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宝塔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塔区古称延州,位于陕西省北部,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素有“秦地要区”、“塞上咽喉”之称。夏朝时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狄、晋、魏、秦国所辖,汉朝设郡,隋唐时称延州或延安府,宋朝以后称肤施,民国后改称延安县,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96年12月,延安撤地设市,延安市改称宝塔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延安的中心城区。全区土地总面积35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12万(2017年),常住人口49.18万(2017年)。下辖9镇4乡,5个城市街道办事处, 320个行政村,31个城乡社区,19个集镇社区。

平均海拔898.5米,年均无霜期150天,年均气温7℃,年均降水量550毫米。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宝塔区是革命圣地的“心脏”,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延安精神,留下了以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为重点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150多处,是中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红色旅游圣地。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历史沿革

宝塔区辖境,西周时就是周人活动的重要地区,春秋时是白翟部落居住地。战国时代,前期属,韩、、魏三家分晋后归魏,再后归于秦。

统一天下,分全国为36郡,宝塔区为高奴县,隶上郡(上郡治所肤施,在今榆林市榆阳区境),辖今宝塔区及志丹、安塞、延川、延长县,县城在今延安城东2.5公里的尹家沟;宝塔区东南为定阳县辖地,其县城在今宜川县境。

楚汉之际,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当年,即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灭翟国,宝塔区仍置高奴县,隶上郡。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高奴县为平利县。东汉复名高奴。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为匈奴所占据。东汉末年,郡县俱废。

魏晋时,宝塔区居住匈奴等少数民族,未设县,置有戍守之所,称三城(故址在宝塔区南部),为驻防重地。东晋、十六国时,宝塔区先后属前秦、后秦、大夏。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宋元嘉八年(431年)大夏为吐谷浑国所灭,后宝塔区成为北魏辖地。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在宝塔区南设临真县,其“城临真川水”,故名,隶北雍州定阳郡,辖地含今延长县西部;又在宝塔区西设沃野县;太和元年(477年),在宝塔区东设广武县,辖地含今延川县西部,其城址在今甘谷驿,同年设徧城郡,隶北雍州,领广武、沃野两县,治所广武。北魏延昌二年(513年)设东夏州,治所广武,领徧城郡、定阳郡(治所临戎,在今宜川境)、朔方郡(治所魏平,在今子洲境)、上郡(治所因城,在今甘泉境)。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分临真县置真川县,辖地在临真县西,并设神水郡,治所真川,领真川、临真两县;同年,分广武县置文安县,隶文安郡(文安县境为今延川县地);沃野县仍旧。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夏州为延州,仍治广武,领徧城郡、神水郡、文安郡、上郡。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废神水郡,真川、临真两县改属徧城郡。北周建德六年(577),改广武县为丰林县,县城迁至李渠镇周家湾村,其城原为大夏郡主赫连勃勃所筑,人谓之赫连城。徧城郡治、延州州治俱徙丰林,徧城郡领丰林、沃野、真川、临真四县,延州领徧城、文安两郡。

开皇三年(583年),撤销郡制,以州统县,徧城郡废。开皇十八年(598年),废沃野县,辖地并入丰林县。大业元年(605年),废真川县,辖地并入临真县。大业三年(607年),分丰林、金明二县置肤施县,沿用汉肤施县旧名(金明县,在今安塞县南,本为北魏广洛县,隋避杨广名讳改,大业十三年废,并入肤施县;汉肤施在今榆林县),辖地在今延安市辖境中部,其城在今延安市区延河东岸。同年,改州为郡,废延州,设延安郡,郡治肤施,领肤施、丰林、临真、延安等11县。其中延安县,本为西魏广安县,大业元年(605年)因避太子杨广名讳改为延安县,辖地在今延长境。

武德元年(618年),延安郡改为延州。武德二年(619年),分肤施县设金明县。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延州为延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为延州,治所肤施,领肤施、丰林、临真等10县。安史之乱后,延州隶鄜坊节度使府。终唐之世,宝塔区置县未变。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宝塔区置县依旧,仍隶延州。延州后梁隶忠义军节度,余皆隶彰武军节度。其节度使府均在延州。

北宋初年,设路辖州。康定二年(1041年),分陕西路鄜延路,其经略安抚使治延州肤施。庆历五年(1045年),肤施县城迁至延安城内(延河西岸)。熙宁五年(1072年),废丰林、金明二县,辖地并入肤施县。宝塔区所置县即为肤施、临真。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为延安府,府治仍为肤施,辖肤施、临真等7县。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攻克延安府。宝塔区仍置肤施、临真二县,延安府仍治肤施,领肤施、临真等7县。金亦设鄜延路,然辖区扩大,治所延安府,领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保安州、绥德州。皇统二年(1142年),改鄜延路置彰武军总管府,金末废。

