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法语文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语文学(法语:Littérature française)是指用法语写成的文学,有时特指法国人用法语写成的文学,也可以指法国文学。[1]

概述

现代法国人的起源非常复杂,主要由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罗曼人构成,其中罗曼人所占比重最大。法语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拉丁语的一种现代形式。那些古罗马的拉丁语天才尽管早已作古,却似乎始终左右着法语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古罗马人对秩序和理性的热爱、对极端状况的竭力避免等特征被后来的法国人所继承。然而这些特征在法语文学中的体现却并不明显。尽管法国通常是新的文艺运动的发源地,但这无法改变法国人思维保守的事实。

法国人历来非常严肃的看待美学问题;一部法国文学史,便是学习文学发展脉络的最好教材。由于法语文学拥有悠久和丰富的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语言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通常认为其占据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核心位置。

有时法国人自视为高卢人的后裔,继承了所谓的“高卢精神”,追求轻松愉悦的欢乐,喜欢嘲讽别人,从不严肃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实际上,在所有法语文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高卢精神”的影子。[2]

然而,法语文学有一个非常基本的特征却经常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绝大多数最伟大的法语作家的作品中“高卢精神”体现得并不显著。

如此简单的概括显然不可能将复杂的法语文学的特征解释清楚。对于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讲英语的人而言,以表述明白、表意准确和风格高雅为特征的法语散文似乎在形式上要优于法语诗歌

然而法国人却会竭力反驳这一点。在他们眼中,法语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是旁观者永远也无法充分领略的,其魅力绝不亚于声名远播的法语散文。对法国人而言,法语诗歌的独特性根植于法国文明的传统,并且也切合法国人的品味。

特色

• 法国文学的滥觞:中世纪

法兰西民族崛起于中世纪,法国文学也是从中世纪开始发端,最早的文学记载是西元842年的《史特拉斯堡誓词》和十世纪的《圣女欧拉利之歌》,但这两份文献因为语言艰深与未成格局,文学趣味较不浓厚。而从十一世纪开始,黑暗时期的中世纪战火连绵,人民渴望宗教的慰藉,有些流浪乐人收集英雄事迹及宗教故事,集结并编纂成“英雄史诗”,法国文学便开始慢慢兴盛起来。

• 法国文学中“高卢精神”的影子

法国人认为自己是高卢人的后裔,继承所谓的“高卢精神”,追求轻松愉悦的欢乐,喜欢嘲讽别人,从不严肃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在很多法语文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高卢精神”的影子,但其实大多数伟大的法语作家的作品中“高卢精神”体现的并不显著。

• 历史与文学紧密影响

法国的文学类别和内容的出现,和当时时代背景发生的事件息息相关。中世纪时的法兰西还不是个巩固的统一国家,频繁的争战鼓励尚武精神的发扬,大家喜爱歌颂武功的长诗,因此出现“英雄史诗”而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拿破仑的崛起与垮台、到为期仅三天的七月革命,贵族过著流亡生涯,他们缅怀往昔的繁华生活,哀伤自己不幸的身世和命运,平民与一般资产阶级也已厌倦变化不定的政局和频繁战争,可望恢复平静,过上安逸的生活,这时的社会上弥漫著一种迷惘的情绪、忧郁的精神状态和怀古的情调,出现“浪漫主义派别”为大宗的作品。

而从各类时期的作品中,也可以从中观察到该时代背景的影子,例如蒙田的《随笔集》,提供16世纪生活、社会各阶级、精神与宗教问题、内战等直接资料,可以称得上16世纪的一部百科全书。

历史

中世纪:诗歌的海洋

一、11世纪时兴起:英雄史诗

1. 约100部,平均每部400行(诗行数量虽比不上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总体数量远远超过希腊史诗)

2. 按照史诗内容分三大系列:查理大帝系、吉约姆·德·奥朗日系、敦·德·梅央斯系、其他

• 怎么形成:

