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怡和洋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怡和洋行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 Template:OTC
Template:Sgx
LSEJAR
港交所除牌时0015.HK
成立 1832年7月1日
代表人物 亨利·凯瑟克爵士,董事长
班哲明·凯瑟克,董事总经理
彭耀佳(Y K Pang),副董事总经理
總部 香港中西区中环怡和大厦
業務範圍 全球
产业 服务业
產品 零售
房地产
金融
航运
建筑
營業額 923.48亿美元(2018年)
員工人數 469,000 (2018)
网站 www.jardines.com

怡和洋行英语: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资洋行及鸦片走私商,远东最大英资财团,清朝时向中国走私鸦片。

简介

渣甸洋行对香港早年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

今天的怡和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国际集团,组成集团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英语: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在百慕达注册,发行6.34782亿股份在新加坡伦敦两地上市。

2018年怡和洋行的总资产达到862.58亿美元,淨资产263.42亿美元,总营业额923.48亿美元,盈利49.31亿美元。

历史

威廉·渣甸早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17年离职后,在英属印度的若干家贸易公司任职。1825年,在孟买与英商印度士坚拿公司(INDO-SKINER)合伙创办了渣甸士坚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从事向中国出口印度烟土。[1][2]

1832年7月1日成立,由英国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译“孖地臣”,1796年~1878年)在中国广州创办。该洋行的合伙人均来自苏格兰,与英属印度孟买加尔各答的各机构关系密切。[3]

苏格兰荫亲关系纽带发挥重要作用。[4]后在1844年由威廉·渣甸的姊妹玛格丽特的小儿子戴维·渣甸(David Jardine,1819-1853)执掌该洋行。[5]

该洋行在伦敦的合作伙伴是马地臣公司Matheson & Company詹姆士·马地臣1848年由香港返回伦敦后创办)[6],负责进口英属印度的茶叶、稻米、丝绸、棉花、黄麻靛蓝[7]在香港则与怡和洋行合作,由后者接手印度烟土(主要为鸦片)并打开中国入口的渠道。[2] 渣甸士坚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也向新加坡出口烟土,供应马来半岛的华人以及东南亚其它地方的华人。[8]

到1860年,渣甸士坚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与怡和洋行携手控制了印度烟土到远东的贸易渠道。[9]最终在1946年,与George Henderson合并为Jardine Henderson公司,但仍然控制在渣甸家族手中。[6]

1832年7月1日,英国苏格兰裔威廉·渣甸詹姆士·马地臣中国广州创办了渣甸洋行(JARDINE-MATHESON& CO.LTD.)。渣甸洋行早年参与对中国贸易,1841年香港开埠之初,渣甸洋行即以565英镑购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鸦片战争爆发后,渣甸洋行于1842年将总公司从广州迁至香港,借助怡和行在内地的名声,并更名为怡和洋行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卖土地,亦由怡和购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竞争对手包括「颠地洋行」、沙逊洋行等其他贸易公司。1872年以后怡和洋行的投资业务逐渐多元化,除了贸易外,还在中国大陆香港投资兴建铁路船坞、各式工厂、矿务;经船务、银行等各行业。

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亦安装了中国的第一部电梯和引入各种机械及工业设备。1912年以后,怡和的公司总部设在上海

1872年在上海设立公和祥码头公司,1873年开设香港火险公司,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并在香港、上海等地设立码头、仓库等。以后通过清内务府和李鸿章等关係,以中关税作保证,在伦敦筹集资金对中国发放各种借款。《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年(1895),即在上海筹建怡和棉纺厂。

原图链接怡和洋行

1898年与汇丰银行合资设立中英银公司,先后贷款建造京渖沪宁、沪杭甬、广九铁路,控制近代中国的铁路投资,又赞助英商福公司投资矿业。

1902年在上海开设怡和冷气堆栈。1923年创立怡和机器有限公司,经营机器进口业务。1930年在上海设立怡和麦酒酿造厂。

抗日战争前,除上海、香港外、还在汉口青岛天津长沙重庆宜昌九江南京广州汕头芜湖福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最大财团。