至元二年(1264年),废临真县,辖地并入甘泉县,宝塔区所置县唯肤施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旧鄜延路,置延安路,治所肤施,领肤施、甘泉等8县及鄜州、绥德州、葭州,三州又下辖8县。至元十二年(1286年),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隶之。

洪武二年(1369年),改延安路为延安府,治所肤施县,其余无多变动。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实行四级行政制: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肤施县仍为延安府治,延安府领肤施、甘泉等10县,隶陕西省延榆绥道,延榆绥道驻榆林。

民国二年(1913年),废延安府,肤施县隶陕西省榆林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以省直接辖县,肤施县隶陕西省

1935年5月,陕北工农红军在宝塔区北部梁村一带设延安县,7月在宝塔区南部龙儿寺(今柳林麻庄)设肤甘县(辖地跨肤施、甘泉二县),同月在宝塔区东南部当时为甘泉县辖地的麻洞川设红泉县。同年9月,分肤甘县设肤施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旧肤施县城解放。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肤施城,当月以城区设立延安市,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2月肤施县(原肤甘县)并入延安县,亦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县政府驻川口。

1937年3月,宜川县与宝塔区东南部的红泉县合并为红宜县。1937年7月,红宜县改称固临县,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

1942年12月,边区政府设置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延安市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县归延属分区。

1943年5月,延安县政府由川口迁驻东二十里铺。1944年5月,设立南泥湾垦区(县级建制)。

1945年,固临县临镇区、延安县金盆湾区划归南泥湾垦区,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

1948年8月,南泥湾垦区和固临县部分辖区合并为临镇县,县政府驻临镇。

1949年2月,撤临镇县,辖地分别划归延安县和延长县;3月,延安市并入延安县,县政府由东二十里铺迁驻南关,延安市降为区级市,属延安县领导。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驻西安市,撤销延属分区,延安县归陕北行政公署领导。1950年5月整编时,撤销陕北行署,延安县隶属延安专区(1969年改称延安地区至1996年12月)。

1954年4月,延安县人民政府改延安市为城关区。

1958年12月,甘泉县全境和安塞县的境南并入延安县。

1961年5月,恢复甘泉、安塞的县制。

1970年5月16日,延安县分为延安城区和延安县两个县级行政区划。县革委会仍驻南关,城区革委会驻北关(当年迁往南关),区、县革委会均属地区革委会领导。

197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延安城区改称延安市,市革委会驻南关,仍属地区革委会领导。1975年8月16日,撤销延安县并入延安市。1979年3月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延安地区行政公署,12月延安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延安市人民政府,属地区行署领导。

1980年5月,延安市(县级)人民政府由南关迁驻宝塔山下。

1996年12月,撤销延安地区和县级延安市,设立地级延安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宝塔区。延安市设立宝塔区,以原县级延安市的行政区域为宝塔区的行政区域。(国务院1996年11月5批复国函[1996]84号)

行政区划

2001年,撤销丁庄乡并入冯庄乡,撤销张坪乡并入梁村乡,撤销碾庄乡并入李渠镇。

2011年,撤销元龙寺乡并入姚店镇,设立元龙寺中心社区;撤销贯屯乡并入蟠龙镇,原贯屯乡改为贯屯中心社区;撤销松树林乡并入南泥湾镇,原松树林乡改为松树林中心社区;撤销官庄乡并入临镇镇,原官庄乡改为官庄中心社区。

截至2014年3月,延安市宝塔区辖11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4个中心社区:姚店镇蟠龙镇南泥湾镇临镇青化砭镇李渠镇甘谷驿镇枣园镇柳林镇河庄坪镇、桥儿沟镇、川口乡梁村乡冯庄乡麻洞川乡、万花乡、宝塔山街道南市街道凤凰山街道、元龙寺中心社区、官庄中心社区、贯屯中心社区、松树林中心社区。

2015年,撤销梁村乡并入青化砭镇,撤销枣园、桥沟两镇改设为街道。镇村综合改革及行政区划调整后,宝塔区辖宝塔山、凤凰山、南市、枣园、桥沟5个街道;姚店、蟠龙、南泥湾、临镇、青化砭、李渠、甘谷驿、河庄坪、柳林9个镇;川口、冯庄、麻洞川、万花山4个乡;320个行政村,31个城市社区、19个集镇社区。2016年,全区辖5个街道、9镇4乡、320个行政村、31个城市社区、19个集镇社区。