一说:“传统派”(兵营即兴创作)

二说:“个人派”(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诗人在僧侣的帮助下根据《圣徒传》改编写成史诗)

现代说:“天才的改编者”(民间创作基础 和 加工整理)

• 背景:

1. 农业获得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徭役由实物地租替代、农业增长使饥饿缓和、人口增加

2. 封建领主有能力远征西班牙与发动十字军东征

3. 法兰西还不是个巩固的统一国家、诸侯割据一方、纷争不断、与国王产生摩擦、频繁的争战鼓励尚武精神的发扬、贵族、骑士、征战士兵、普通老百姓皆喜爱歌颂武功的长诗

4. 英雄史诗(Chanson de Geste 中 Geste是武功之意)史诗的产生和当时政治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 代表作:《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约1100年)

1. 最古老的一部英雄史诗,故事内容与史诗大相径庭,反映作者的艺术匠心

2. 《罗兰之歌》所歌颂,正是英雄史诗的价值所在,要求统一法兰西,建立巩固的封建帝国

4. 这位历史人物成了英雄史诗讴歌的理想君主形象

(当时的法兰西民族处于忠于祖国概念的萌芽状态,他们的一切和祖国连同在一起的,史诗反复唱著:可爱的法兰西)

5. 罗兰:忠勇可亲/查理:高不可攀、可敬可畏的

二、11世纪下半叶:骑士文学

• 背景:

1. 骑士制度在11世纪开始形成,骑士:武装起来的封建领主

2. 世俗世界观(新兴贵族、激进)与宗教世界观(教会对骑士文学感到恐惧与仇视)尖锐对立:骑士之爱是第一个出现在历史上的性爱形式,它展现对尘式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情感欲望的热烈追求,与宗教主张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是不相容的

• 代表作:分成抒情诗和故事诗两种,两者皆歌颂骑士之爱,特别是故事诗,并非强调高超的武功或冒险精神,而是透过冒险经历显露出的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抒情诗:

1. 最古老的抒情诗:“纺织歌”(Chanson de toile)、“破晓歌”、“牧歌”、“伴舞歌”

2. 中世纪最后一个抒情诗人:沙尔·德·奥尔良 以情感真挚著称

3. 运用寓意手法,举有轻快欢心的节奏

故事诗(12世纪下半叶北方兴起):

1. 分为古代系、不列颠系、拜占庭系

2. 《特里斯丹和伊瑟》是骑士故事中最动人的诗篇,是一部爱情悲剧

3. 克雷蒂安·德·特鲁瓦是最富盛名的骑士故事诗作者:《朗思罗或大车骑士》、《伊万或狮子骑士》、《佩斯瓦尔或圣杯故事》,以情节曲折、爱情缠绵悱恻著称,写尽骑士为爱出生入死的冒险精神

三、12世纪中叶:市民文学

• 背景:城市的出现

• 代表作:

1. 种类多,有小故事诗、列那狐故事诗玫瑰传奇、市民戏剧、市民抒情诗等

2. 最大特色:富于写实精神能对现实加以嘲讽抨击,是英雄史诗与骑士文学所缺乏的

3. 作为资产阶级文学的前身,他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4. 小故事诗、《列那狐传奇》幽默感和乐观情绪,被誉为高卢精神

5. 市民文学开始颇析个人经历、书写个人情怀,较接近现代文学

小故事诗:

1. 近似笑话,流行于1170-1340年间

2. 常以教士为嘲讽对象,暴露教士的贪婪、狡猾、勾引妇女等恶行

3. 刻画农民美德和反抗:《农民医生

4. 反映农村中阶级对抗:《贡斯当·杜阿梅尔

列那狐故事诗:

