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三丰」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主要思想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 行 1:
 
{{道教}}
 
{{道教}}
  
'''張三-{丰}-''' 不详) ''' 全一''' 字''' 宝''' 号''' -{丰}-''' [[元朝|元]]末[[明朝|明]]初[[道士]],[[辽西]][[ 懿州 (辽朝)|懿州]] 人(或為福建省邵武人<ref>福建省邵武市博物館學者傅喚民指出張三-{丰}-是福建省邵武市人</ref> <ref name="MingShi">[[s:明史/卷299|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ref>。<!-- 不明確的斷語~他的生平、事迹、著作等的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
+
'''張三-{丰}-'''生 於宋景定甲子五 [1264] ,名全一, 一名 ,三 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 又號張邋遢。遼東 懿州人 (或為福建省邵武人 <ref>福建省邵武市博物館學者傅喚民指出張三-{丰}-是福建省邵武市人</ref><ref name="MingShi">[[s:明史/卷299|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ref>。<!-- 不明確的斷語~他的生平、事迹、著作等的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
 +
[[File:张三丰.jpg|thumb|right|
 +
[http://i.qulishi.com/UploadFile/2015-9/2015922175365.jpg原圖鏈結]
 +
[http://www.qulishi.com/renwu/zhangsanfeng/] ]]
  
據[[武當山]][[道教]]中人相傳,張三-{丰}-<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wudang.com/wdjhb/wdws_wgcs.asp?WebShieldDRSessionVerify=4RjNoeixt8vPKgYigtpu&Language=ft|title=「中國武當網」有關張三-{丰}-的 簡介|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202203111/http://www.chinawudang.com/wdjhb/wdws_wgcs.asp?WebShieldDRSessionVerify=4RjNoeixt8vPKgYigtpu&Language=ft|archivedate=2017年12月2日|df=}}</ref>於[[湖北]][[均县]][[武当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为主神。另據現存[[武當派]]武術各分支派傳人及弟子相傳,亦是[[武當派]]武術的開山祖師。<ref>{{cite web|url=https://www.douban.com/note/360442844/|title=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工作研究員之論文 -- 太极拳的源与流 (文/欧阳学忠) -- 转载、原文自 "武谈、太极拳源流之谜"。山西科技出版社|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231155451/https://www.douban.com/note/360442844/|archivedate=2017年12月31日|df=}}</ref>
+
== 生平 簡介 ==
  
== 生 平簡介 ==
+
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中國全真派道教創始人。乃[[漢祖]]天師之苗裔,三十代天師[[虛靖]]之玄孫,今嗣教天師[[西壁真人]]之曾叔祖。見《張神仙祠堂記》。《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寳,號「三豐」。一百多歲的張三豐丰姿魁偉,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可吃數斗米飯,也可以數天,甚至數月都不吃;登山輕捷如飛,隆冬睡臥雪中,鼾齁如雷。
 按《明史·方伎传》<ref name="MingShi"/>记载,张三丰曾在[[ 武当山]] 结庐而居,后来在[[ 宝鸡]] 死而复活,还和明朝[[朱椿 (明朝)|蜀献王]] 见过面。[[明太祖]]、[[明成祖]]派人到处寻找张三丰但都没有找到。后来[[ 明英宗]] 给他赠了个“通微显化真人”的封号。
+
 
 +
===武當派開山祖師===
 +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 [[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
 +
 
 +
===預言自己即將「離世」」===
 +
  在張三豐的修行 涯中,古稱陳倉的寳雞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他在陳倉山結盧修道,之後又在陵源山的金臺觀隱居數年。一天,張三豐偶然見到三尖山上蒼潤挺秀的三座山峰,便自號「三豐居士」,張三豐也成為他流傳最廣的名字。
 +
元朝末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張三豐在金臺觀預感自己即將「離世」,於是作詩唱頌而逝。
 +
 
 +
===死而复活,預言元滅明兴===
 +
不料7天後,就在弟子們準備將其「遺體」下葬之時,張三豐又奇蹟般地復活,並送給弟子楊軌山一首偈語詩:「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
 +
       至於張三豐「死而復生」,其實是他元神離體後「還魂」,展現的道家仙術。
 +
張三豐在這首偈語詩中,預言「元朝氣數已盡,天下將由明朝主宰」。僅僅在兩年後,預言便得到印證。當時,抗元義軍聲勢浩大,其中[[朱元璋]]南統義軍,北伐滅元,建立了大一統的明王朝。
 +
 按《明史·方伎传》<ref name="MingShi"/>记载,张三丰曾在武当山结庐而居,后来在宝鸡死而复活,还和明朝[[朱椿 (明朝)|蜀献王见过面。[[明太祖]]、[[明成祖]]派人到处寻找张三丰但都没有找到。后来明英宗给他赠了个“通微显化真人”的封号。
 +
 
