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客家山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客家山歌

中文名称  : 客家山歌

外文名称  : Hakka Mountain Folk Songs

音乐类型   : 中国民歌山歌类

体现文化   :  客家文化

使用语言    : 客家语

流行区域   :  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

尊       称      : 汉族传统歌曲活化石

保护级别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山歌是一种山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一种,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当中,主要靠口头创作,随意而出,是客家音乐的代表。

客家山歌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主要流行在梅州等地及客家人聚居地。,以及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很深,并且吸取了方各地民歌的优秀原素,自成体系,风格卓特。在古代,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客家山歌的基本结构如七言律诗,一般为七言四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是因为客家人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客家男女自古在山野田间劳作,在长期的辛苦劳作中为表达情意,或宣泄情绪,逐渐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曲子。同时,旧时客家地区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众娱乐方式,故唱山歌这种大众化的娱乐受到了客家男女的喜爱。此外,在客家社会里,受到礼教严格束缚的人们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久而久之,唱山歌便成了客家人表达轻松愉悦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歌词形式多为七字仔,讲求平仄押韵,歌词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1]。但并非全部的字都严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兴、融合客家人生活题材且擅用隐喻双关

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东莞清溪客家山歌、东莞凤岗客家山歌、惠阳皆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展名录。

客家山歌的种类

客家山歌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互动对象,如单独一人随口哼唱几句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三是属于戏谑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性的态度向对方吟唱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回吟山歌,相互调侃或讥讽对方。

特色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较为含蓄且耐人寻味。通常把无形的思想情感化为各种艺术形象,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而通俗,语调押韵[2]

客家山歌还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在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和生命的,歌词文体往往抒情与叙事相交融。

歌曲简介

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从题材内容看,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

因其口头传唱与即兴发挥的特性,山歌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未被系统、有效地搜集与整理,因而很难从史料或古书上找寻到山歌词作的遗迹。即使翻遍《嘉应州志》,也不见“山歌”二字。直到明朝,著名文人冯梦龙收集编着的《山歌》民歌集中,才出现了简单的客家方言作品。清朝末年,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中称赞山歌为“天籁难学”“妙绝古今”等,并为之创作多首诗句、民谣[3]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会背景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下列四种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旧时客家因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俗娱乐,平时抑制的情感不能获得适当的宣泄,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一般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

第四,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很严,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妇之间,也很少有轻松的生活节目。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就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 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 来调剂枯燥的心情。 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 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态度先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调闹讥讽对方,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以放任起来了。

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

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乜人。

阿歌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

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哩(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

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 ,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属于情歌: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

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

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泼凉。

河边杨柳嫩娇娇,拿起桨板等东潮,

阿哥摇船妹泼水,船浮水面任哥摇。

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梅州地区的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4]、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歌中的戒指便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能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画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兴国等革命根据地群众,用客家山歌编唱新词,歌颂革命,如《鸡心岭上金灿灿》等传唱各地,人们称为“兴国山歌”。20世纪40年代来,广东梅州地区的文工团,创作了《花轿临门》、《回心转意》等剧本,配以客家山歌的曲调,有唱有说,从而发展成为客家地区的方言剧种。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认为,客家山歌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原来山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山歌,以此为灵感,把客家风情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去。

著名作曲家陈小奇指出,客家山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但它的旋律在全国却是首屈一指,在编配上可以有较大的变化,结构也只有四五句,所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客家音乐的创作素材非常丰富,艺术界对此开掘得还不够充分。

著名词作家阎肃认为,客家山歌极具艺术开发的潜力和价值。他说:“客家山歌的即兴演唱和含蓄的意境、多达100多种的曲调触动了大家的灵感。我们将运用客家山歌的音乐旋律,创作出一批兼具时代感和客家风味的新山歌,将客家山歌发扬光大。”

专家们认为,当前要振兴和繁荣客家山歌文化,应当走双管齐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山歌资料,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歌。把传统和时代的东西糅在一起,使传统山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从而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九腔十八调

一般认为客家山歌之“九腔十八调”为虚词,代表其腔、调众多,实际上的曲调远远不止十八种,可能是较无特色因而失传。另有一说认为九腔十八调系指客家三脚采茶戏之曲调。而在赖碧霞女士所著的台湾客家民谣薪传一书中,则明确指出“九腔”指的是广东省的九种口音(因乡音的不同导致唱腔的差异),而“十八调”指的是歌谣中的十八种调子[5]

九腔

十八调

  • 平板调
  • 山歌仔调
  • 老山歌调(又作“南风调”)
  • 思恋歌调
  • 病子歌调
  • 十八模歌调
  • 剪剪花调(又作“十二月古人调”)
  • 初一朝调
  • 桃花开调
  • 上山采茶调
  • 瓜子仁调
  • 闹五更调
  • 送金钗调
  • 打海棠调
  • 苦力娘调
  • 洗手巾调、卖酒调(又作“粜酒”)
  • 桃花过渡调(又作“撑船歌调”)
  • 绣香包调

各地的客家山歌

台湾

台湾山歌在客家聚落间非常普遍,从过去许多的文献资料,例如罗香林钟肇政钟理和钟铁民等的著作当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六零年代,只要一进到客家地区就可以听到从山林间传来的山歌声。流传的山歌,以老山歌、山歌子与平板调三种为最主要的调子。此三调之曲调固定,歌词可随意变化、即兴创作。

  • 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谣,特色是唱腔非常悠长,又作“大山歌”、“过山调”。
  • 大门声:为台湾南部独有曲调。又作“吊高声”。
  • 新民庄调:为台湾南部独有曲调。六堆地区新民庄(今六龟区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与原住民互有往来,受到原住民音乐影响所发展出的曲调。又作“番仔调”、“半山谣”。
  • 山歌子:从老山歌变化而来,又作“山歌指”。
  • 平板调:从老山歌及山歌子变化而来,又作“改良调”。

除了这三调之外,另有其他小调,如桃花开、思恋歌、十二月古人...等等。小调词曲当中的歌词以及衬字受到演唱者的个人特色会有所不同。以小调曲调另编新词的新创作,为有别于传统小调,称之为创新小调。

广东龙川

龙川的客家山歌广泛存在于山野农村,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几乎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够对上几段。近年来,每天傍晚,龙川县城的长堤路一带都聚集着很多的老人,在自发的对唱山歌,俗称“斗歌”。龙川还有一个山歌剧团很著名,多次在中国国内的一些客家山歌比赛上得奖[6]

广东梅县

梅县广东省东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现为梅州市,被称为“客家之都”。这里的客家山歌以松口山歌为名,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唱腔多样,具有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松口山歌是一搭一唱,随口对词作为响应,所以通常都是对唱。

视频

客家山歌 相关视频

客家山歌,最美客家妹唱《故乡的山歌》
客家山歌大师钟柳红的艺术人生
客家山歌李仁欢 张育玲紫金歌友交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