1. 作者不只一人,流行于12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初年间

2. 整理成《列那狐传奇》,主人列那狐,描绘各种飞禽野兽,固有“禽兽史诗”之称

3. 多少含有对英雄史诗和骑士诗歌的滑稽模仿,但内容大不相同

4. 凶猛大动物:贵族统治阶级 / 弱小动物:下层阶级

5. 艺术魅力来自于动物拟人化(狮子取名高贵的)

6. 使列那成为“狐狸”的普通名词

7. 歌德改写《列那狐》使之流传更广

玫瑰传奇:

1.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长梦

2. 第二部分插入长篇议论,攻击贵族门地观念

3. 艺术特点:大量用隐喻。将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界事物拟人化

4. 隐喻手法出现和当时研究神学和哲学方法有密切相关,12、13世纪修辞学传入法国(也影响这一时期的英雄史诗、骑士故事诗、列那狐故事使用大量隐喻)

市民戏剧:

1. 出现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百年战争之后才获得繁荣

2. 包括傻子剧、戏剧独白、道德剧、闹剧(民间闹剧最为出色)

3. 闹剧中《巴特兰律师的滑稽剧》最为出色,可算做法国第一部喜剧:故事结局让处于社会低层的牧童成为胜利者,反映较民主的倾象,具有序幕、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戏剧结构

市民抒情诗:

1. 出现于13世纪

2. 吕特博夫以自身贫穷为题材,是中世纪最后一个大诗人维庸 抒情诗的先声:《小遗言集》、《大遗言集》、《绞死者谣曲》、《往日贵妇的谣曲》

3. 维庸被看作第一个现代诗人

4. 他表达了中世纪后期人们精神的危机感,又透露文艺复兴的曙光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

法国文艺复兴起始于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1547年)统治时期。封建主义的崩溃、印刷技术的传入以及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的重新发掘是催生法国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其时如火如荼的欧洲宗教改革也在这个世纪影响了法国,但直到16世纪末,法国人仍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

在文学领域,文艺复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古典主义的创作倾向。一个名为“七星诗社”的作家团体在1550年出版了一部宣言,界定了学院派文学的创作规条,抒情诗人比埃尔·德·龙沙(1524年-1585年)是七星诗社的领袖。诗体悲剧正式出现,这种题材重视情节、时间和地点的结合,在法国兴旺了三百年。

然而十六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却是使用散文文体写作。弗朗索瓦·拉伯雷(1490年-1553年)及其最著名的作品《巨人传》便用当时看来形式仍很暧昧的类小说的风格写就。《巨人传》风格奇异,极尽夸张,语言也非常粗糙,有时甚至粗俗,但却在插科打诨之中对社会进行无情讽刺。

16世纪法国另一位作家蒙田(1533年-1592年)则和拉伯雷风格截然不同。他文风成熟沉静,是近代第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旨在反应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并不追求语言的华丽。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对欧洲的统治

进入十七世纪,法国彻底成为君主集权制国家,法国古典主义也于此时产生。[3]:691635年成立的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导致了法国文化的中央集权。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布瓦洛-德普雷奥(1636年-1711年)出版《诗的艺术》,确立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成为当时绝对的权威,不容任何挑战。

法国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为典范,诗歌则应该遵循自然和理性的原则。一切韵文体的创作都要遵循严格的规则,悲剧创作尤其如此。然而就是在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下,法语文学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便是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为“路易十四时期”,因为它基本和“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漫长的统治时期相契合。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法国是欧洲勿庸置疑的霸主。

在古典主义时代,政治、宗教和文学的发展都要遵循权威的教条。然而古典主义的相关理念,诸如秩序、均衡、典雅等,至今仍体现着法国人对文学品味的追求。比埃尔·高乃依(1606年-1684年)和让·拉辛(1639年-1699年)依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了许多诗体悲剧。高乃依的作品多半描述和个人荣誉相关主题,而拉辛则经常描写悲壮的爱情。神学家和演说家雅克-贝尼涅·波舒哀试图将古典主义原则具体化,而其成就却不如另外一位宗教作家。

