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广州都城隍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州都城隍庙,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座祭祀城隍的庙宇,现门牌为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朝时期岭南最大的城隍庙

历史

庙宇现址为清康熙年间迁建。根据清朝香山(今中山市)人黄芝的《粤小记》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朝廷,将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升格后与同期北京都城隍平级,时上海城隍庙还是县级。

1920年市政当局拓阔惠爱路(今中山四路),城隍庙大部分建筑被清拆,拆剩大殿和拜亭,建成约长280米的大街,庙前的一对大石狮子,就被埋在路下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广州市政府会同市社会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省建设厅和广州市商会等,组织广州市提倡国货运动委员会,有意将城隍庙改造成国货展览馆。时社会局长简又文,还邀请由上海回粤的文艺界人士陆丹林,协助主理有关工程动迁事宜,主要针对庙内外商铺摊位,十之七八属于占卦拆字等江湖生意,有不少是若祖若父,一脉相传扎根近一百几十年。清拆的政府补偿就每户只有40到80元。同年秋的清拆限期日,市公安局派出大批武装警士,协同木匠工人,社会局亦派有陆丹林等一同到现场清拆。在清走商贩相士等后,工程队避忌触动神灵,一直不敢拆城隍爷,于是陆丹林带头挥斧斩城隍个手,工程队才就跟着叫完“大吉利是”狠手拆神像等工程。到1932年9月,完成改造为国货展览馆,在11月举行开幕礼,场内除国货陈列还有提供销售。

1949年后,城隍庙一度被用作被服厂,生产军用被服物资。1956年城隍庙成为广州市材料试验机厂。1990年城隍庙改被搭建成两层的卡拉OK厅。

1993年8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试验仪器厂曾经租用该庙宇作为车间使用至2001年,后将使用权交还给越秀区房管局。在仪器厂占用期间,所有庙内的艺术均被破坏。

2009年8月,广州市文化局批复同意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越秀区分局的《关于广州城隍庙大殿、拜亭修缮申请报告》。当时的规划是,广州城隍庙将与南越国宫署遗址进行连片规划和保护,以“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现城隍庙的历史风貌。越秀区政府、广州道教协会各出资了1000万元人民币

2010年10月底,修复工程完工,本次修复采用了岭南建筑工艺的主要经典手法。10月30日,城隍庙重新开光,对外免费开放[1]。现时市民入内烧香祈福只能使用庙宇提供的环保香,每人限领三支,价格由功德钱形式给出,不限制金额。

建筑布置

广州城隍庙建筑群坐北面南,在其中轴线上原有外门、中门、拜亭和大殿等建筑物,左右两侧建廊庑、斋宿、厅房、羽士房和省牲所等。 旧日建筑规模宏大,南面到惠爱路,东面到仓边路,而庙分前后座,前殿所供城隍塑像,为白脸长须,手捧朝笏,肃穆庄严;两旁有侍立判官、神将、夜叉鬼卒等。神案摆设铜锡香案,两旁悬挂铜制丝绣幢幡,正中高悬“正大光明”的红底金字匾额。重修后的城隍庙占地500多平方米,有牌坊、前殿(山门)、拜亭和大殿等建筑[2]。庙内重新塑造、供奉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王刘䶮,左右两尊新像分别是海瑞和杨椒山。

视频

广州都城隍庙 相关视频

广州都城隍庙形象宣传片
广州,都城隍庙,600多年历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