六中学生揭发批判天津市委的行为是"闹事",于6月22日向天津市第十六中等大专院校、中学派出工作组,加剧了同造反派的对立。

毛泽东在得知后指责工作组"起坏作用,阻碍运动"之后,天津市委被迫宣布支援天津十六中部分学生散发的《给全市革命青年的一封信》,并对在"十六中事件"中所犯的"方向路线性错误"进行检讨、撤走派往天津市各大专院校、中学的工作组。

1966年8月,学生自发回应文革的政治运动,曾短暂将校名改为"毛泽东主义战校"。

1967年3月20日,天津市革委会要求天津十六中开始四年学制的试验,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1974年,天津市政府计划将天津十六中自市中心迁往天拖南地区,最终在师生、校友的反对下未能实施。然而文革期间,建校初期自外国购买的部分精良仪器设备遭到损毁。

改革开放以后(1976年至今)

1978年,天津市第十六中学被确定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

1987年,天津十六中按照天津市方面教改试点要求,由完中校改制为天津市第一所高中试点校。

1988年,学校决定复名“天津市耀华中学”,9月18日得到天津市教育局批准,复名大会于同年12月21日耀华礼堂召开。

1990年,位于学校西南角的耀华科教馆落成。

1998年,耀华中学图书馆新馆重建落成。

1999年8月,时任天津市市委书记张立昌部署天津市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时,提出"再建几所'南开'、'耀华'",使耀华中学和南开中学成为天津市中小学的榜样学校。

2000年,借由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的契机,耀华中学争得天津市规划局等部门协助,将耀华路划归耀华中学使用,同时将原校址旁边已经被被开发商预购的耀华里土地归还,并入学校成为新校区,使得学校面积由49亩扩大为80亩。

2002年,耀华中学改扩建工程被确定为天津市市政府重点工程。

2003年8月,耀华中学新教学楼在老校区东北一侧的新校区落成。新教学楼分别以校训命名为"尚勤楼"、"尚朴楼"、"惟忠楼"和"惟诚楼",其中尚勤楼为理化生实验楼。

2005年,耀华中学收购紧邻的“新华职工大学”大楼,将其改造为耀华嘉诚国际中学的初中部,并将校园扩展。

2006年8月8日,天津市第一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标志牌在耀华中学礼堂前挂牌[3]。同年,该校恢复义务教育段内初中招生。

2010年,耀华中学获得首届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该校随即承担了563名灾区学生的转移安置和就学任务。

2011年,耀华中学被评为中国百强特色十佳创新学校。同年10月,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后备梯队培育中心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2014年,耀华中学与滨海新区教育局合作在天津自贸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选址建设天津市耀华中学滨海学校。

老校舍风格

耀华学校建设于当时天津英租界围墙道的一块三角地,采取封闭、完整、自成一体的院落式布局,受欧洲新艺术运动影响,整个建筑是现代的,又融合了西洋古典的手法,整体感强,细节精致,被认为是20世纪初期受欧洲探新运动影响而创新的精品[4]

整个校舍的总平面图近似于一个三角形,所有校舍都沿著东部进行周边式布置,第二与第四校舍以过厅"二四通道"相连,而第一与第三校舍则用大礼堂门厅相衔接。这种内廊式的校舍平面布局,不仅使整个校舍连贯互通,有机结合,而且使用上使捷而紧凑。

整个校舍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不仅讲求立面处理的简洁性和注重建筑功能的实用性,而且对门厅、人口和室内装饰方面也注重使用古典的建筑构件。

耀华学校四座校舍及礼堂均是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第三校舍和第四校舍原本由英国人设计,后因费用较高,改由阎子亨设计。耀华学校礼堂始建于1932年,1935年落成,由英国建筑师库克和安德森二人共同设计的,被列入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5]。  

2011年8月,耀华中学拟斥资11,636万元对老校舍本著“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加固、提升防震抗灾级别,但遭到部分天津文物保护人士的阻挠。

新校舍特色

耀华中学新校舍,2003年8月在毗邻耀华中学老校舍的耀华里旧址落成,是天津市政府重点工程,由教学楼、理科实验楼、食堂、宿舍楼和游泳馆组成。在设计过程中,校方征询了校友的意见,钱伟长向时任校长曲丽敏表示希望新校舍"风格别太悬殊,要保证耀华新老校区的"一致性"。[6]

新校舍由耀华中学校友、华汇设计总建筑师周恺主持设计,耀华新教学楼面向东北的主立面是一片柱廊,串联起四栋教学楼,四座主要教学楼依据校训命名为尚勤楼、尚朴楼、惟忠楼、惟诚楼。

在使用方面,尚勤楼为理科实验楼,尚朴楼、惟忠楼和惟诚楼三座楼均为教学楼。耀华中学新校舍沿用了老校舍红色的主色调,保存了耀华人对母校的集体记忆。耀华中学改扩建不仅在布局、建筑体量延续了原有文脉,还从老建筑上提取出合适的符号加以运用,充分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

耀华路

耀华路 ,是介于耀华学校新校舍与旧校舍之间一条路,1921年兴建,1927年后随耀华中学的前身天津公学的兴建而得名公学道[7]

日本占领天津后,1943年公学道改称兴亚二区22号路。日本战败后,兴亚二区22号路更名为耀华路。

耀华路最初是天津市的一条市政道路,长200馀米,连通营口道和南京路,道路西南侧为耀华学校,东北侧为民居耀华里。 ] 1960年代开始,由于历史原因,耀华路被被煤店、园林管理班点、街道生产厂房、震后临时建筑所占据,据统计有77间1,981平方占据了整条耀华路。