 +
===預言武當大興===
 +
明洪武初年,一百三十多歲的張三豐登上武當山,在天柱峰祭拜玄武大帝,表達當年對一方主神的感恩與虔敬。在隱居仙山的過程中,張三豐道名遠播,吸引很多人拜師學道。
 +
後來張三豐的名望傳到朝庭,明朝洪武十七年皇帝下詔求見一百三十七歲的張三豐,不見。十八年強迫[[瀋萬三]]敦請亦不赴。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張三豐翩然遁隱,從此閒雲野鶴,不知所蹤。
 +
離去前,張三豐囑咐幾個弟子好好看守宮殿,他預言在不久的將來,武當將有一件輝煌的大事發生。《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豐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而這件大事將由明成祖完成,並帶來武當山和道教信仰在中華文明史上最極致的繁盛。
 +
據史書記載,明成祖還是藩王的時候,因建文帝削藩之舉,明成祖起兵對抗皇帝。在出師之前,成祖軍營中發生一樁奇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五,成祖在軍前祭旗,天空中忽然烏雲密佈,士兵們近在咫尺卻看不見對方。
 +
成祖披髮仗劍,神態像極了武當山上的大神。人們這才知道,成祖乃是玄武大帝的化身,他將作為戰神帶領軍隊打一場正義而且必勝的仗。三年後,成祖獲勝,並成功登基稱帝,開創「永樂盛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
永樂九年至二十二年(1411年—1424年),成祖耗資百萬,召集30多萬軍民與工匠,大舉翻修武當。他們依據玄武大帝修行的故事,建成九宮八觀等33座宮殿群,作為「皇室家廟」「治世玄岳」為世人景仰。
 +
 
 +
===金殿飛升===
 +
張三豐全集》記載,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命張三豐弟子[[孫碧雲]]到武當山等候張三豐,並致書相請。書中說,成祖「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仰慕張三豐「超乎萬有,體合自然」之懷。
 +
然而張三豐隱而不見,回詩一首,讓弟子孫碧雲轉交成祖,說成祖本「福德無疆」,唯願陛下能「澄心治理,屏欲崇德」,而長生之訣就在「澄心寡慾」。
 +
   明成祖讀詩後,封張三豐為武當真人。
 +
同年,明成祖令尚書胡廣繼續尋訪。胡廣星夜抵武當,焚香泣禱。張三豐見胡廣情切,先自飛身而去。成祖正在上朝,得見張三豐,笑而問道。張三豐於是唱了一曲訪道求真走天涯的歌,唱罷,從容走下台階,一時卿雲瑞彩,彌滿殿庭,良久始散,張三豐飛身而去,君臣嘆異,始信世上果有真仙。
 +
<ref>[https://www.ntdtv.com/b5/2019/04/22/a102561767.html   張三豐死後7天復活 留下預言詩2年後兌現]</ref>
  
 
== 主要思想 ==
 
== 主要思想 ==
 張三丰抱持[[ 三教合一]] 思想,學貫[[儒家| ]] [[佛教| ]] [[ 教|道]][[三教]] , 更精研於[[ 宋明理學|理學]] 。張三丰認為“[[ ]] ”為三教共同之源,道生天地萬物,含[[ 陰陽]] 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 太極]] ,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
+
 張三丰抱持三教合一思想,學貫儒、釋、道, 更精研於宋明理學。張三丰認為“道”為三教共同之源,道生天地萬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
 +
張三丰認為正邪之別比三教之分重要。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渡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修正身心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A-2fTzCx8}}
 +
 
 +
==著述豐富==
 +
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被後代收積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稱他的《大道論》窮盡性命歸真之道,發微聖賢仙佛之理。不過,張三豐的傑作當稱《無根樹》丹詞。千百年來道家理論玄奧,文字晦澀,不能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從而阻礙了道教的深入傳播。張三丰采用歌詞的體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無根樹》。這篇無根樹共24首,包含了張三豐的全部修真理論和方法。只要細細領悟他的《無根樹》,就會打開通玄路步入仙道門,正如他在《自題無根樹詞》中所說的那樣“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
<ref>[http://www.qulishi.com/renwu/zhangsanfeng/   趣歷史>張三豐</ref>
  
  張三丰認為正邪之別比三教之分重要。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教|道家]]“藏道渡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修正身心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
== 參考文獻 ==
 +
{{reflist}}
  
他的修煉方法主張[[ 性命雙修]] ,當時另有一名道士「張三峰」提出[[ 男女雙修]] ,倡導[[ 房中術]] ,此張三峰非武當張三丰,「三峰」不同「三丰」此多被後人混淆。
+
[[Category:道教人物]]
 +
[[Category:明朝人物]]
 +
[[Category:武俠小說人物]]

於 2022年8月5日 (五) 11:24 的最新修訂


道教
入門

張三丰生於宋景定甲子五年[1264],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或為福建省邵武人。[1][2]