政治

中国共产党

1937年到1989年,中共延安县(1975年8月10日延安市、县合并后改称延安市,1996年改称宝塔区)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共召开过十三届(连同1971年初当时延安城区召开的一次党代会则共为14次)。 至2013年,共十六届。

人大及其常委会

延安市宝塔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从参议会、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三个阶段。1937年8月到1946年为参议会;1950年到1954年2月为各届人民代表会议;1954年7月以后为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隋大业三年(607年)设肤施县。清代县行政机构称为县署,基层设里、甲。中华民国时期,县署改称县政府,基层设区、保。

人民政权建立后,先为苏维埃政府,后称抗日民主政府,基层设区、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起,县级行政机构称人民政府,1955年3月起,称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时期称革命委员会,1979年12月以后称人民政府。基层政府曾称乡人民政府、公社管理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时期称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9月以后称乡人民政府。

人口

1949年,延安县(当年2月,延安市并入延安县)人口总数为79800人,1950年增加为82000人,1954年总人口达99577人。由于外地派往延安的干部、工人增加,以及安置部分移民户,又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增高,出现了人口增殖高峰。从1949年到1966年,17年的时间,人口翻了一番,人口达到161.834人。长期以来对这种人口剧烈增长的速度,没有引起高度重视。50年代后期,曾提出计划生育,但无切实可行的措施。70年代,虽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传统势力的影响和人口运动的惯性作用,人口总量增长速度仍然很快。1989年,宝塔区人口总数达到了288778人。

据《延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延安市宝塔区人口数达475234人,人口占延安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20.04%上升至2010年的21.73%。

按公安户籍人口年报,2011年,宝塔区总人口为462389人。其中:农业人口226362人,非农业人口236027人,城市(三办)人口171275人,乡镇人口291114人。人口出生率为9.78‰,比上年下降0.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56‰,比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22‰,比2010年增长0.12个千分点。

按公安户籍人口年报,2017年,宝塔区总人口为481242人。其中:农业人口231363人,非农业人口249879人。人口出生率为11.06‰;人口死亡率为4.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14‰,比2016年增长0.37个千分点。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中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与高原沟壑区交接的过渡地带,属黄河一级支流延河中下游。地理坐标:北纬36°10′33″~37°2′5″,东经109°14′10"~110°50′43"。东西宽76公里,南北长96公里,总面积3556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7%,占延安市总面积的9.3%。东与延长毗邻,西与安塞接壤,南接甘泉宜川富县,北靠延川子长县。海拔高度860.6~1525米。

地形地貌

宝塔区地势是西北、西南部高,中部隆起,呈两个环状向东倾斜的丘陵河谷地形。

宝塔区境内黄土梁基本呈连续状分布,沟涧地与沟谷地交互纵横,支离破碎,梁峁相间,黄土覆盖厚度30~180米。北部植被很差,水土流失严重,峁多于梁;南部植被好,水土流失轻微,梁多于峁;东南部还有少量残塬。此外,在各种坡面、陡壁发育有细沟、线沟、切沟、悬沟、崩沟、滑坡、黄土柱以及缓坡,地段发育有陷穴、浅凹等小地貌。

宝塔区境内沟谷地貌较为发育,干沟深切至基岩,谷地较宽;支沟甚多,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长3.04~5.01公里,地面分割度,河沟、干沟和冲沟合计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1~46%,最大为60%以上。

自然资源

宝塔区境内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农林资源丰富。是中国生态示范区,有天然次生林158万亩,退耕还林面积96.51万亩,木材蓄积量3.83万立方米;是天然中草药宝库,有甘草、柴胡远志等中药材200多种;是动物栖息的乐园,有各种兽类、禽类100多种;是能源资源富集之地,有紫砂陶土储量700万吨,石油储量1.46亿吨,煤炭储量10.83亿吨,天然气储量470亿立方米。

经济

综合

2017年宝塔区完成生产总值294.7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0.1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1.5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5:45.3:49.2调整为4.4:37.4:58.2,人均生产总值为60081元。

第一产业

2011年,宝塔区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16.7亿元,增长23.7%。其中:农业产值13.2亿元,林业产值0.3亿元,牧业产值2.6亿元,渔业产值0,1亿元,服务业产值0.5亿元,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0.1亿元。宝塔区粮食播种面积41.9万亩,粮食总产量8.3万吨;苹果面积为43.7万亩,产量26.2万吨;蔬菜面积4.6万亩,产量13.8万吨。