1941年至1945年间,怡和作为一家英国公司仍坚持在华留守,与中国共同进退。战争期间,怡和的领导者们,特别是约翰.凯瑟克(John Keswick),都坚信应在中国处于危难之时不离不弃。所以,当国民政府决定撤退至内陆地区并在重庆建立战时首都时,怡和也一同随迁。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怡和在中国大陆的资产及生意被当局全部充公,变成「国有资产」。怡和在中国大陆最后一间办事处于1954年亦被迫关闭,公司总部迁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获超额认购50多倍。

到了1984年,怡和将公司驻册地点由香港迁往百慕大[10],并在1990年代初将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点从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伦敦

经历百年沧桑,目睹香江变迁,怡和在香港回归前一刻转移重心离开港九。

基本业务

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维持相当的业务,属下子公司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华东方酒店、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车。投资的业务包括有:建筑(金门建筑)、地产(置地)、航运(香港空运货站怡中机场服务、香港货柜码头)、零售(惠康超级市场、7-11,Pizza Hut、美心饮食集团)、投资银行、酒店(文华东方)、保险等等,员工总数超过十万。怡和在香港以外,在东南亚地区及英国亦有其它投资。尽管公司大部份业务仍然设在香港,但公司的运作总部已不在香港。

怡和集团旗舰是怡和控股。怡和控股同时持有同系怡和策略的大部分权益。而怡和策略则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权。这种交叉互控方法,让集团管理层能以很少的股权即稳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购。

怡和洋行与香港的开发

1802年威廉·渣甸是一名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加尔各答广州之间航行的商船「布伦瑞克号」上进行海上服务的外科医生,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与印度中国之间的贸易。

战争和重建

1932年,日军佔领东北后,怡和退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佔领了除重庆昆明孟买以外各地所有分支机构;在香港怡和损失了存仓物资几千万元。一九四六年秋,怡和筹备复业,经二、三年的努力才逐渐复苏,可是业务范围,大不如前,只及一九四一年(出入口全盛时期)的一半弱。共产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韩战爆发后,受到封锁制裁,怡和借机通过香港内地贸易而恢复壮大。

苏格兰大班

怡和的英国人老闆习惯上称为大班。19世纪后期受苏格兰贵族兰地路(LANDALE)家族控制。20世纪以后的怡和大班多数来自凯瑟克家族(曾译作 茄士域),是创办人之一威廉·渣甸姐姐的后人。现时的怡和大班班哲明·凯瑟克(Ben Keswick)。前任大班韦德乐(Percy Weatherall)则是凯瑟克家族的表亲。前两任大班为亨利·凯瑟克西门·凯瑟克兄弟。

怡和早年即与香港的关係密切。公司在1841年购下今日香港铜锣湾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货仓。今天当地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都是以怡和或「渣甸」为名,例如怡和街渣甸街等。铜锣湾每天中午鸣放礼炮,亦是由怡和负责。怡和亦是香港中环商业中心区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环的贵重物业都是由怡和属下的置地所拥有。当中在1973年落成的康乐大厦(现称怡和大厦)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楼,亦是怡和大班的办公室。

在殖民地时代,怡和大班长期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议员。当时的怡和对香港的政治、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随著华人资本的兴起,以及1997年主权移交,怡和在香港的影响力在1980年代起已逐渐消退。

怡和迁册

1984年3月28日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由香港改为百慕达。当时正值香港前途谈判时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九七香港主权移交缺乏信心。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于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约一成。翌日(3月29日)恆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怡和与广州

嘉庆十年(1805年),渣甸(即怡和)与宝顺两家洋行为主,在广州创立在华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亦称广州保险社广州保险协会,经营水火险和意外险。规定由两家洋行每三年轮流担任经理,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十届,宝顺洋行宣佈退出合作,另行组建于仁洋面水险保安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原谏当保安行解体。怡和洋行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成立谏当保险行,又称谏当保险公司或广东保险公司,总公司由广州迁香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向香港当局注册[11]

怡和与香港

怡和总行买办先后为蔡昇南吴荣魁(吴炳垣)、何东、其胞弟何福何棣生、何福之子何世亮、何棣生之子何世杰、最后为罗文显担任。部份人在港英时期成为香港四大家族成员。1946年夏,香港洋行废除了买办制度,改为华经理。

