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宝觉禅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觉禅寺
图片来自taichung

宝觉禅寺,简称宝觉寺,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金龙里的临济宗佛寺,1928年创建,山号“正法山”,日治时代的山号“鹫屏山”,开山者为东海宜诚禅师,首任主持妙禅法师,台日二战军人与遗属会来此祭祀,也为日本观光客旅游地点。

沿革

   寶覺禪寺位於臺中市北區。創建於一九二八年,正式名稱是「正法山寳覺禪寺」歷經三年完成大雄寶殿、禪房、功德堂等建築。大雄寶殿為鼓樓起脊式,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法身報身應身塑像,是妙禪禪師親自恭塑。大雄寶殿為磚造之混合建築,建寺初僅有「撥雲堂祖師廳」、後寮房均為泥土造,大殿側功德堂則為後來增建,但以上建築除了大雄寶殿仍保留以外均於新側殿動工前全部拆除。
   東海宜誠妙禪禪師為開山,耀禪禪師為第一代住持,第二代住持罡宗老和尚,一九四五年第二代住持罡宗老和尚引退,玄恆禪師繼任第三代住持,一九五四年玄恆禪師禮聘智性老和尚晉任第四代住持,一九六四年智性老和尚圓寂,玄恆禪師再度接任住持一職為第五代住持,一九七七年四月六日玄恆禪師圓寂,由心觀法師繼任為第六代住持。
   玄恆禪師俗姓林名錦東,臺灣省南投縣竹山鎮人。出生於佛教世家,一九四五年,禪師爾後發起組織臺灣省佛教會,並推動各縣市成立佛教支會,基礎乃趨穩固。一九五二年玄恆禪師膺選為臺中市佛教支會理事長,一九五四年經省佛教會理監事會議公推連任省佛教會第四、五兩屆理事長。禪師不亂勞瘁環島奔走,遍訪各寺院溝通意見解決困難發展教務促進團結,效果卓著。禪師不但獻身教界有所建樹,更能配合當局各項措施,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冬令救濟,成立台中佛學院造育僧才。更爭取迎回玄奘大師靈骨舍利,現今安奉於日月潭玄奘寺之大師舍利乃為當年禪師極力交涉爭取的成果。

  弥勒大佛之兴建乃由玄恒禅师为倡导世人笑口常开,要如佛像笑脸迎人,有皆大欢喜之意,邀集地方信众兆同发起,于一九六四年兴工至一九七五年始告完成。大佛建坪一千六百六十六平方米,像高二十六点六米,连同基座共计三十点三米,洵为中部之一宏伟建筑。这座曾为台中市地标俱有艺术特色的大佛,内部为七层,目前规划为“佛教文物展览馆”,拥有佛教书画各式雕塑佛像数千件供参观。

   一九七七年玄恆禪師圓寂,於當年七月由本寺委員會推舉心觀法師繼任之,為本寺第六任住持。心觀法師俗名陳金鑾,臺灣省南投縣名間鄉人,母親在她四歲時即已去世,由姑母撫養長大,自小深知母愛之可貴,是位非常仁慈的活菩薩。師畢業於台中師範學院,曾任本市太平、建國、力行、省三各國民小學教師,先後達三十年之久。師一生致力於錄製佛曲、佛門課誦教學錄影帶等製作,開設幼稚園教化培育未來佛教之人才。
   一九九六年,心觀法師由於積勞成疾一月六日遷化於台中榮總,未完成之遺願繼續由寺方推動。更因九二一之災變,使得原來老舊不堪的大雄寶殿,造成多處的龜裂,祖堂與功德堂壁面受損剝落,促使原來僅於規劃中的重建不得不提前進行。目前舊有之功德堂祖師廳已拆除,新建側殿工程已於二○○二年七月完工。
   二○○五年寺方接納各方面的意見保存並全面整修原大雄寶殿,並予遷移。原址興建新殿地基完成後再度將大雄寶殿移入以維護該建築的歷史原貌,迄二○○九年中已全部竣工。

(以上资料由宝觉禅寺正式提供)

台湾日治时期临济宗妙心寺派临济护国禅寺为根本道场,在台湾各地建立布教所、寺庙。

此寺创建于1928年,东海宜诚禅师发起兴建。建寺蒙地方人士赖屘结、赖天生等人协助。首任主持有“艺僧”雅称的妙禅法师。寺方在日治时期就创办佛学院、幼稚园。1929年受妙心寺派任。

战后,主持先后由师承东瀛的宗心南投竹山人、俗名林锦东,师承日僧高林玄宝。他在1950年代在关仔岭开办佛教讲习班,并以五千元的酬劳聘请作家黄风为弘一大师写剧本。1954年10月18日退任,由智性法师接任主持。及心观南投人,原为林锦东发妻,台中师范毕业,自京都佛教大学毕业后出家。宗心因病逝世后,由董事会推选产生为下任主持。担任,所以该寺有许多临济宗的气质。宗心任内曾办过国文讲习班,并发行佛学杂志《觉群周刊》,自己担任发行人,后改名为“觉生月刊”。1954年10月17日,大悲讲堂落成,将军孙立人妻子张晶英(孙张清扬)剪彩,芳泽谦吉大使赠送刻有“笃敬三宝”的方形木刻板。1964年,宗心发动兴建一座弥勒大佛,至1975年兴建完成。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