生平簡介

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中國全真派道教創始人。乃漢祖天師之苗裔,三十代天師虛靖之玄孫,今嗣教天師西壁真人之曾叔祖。見《張神仙祠堂記》。《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寳,號「三豐」。一百多歲的張三豐丰姿魁偉,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可吃數斗米飯,也可以數天,甚至數月都不吃;登山輕捷如飛,隆冬睡臥雪中,鼾齁如雷。

武當派開山祖師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 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

預言自己即將「離世」」

在張三豐的修行生涯中,古稱陳倉的寳雞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他在陳倉山結盧修道,之後又在陵源山的金臺觀隱居數年。一天,張三豐偶然見到三尖山上蒼潤挺秀的三座山峰,便自號「三豐居士」,張三豐也成為他流傳最廣的名字。 元朝末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張三豐在金臺觀預感自己即將「離世」,於是作詩唱頌而逝。

死而復活,預言元滅明興

不料7天後,就在弟子們準備將其「遺體」下葬之時,張三豐又奇蹟般地復活,並送給弟子楊軌山一首偈語詩:「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

      至於張三豐「死而復生」,其實是他元神離體後「還魂」,展現的道家仙術。

張三豐在這首偈語詩中,預言「元朝氣數已盡,天下將由明朝主宰」。僅僅在兩年後,預言便得到印證。當時,抗元義軍聲勢浩大,其中朱元璋南統義軍,北伐滅元,建立了大一統的明王朝。 按《明史·方伎傳》[2]記載,張三丰曾在武當山結廬而居,後來在寶雞死而復活,還和明朝[[朱椿 (明朝)|蜀獻王見過面。明太祖明成祖派人到處尋找張三丰但都沒有找到。後來明英宗給他贈了個「通微顯化真人」的封號。

預言武當大興

明洪武初年,一百三十多歲的張三豐登上武當山,在天柱峰祭拜玄武大帝,表達當年對一方主神的感恩與虔敬。在隱居仙山的過程中,張三豐道名遠播,吸引很多人拜師學道。 後來張三豐的名望傳到朝庭,明朝洪武十七年皇帝下詔求見一百三十七歲的張三豐,不見。十八年強迫瀋萬三敦請亦不赴。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張三豐翩然遁隱,從此閒雲野鶴,不知所蹤。 離去前,張三豐囑咐幾個弟子好好看守宮殿,他預言在不久的將來,武當將有一件輝煌的大事發生。《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豐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而這件大事將由明成祖完成,並帶來武當山和道教信仰在中華文明史上最極致的繁盛。 據史書記載,明成祖還是藩王的時候,因建文帝削藩之舉,明成祖起兵對抗皇帝。在出師之前,成祖軍營中發生一樁奇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五,成祖在軍前祭旗,天空中忽然烏雲密佈,士兵們近在咫尺卻看不見對方。 成祖披髮仗劍,神態像極了武當山上的大神。人們這才知道,成祖乃是玄武大帝的化身,他將作為戰神帶領軍隊打一場正義而且必勝的仗。三年後,成祖獲勝,並成功登基稱帝,開創「永樂盛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永樂九年至二十二年(1411年—1424年),成祖耗資百萬,召集30多萬軍民與工匠,大舉翻修武當。他們依據玄武大帝修行的故事,建成九宮八觀等33座宮殿群,作為「皇室家廟」「治世玄岳」為世人景仰。

金殿飛升

張三豐全集》記載,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命張三豐弟子孫碧雲到武當山等候張三豐,並致書相請。書中說,成祖「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仰慕張三豐「超乎萬有,體合自然」之懷。 然而張三豐隱而不見,回詩一首,讓弟子孫碧雲轉交成祖,說成祖本「福德無疆」,唯願陛下能「澄心治理,屏欲崇德」,而長生之訣就在「澄心寡慾」。

  明成祖讀詩後,封張三豐為武當真人。

同年,明成祖令尚書胡廣繼續尋訪。胡廣星夜抵武當,焚香泣禱。張三豐見胡廣情切,先自飛身而去。成祖正在上朝,得見張三豐,笑而問道。張三豐於是唱了一曲訪道求真走天涯的歌,唱罷,從容走下台階,一時卿雲瑞彩,彌滿殿庭,良久始散,張三豐飛身而去,君臣嘆異,始信世上果有真仙。 [3]

主要思想

張三丰抱持三教合一思想,學貫儒、釋、道, 更精研於宋明理學。張三丰認為「道」為三教共同之源,道生天地萬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 張三丰認為正邪之別比三教之分重要。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渡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修正身心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著述豐富

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被後代收積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稱他的《大道論》窮盡性命歸真之道,發微聖賢仙佛之理。不過,張三豐的傑作當稱《無根樹》丹詞。千百年來道家理論玄奧,文字晦澀,不能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從而阻礙了道教的深入傳播。張三丰採用歌詞的體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無根樹》。這篇無根樹共24首,包含了張三豐的全部修真理論和方法。只要細細領悟他的《無根樹》,就會打開通玄路步入仙道門,正如他在《自題無根樹詞》中所說的那樣「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