怡和与上海

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开设分行。1844年取得外滩27号(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层楼房。怡和曾经长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长江和沿海航运、怡和纱厂(杨树浦)、怡和丝厂等众多业务,号称“洋行之王”。1920年至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层的文艺复兴风格怡和洋行大楼。1955年以后,大楼被当局没收,由上海市外贸局佔用。

怡和在汉口

除香港、上海以外,怡和在汉口的分支机构规模最大。怡和于1866年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当时,同属英资的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共同控制了长江航运,怡和在汉口地区声势日益壮大。在汉口,怡和洋行不仅在汉口英租界建有办公大楼和码头、仓库,还在租界外毗邻跑马场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级住宅区,称为怡和村,通往汉口德租界的马路则称为渣甸路(今解放公园路)。[12]怡和洋行是当时汉口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其所投资的房产,在汉口租界内外,大约有一百余栋(处)。[13]1927年,汉口发生“一·三惨案”,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怡和发展受到挫折。但是一年之后,1928年,汉口怡和洋行就恢复工作,怡和洋行的职员也陆续回到汉口。汉口怡和洋行重新佔据领导地位。

怡和与天津

1867年,怡和洋行作为天津第一家由外商开办的以从事远洋运输为主的洋行在紫竹林码头成立。该行早期以代理船舶为主,1872年将所辖轮船改组为华海轮船公司,1881年在上海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天津怡和洋行船务部也相应改组为怡和轮船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怡和洋行大楼建于1921年,为二层混合结构楼房。建筑呈对称布局,主入口位于立面中段,两侧各有一棵科林斯巨柱。建筑体量稳重,装饰简洁,室内装饰豪华大气,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特征。[14]

怡和在青岛

德国侵占青岛后,在青岛设立分公司,经营沿海4条定期航线以及近海航线,配有轮船17艘,总吨30044吨。

沿海定期航线有:

1、青岛广州线,配船7艘,总吨15821吨(恒生轮2143吨、富升轮2284吨、日升轮2284吨、广生轮2283吨、合生轮2149吨、泽生轮2358吨、贵生轮2320吨),经上海汕头、香港,每周2次;

2、上海牛庄线,配船2艘,总吨2172吨,经上海、青岛、牛庄,每周一次;

3、香港天津线,配船4艘,总吨7925吨,经香港、汕头、青岛、威海、天津,每月一次;

4、上海青岛线,配船1艘,总吨977吨,每周一次。近海航线为青岛至海州石臼所线,配船3艘,总吨3149吨。

怡和与其他中国城市

1949年以前,怡和洋行在许多中国城市曾设有分支机构,在当地都具有重要影响。怡和在华的其他分支机构分布在青岛广州汕头福州长沙昆明厦门北平长江沿岸港口:泰州高港,镇江南京芜湖九江宜昌沙市重庆

今日,怡和机器仍然在中国进行贸易,中国总部设于上海,在北京、深圳均有办事机构,从事多元化的生意。

怡和的海外生意

与怡和有关的历史人物

历史印记

在广州

  • 渣甸仓(现广东省粮油储运公司使用);

在香港仍有不少以怡和有关人物命名的街道建筑物,其中包括:

《财富》排名

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五十七;

2008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三十七;

2009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一十一;

2010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百八十二。

参考文献

  1. Jones 2002, p. 52.
  2. 2.0 2.1 Chapman 2004, p. 114.
  3. Misra 1999, p. 29.
  4. Misra 1999, p. 32.
  5. Pichon 2006, p. 529.
  6. 6.0 6.1 Jones 2000, p. 33.
  7. Harvey 1981, p. 8.
  8. Munro 2003, p. 58.
  9. Trocki 1999, p. 112.
  10. Jardines History 1980s. Jardines Matheson Web Site. [201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1). 
  11.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外资保险公司. 上海金融志. 
  12. 怡和洋行:日落转身,磅礴依旧
  13. 怡和洋行大班的房地产生意 [失效連結]
  14. 原怡和洋行大楼[失效連結]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