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平洋战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平洋战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太平洋战场

类型: 大规模海战

国家: 日本,美利坚等

时间: 1941年12月7日

导火索: 日本突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场是指日本,美利坚等国家在太平洋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海战,争夺岛屿战等战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重创停泊在那里的美国舰队,同时向马来半岛菲律宾进攻。虽然日本非常清楚,他们不能与美国进行一场持久战,他们却还希望美国在面对这样突然、惨烈的牺牲后能够愿意与日本进行协商,以让美国接受在中国的侵略。但是他们的想法落空了,他们面对的是一场自知不能取胜的战争。[1]

基本信息

四天后,日本的盟友德国也对美国宣战。德国对美国的宣战,为美国介入欧洲战事提供了理由。这以前,罗斯福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为英国、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甚至直接派出舰队为其护航。此举招来了美国国内一片反对声,甚至直接动摇到了罗斯福总统的位置。

德国对美国宣战后,这些反对声很快就在国内消失。美国人决心团结一致,打赢这场战争。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确保美国介入欧洲战事(尽管德国已经对美国宣战,但德国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在美国对德宣战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美国会见了罗斯福。

在丘吉尔的劝说下,罗斯福同意将欧洲战争作为美军主要作战目的。罗斯福的这个做法使得盟军在欧洲战争的实力增加,缓解了德军的攻势。但却因此失去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最艰难的时候,美军在太平洋上只有一艘航空母舰能作战。

1941年12月10日,英军在马来亚的多艘重要军舰被击沉,香港也在1941年12月25日被日本占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在关岛和威克岛的基地也被日本攻占。1942年1月日本开始进攻缅甸、所罗门群岛、荷属东印度以及新几内亚,占领了马尼拉、吉隆坡和腊包尔。日本侵略征服的道路是这样的神速:1942年2月新加坡、巴厘岛与帝汶、3月仰光、爪哇、5月曼德勒都被日军占领。而日本空军也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的空中战场,美英的空军被完全赶出这些地区。日军还对澳大利亚北部发起突袭,并扫荡东印度洋,将英国舰队赶出锡兰(今天斯里兰卡) 。

但盟军的攻势逐渐加强。4月的空袭东京(Doolittle Raid)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却鼓舞了士气;而美国海军在珊瑚海海战(Battle of the Coral Sea)虽失利,却使得日本两艘航空母舰不能参加6月份的中途岛战役,同时挫败了日军进攻莫尔斯比港(Port Moresby)的企图。然后是6月关键的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在这场实力相近的战役中,日本海军遭到了决定性的打击,中途岛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盟军扭转了战局,开始发动反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苏军也加入了对日作战,并很快歼灭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和北朝鲜;中国军队(包括国共两党的军队)也转入了局部反攻陆地上,在缅甸的英国和印度军队在中国军队的帮助下开始还击日军,撤退速度也减缓了,澳大利亚军队在新几内亚成功地守住了莫尔斯比港,8月日本地面部队在米尔恩湾战役(Battle of Milne Bay)中遭到挫败。同时美国和日本抢占瓜达尔卡纳尔岛(Guadalcanal)。在以后的6个月双方部队发生激烈战斗,最终美国取得了胜利。到这日本开始打一场防御战,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日军被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拖累,从此便再也无法恢复元气。日军在其他战场上也丧失了优势,美国开始积极为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的陆地推进以及尼米兹的太平洋岛屿战争铺平道路。

在中国大陆,日军也被拖入了持续作战的泥潭,国民政府将领薛岳、陈诚抵抗住了日军在湖南和重庆周围进攻,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国民革命军创造了万家岭大捷台儿庄大捷衡阳保卫战昆仑关战役仁安羌大捷等一系列辉煌战果。中国共产党在发动了"百团大战"后,利用游击战术不断的打击日军的补给线。到1944年的时候,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欧洲的德军也不断退守,大陆交通线的打通对于日军扭转战局并没有起到太大的帮助。

1944年盟军在一系列越岛登陆作战中,突破了日军在太平洋的内防御圈,日本海军遭到重创,随后盟军发起进攻菲律宾的登陆战役,在莱特湾海战中击溃了残余的日本舰队。盟军在西太平洋获得空中和海上的压倒性优势。

