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棠樾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为鲍姓聚居的村落,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以经商著称。2007年,棠樾村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棠樾村列为黄山市首批旅游专业村。

棠樾村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石牌坊群(包括在牌坊群旁的鲍氏支祠(敦本堂)和女祠清懿堂)、棠樾古民居。

棠樾古民居包括鲍氏始祖墓园 (宋建清修)、社屋坦明宅、天灯巷明清住宅、前街明宅、存爱堂、从心堂、慎德堂、静修堂、保艾堂、承启堂、存养山房及欣所遇斋、鲍兴斋中药店等12处文物建筑。

鲍家花园规模宏大,毁于太平天国战乱,2002年复建。

目录

村情概况

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1],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城西10多华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建筑

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初年。牌坊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其孝行感动乡里,因鲍灿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故赠兵部右侍郎衔。

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2]。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尽心抚养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业。吴氏守寡31年,60岁辞世。

乐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慈孝里坊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还有明永乐皇帝的诗句,诗曰:“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汪氏为棠樾人,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20个春秋。

鲍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庆二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之父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顺治三年,逢昌才14岁,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终在雁门古寺与父相见,并将父请回家中。后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采药医治,更能割股疗母,因造此坊。

鲍象贤尚书坊

天启二年建。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死后封赠工部尚书。牌记因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

男祠与女祠

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