2012年,宝塔区造林面积5.4万亩,比上年下降了7.7%,零星四旁植树10万株;育苗面积0.2万亩。

2017 年,宝塔区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22.1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8.44亿元,林业产值0.21亿元,牧业产值2.78亿元,渔业产值0.1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2亿元,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3.34亿元。宝塔区粮食播种面积40.14万亩,粮食总产量9.29万吨;苹果面积为49.60万亩,产量33.00万吨;蔬菜面积5.10万亩,产量20.09万吨。

第二产业

1936年前宝塔区的手工业者多数是外地人,有简单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富裕者有作坊,雇有极少数工人。

中共中央在宝塔区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和发展了公营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也有发展。建国后自1954年试办9个人的初级缝纫合作社起,有了集体性质的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全民、集体和私营三种经济成分并存;公私合营后基本上存在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经济,私营工业经济极微小。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厂产值5835.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6944.1万元的84%;集体工业产值1058.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国营工业、集体工业、个体工业发展较快。1987年市属全民所有制工厂27个,集体所有制工厂49个,个体和联户工业378户,工业总产值2940.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厂产值1599.6万元占55%,集体工厂产值749.9万元占25%,个体和联户产值590.7万元,占20%。

2011年,宝塔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5.9亿元,比2010年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1.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1.6亿元。

2017年,宝塔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7.5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4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4.59亿元。

第三产业

1937年,延安市、延安县有国营、公私合营和私营商业。国营商业有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地产公司和中央机关、部队办的商店,对外经销食盐,进口棉布、棉花、药品等;中央机关、边区政府机关和群众自愿结合办的商业,也以运销食盐为主,兼营小百货、农具等;私营商业经营布匹、日用百货、文具、纸张、手工业产品、小农具,从国民党管区的山西、西安和关中进货,收购皮张羊毛等土特产品输出外地销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县商业由国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社会商品零售额308万元。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部分私营商业经改造转为合作、集体商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延安市(今宝塔区)商业体制进行改革,国营商业全部实行国家所有经营管理承包责任制,供销合作社转为集体所有制,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商业为主导、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都得到发展的新商业体系。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8273万元,比1949年、1962年分别增长了11倍和7倍。延安市商品分配、凭票的历史结束了,一个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体制已经形成,开创了一个经济繁荣,市场活跃,敞开供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商业的历史。1989年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8902.6万元,较上年增长5.5%,消费品零售总额17434.5万元,增长4.8%,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468.1万元,增长14.0%。1989年以后,在改造设施方面共兴建了解放大厦、百货大楼、百利公司等8座大型商业大楼,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99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亿元。

2011年,宝塔区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亿元,增长18.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20.6亿元,增长59.2%;零售业16.2亿元,增长17.9%;住宿业0.9亿元,降低4.1%;餐饮业1.2亿元,增长6.9%。 限额以下企业个体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降低4.6%。

2017年,宝塔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3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30.94亿元,同比增长21.2%;零售业73.10亿元,同比增长7.0%;住宿业1.23亿元,同比增长7.5%;餐饮业1.20亿元,同比增长10.5%。限额以下企业个体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6亿元,同比降低4.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0年5月19日,宝塔区入选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城乡建设

2020年4月14日,宝塔区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旅游

宝塔山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海拔1135.5米,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城东南方。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宋代建筑。[1] 高44米,八角九层,为楼阁式砖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山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台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日本工农学校、嘉岭书院、摘星楼、古城墙,有古今名人诗词碑、明代铁制洪钟、纪念林等景点景观。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是历史文物与革命遗址合二为一的著名4A级风景名胜区。[2]

清凉山

清凉山位于延安城区,隔延河与宝塔山、凤凰山相望,山势高耸俊俏。清凉山是以宋代石窟寺为主体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新闻事业的发祥地和摇篮。景区内共有石窟37处,大都开凿于宋代。万佛洞则是宋代石窟之最,洞内四壁及东西屏柱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佛11014尊。现已开放的有:释迦洞、三世佛洞、弥勒洞、睡佛洞、桃花洞、药王庙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共新华通讯总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新华书店等所在地。[3]

凤凰山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4] 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中共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时期,并度过了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中共中央正确把握历史机遇,审时度势,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迎接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从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顺利实现战略转变。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延安旧城受到严重毁坏。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随即迁往延安城西北杨家岭[5]

城市荣誉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4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区”荣誉称号入选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视频

宝塔区形象宣传片《魅力宝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