硫磺岛、冲绳岛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战使双方都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不过这些战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缓慢撤退。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深飞行员丧身战场,日本开始实行由神风特攻队直接冲击重要军事目标,试图减缓美国部队的进攻速度。但同时,东京和其他城市还是遭到了美军的轰炸。1945年2月3日,苏联同意介入太平洋战事。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在《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前,宣布《苏日中立条约》不再有效。投机的斯大林选择在8月8日对日宣战,并由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中国军队亦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反攻。而同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在天空升起一个高度达 6万英尺(18公里)的蘑菇云)。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裕仁天皇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英文V-J Day)正式宣布投降。最终的投降书是在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后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两国已经不在敌对状态。

日本失败原因

"大日本帝国"的先天不足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军力逐渐上升,日本的政客们也纷纷做起"大日本帝国梦"。 日本人发现英国与日本的面积、地理位置非常相似,都是战略纵深狭小、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国,既然英国能够发展成"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日本不能?日本开始仿效了英国的工业化和侵略扩张。

为了实现目的。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日本通过战争等手段,先吞并琉球,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近海。又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吞并了朝鲜,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最有影响力的大国;接着日俄战争的胜利将日本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军国主义思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作为一个西太平洋岛国,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当时的世界局势,日本都根本不具备成为"大帝国"的先天实力。

日本自然资源极为匮乏,没有油田,缺少煤炭,铜铁等主要矿产资源稀少,且农产品也较为单调,国民主产业以农耕及手工小作坊生产为主,既日本土无法提供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源。因此,一旦走上工业化道路,日本就必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源进出口国,而所有进口的资源、出口的产品都必须经过海上运输,这就使得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很容易被外敌掐断。

同时日本人没有意识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殖民时代的特殊产物,英国可以从其遍布北美、非洲、亚洲以及大洋洲的殖民地掠夺资源,并利用这些殖民地对自己的对手形成战略包围,这样就弥补了英国资源不足和战略纵深狭小的缺点。然而,当日本开始扩张时,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已经基本结束,世界格局已基本固定,且部分殖民地人民也已渐渐觉醒,开始走向独立。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日本既面临着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又面临着觉醒的亚洲人民的反抗,"大殖民帝国"这个梦想是注定行不通的。

战略政策的选择

日本是一个岛国,一直以英国作为自己的榜样,认为自己应该走英国样式的军事发展道路,但事实上日本的大战略一直是相互矛盾的,与英国坚定一贯的战略成鲜明的对比。英国至始至终坚持自绝的海洋战略,它的陆军实力虽然无法与欧洲大陆国家抗衡,但海军实力却一直是最强的。

反观日本,从天皇到历代首相再到军部,各自有各自的算盘,日本的战略政策也一直在"海洋"与"大陆"之间摇摆,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做为一个岛国,日本本可以像英国一样摆脱发展庞大陆军这个包袱,走上海洋大国的道路。然而,由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亚洲大陆仍处在封建时代,大多闭关锁国,王朝腐败,军队装备落后。这无疑给了日本无数的诱惑,随着朝鲜的不堪一击,日本渐渐尝到了甜头。在日俄海战击败了亚洲大陆强国俄罗斯后,日本人更是狂妄的认为再没任何国家能阻挡日本的扩张。从此日本国内开始持续数十年的"陆军与海军之争",其实就是大陆政策与海洋政策之争。大陆政策的核心是日本向大陆发展,以大陆的丰富资源养活日本本岛,并把日本人大量迁徙到大陆,最终实现日本对东亚大陆的完全控制;海洋政策的核心则是立足日本本岛,控制西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最终发展成太平洋上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由于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压倒不了谁,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实际上采用的是两种政策的混杂,有时候稍微倒向海洋政策,有时候又稍微倒向大陆政策。

日本的国家战略究竟是面向大陆,还是面向海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没有结论,所以日本同时打着两场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在工业能力、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上,日本根本不足以打赢这两场战争,所以日本帝国的失败和毁灭从战争一开始就不可避免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