2000年8月,天津市在畅通工程中将占据耀华路的临时建筑全部拆除,恢复其通行功[8]

2003年8月,耀华中学新校舍落成与耀华中学老校舍共同组成耀华中学的新校址,因此分割新旧校区的耀华路被并入耀华中学成为校园道路。

校园风物

耀华学校在建校初期栽种法国梧桐,建设新校区后并进行了增种,历经80馀年被视为学校历史的象征。耀华校园中铜像共有十馀座,已经成为学校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1995年,在耀华科教馆前树立原校长赵天麟烈士铜像,后迁移至2006年落成的耀华中学校史馆前。

2004年12月29日,校友的捐助集资30馀万元,为在耀华任教过、就读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耀华路旁设立铜像。

2005年11月,钱伟长院士铜像在新教学区"才华横溢"喷泉池前落成。

耀华系列学校

耀华嘉诚国际中学耀华滨海学校是耀华中学创办的民办学校。

耀华嘉诚国际中学由天津市耀华中学和北京加成通业信息谘询有限公司共同创办,前身是公办民助的天津市华星中学,以收购的新华职工大学教学楼更名的明德楼作为初中教学楼,2009年更换北京北方投资集团为新的办学合作伙伴[9]

耀华滨海学校是天津市耀华中学与天津滨海发展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办的全日制寄宿中学,地处东丽区河东区邻界处,在世纪大道沿线的南侧,是为滨海新区服务所建设的分校,与耀华中学师资共用[10]

2014年,耀华中学与滨海新区教育局合作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选址建设天津市耀华中学滨海学校,规划占地10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000平方米,48个教学班规模。

耀华小学,隶属于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历史上原本是耀华学校小学部,同耀华中学有历史渊源。1952年12月23日,私立耀华学校由当时的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公立学校,小学部更名为"五区第五小学",几经合并拆分,2007年10月6日于耀华中学80年校庆之际,更名"耀华小学",但与耀华中学并隶属无关系。

对外交流与合作

耀华中学与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东北育才学校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建立了四校教学共同体。

2009年,耀华中学在哥伦比亚新格拉纳达学校建立了哥伦比亚的第一所孔子课堂[11]

2013年12月,在[天津市教委]]与滨海新区协调下,耀华中学与天津开发区二中、塘沽紫云中学正式签订校际联盟协定。

在国际交往方面,耀华中学国际部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麻省大学肯特州立大学蒙大拿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12]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 《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任奕奕 :培养一个优秀群体而不是几个状元》,中国青年报,2013-01-14
  • 《天津老银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ISBN978-7-5618-2598-3
  • 《"耀华之父"的校事与家事》,城市快报,2010-11-10
  • 《天津市志·基础教育志》,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2007
  • 《天津市志·租界志》,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2007
  •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档案馆,2013年1月第一版,isbn=9787552800678
  • 《学校应该是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对话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任奕奕》,天津教育,韩大勇,2013年
  • 《老校友梁思礼母校回忆——77年前日军轰炸南开中学》,张雯婧,2014-07-17
  • 《耀华中学第三任校长赵天麟遇害时同学听到枪声》每日新报,任悦、李海燕、刘耀辉、张宇尘,2014-08-18
  • 《日寇暗杀赵天麟真相》中国档案报,周利成,2010
  • 《南开大学校史》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1989-10
  • 《天津小提琴艺术发展状况研究—20世纪上半叶》天津音乐学院,刘倩,2016-06-10
  • 《耀华中学校史》耀华中学,耀华中学校友会、校史馆,2005
  • 《津门校史百汇》天津人民出版社,张绍祖,1994
  • 《建国以来天津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陈雨亭、胡振京、王慧霞,2009
  • 《八十述往》津人民出版社,李中垣,1998
  • 《张立昌:努力创办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教育》王立文,2002-08-07
  • 《一个真正的耀华人——曲丽敏校长写意》天津教育报,2010-11-08
  • 《刘胜玉强调:示范校建设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天津日报,武志成,2003-03-08
  • 《563名玉树学生就读天津耀华滨海学校》天津日报,2010-08-31
  • 《耀华中学喜迎建校85周年》天津日报,张雯婧,2012-10-07
  • 《天津耀华中学:创新课让跃动青年展才华》渤海早报,2011-10-12
  • 《天津市滨海新区13个教育项目启建》渤海早报,2014-07-16
  • 《建筑师要重视工业建筑创作 ——对话第五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黄星元》中国建设报,2010-07-24
  • 《大匠踪迹:中国近现代经典建筑掠影》百花文艺出版社,窦忠如,2006,isbn=9787530644706
  • 《耀华中学礼堂遭违章改造?》城市快报,陈欣,2011-08-26
  • 《天津耀华中学礼堂遭违章改造? 学校:只是加固校舍》城市快报,2011-08-26
  • 《津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先进学校经验展示》天津日报,天津市耀华中学,2013-10-23
  • 《用都市设计理论解读耀华中学改扩建设计》天津大学学报增刊,何嘉耕,2008年06月
  • 《教育家钱伟长铜像安装在耀华中学校园内》天津日报,2005-11-03
  • 《新区将再添5所"名门"分校 4所与滨海合作办学》渤海早报,2013-12-14
  • 《耀华小学重现津门》天津日报,2007-09-04
  • 《天津市制定市区名校与滨海新区学校建立校际联盟工作方案》天津教育报,2013-09-0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