布莱士·帕斯卡(1623年-1662年)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在风格严肃的古典主义时代里风格最特异的则是莫里哀(1622年-1673年)和拉·封丹(1621年-1695年)。前者创作诙谐明快的现代喜剧,而后者创作的语言故事则成为如今法国儿童的必读书。

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则是撰写散文格言的大师。“散文格言”这种文体在法语文学中硕果丰富。

古典主义文学本质上是贵族阶层的文学,体现皇室的审美趣味,成就也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领域中。随着市民所受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拓展,古典主义的僵死教条逐渐成为文学发展的桎梏。

然而,能否理解古典主义精神和鉴赏其名著至今仍被法国人认为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的标志。

18世纪:理性的年代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风格和十七世纪迥然不同,其变革尤以1715年路易十四之死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之间这一时期最为迅猛。这是一个宣扬理性的年代,也是一个多种观念滋生的年代,其中有些观念甚至对现存制度和国家具有毁灭性,其基本倾向是批判的、怀疑的和革新的。自由、宽容、博爱、平等和革命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支持。

这林林总总的观念中,有些来自英国的知识阶层。这个世纪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理念的宣传,以及对传统、教条和权威的挑战。此时的法国出现了大批被人称为“哲学党”的作家,主要包括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讽刺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颂扬英国的宪法

伏尔泰(1694年-1778年)攻击固执的迷信,同情支持宗教迫害和政治压迫的受害者。在他身上,理性主义的原则得到最深刻的体现。但伏尔泰的大多数作品都过于依附于所处时代,不具备永恒的文学魅力,只有他的书信和一些故事创作至今仍被阅读。

德尼·狄德罗(1713年-1784年)是著名的“百科全书”的主编。“百科全书”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还旨在攻击无知偏狭、破除愚昧迷信。从纯文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创作仍然属于古典主义的范畴。

举例来说,伏尔泰的诗体悲剧,便在很大程度上以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为榜样。狄德罗是一个更大程度上的革新者,他的戏剧创作,以及对戏剧理论的建树,包括提出“正剧”的概念等,都适应了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的需求。

18世纪上半期的皮埃尔·德马里沃(1688年-1763年)和18世纪下半期的比埃尔·博马舍(1732年-1799年)继承了古典主义喜剧创作的传统。此外仍有一些作家从事着和理念宣传无关的纯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小说,包括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年-1747年)的《吉尔·布拉斯》和拉比·普莱伏(1697年-1743年)的《曼侬·雷斯考》。

18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是生于瑞士的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他的作品宣扬人类天然的美德和本能的合理性,攻击社会文明的腐朽。他渴望生存在一个崇尚知识的世界,他本人是个教育的革新者、革命思想的启蒙者。在文学上,他则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先驱。在整个十八世纪,卢梭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一位文学家。

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反拨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直到1815年拿破仑政权的最终颠覆,法国人都专注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这是法国政治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的年代。若不是因为政治变局过多的吸引了法国人的注意力,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还会出现得再早一些。

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法国古典主义的直接反拨。在某种程度上,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感情,而非理性;强调个人,而非社会;这并不完全符合法国人的国民特性。

法国浪漫主义的滥觞出现于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的故事创作以及史达尔夫人对德国浪漫主义元素的介绍,在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风格伤感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浪漫主义对诗体悲剧的捍卫揭开了这场运动的真正帷幕。

  • 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于1830年上映象征着浪漫主义戏剧的最终胜利。布瓦洛所制定的“三一律”被正式废除,诗体悲剧的韵律限制也得到了解放。雨果(1802年-1885年)是浪漫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天才和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他一生著述丰富,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均有很高建树,其抒情诗创作的地位被认为至高无上。

这一运动的其他作家包括风格悲观的阿尔弗莱·德·维尼(1799年-1863年)、风格唯美的诗人特奥菲尔·戈蒂埃(1811年-1872年),以及善于刻画忧郁的浪漫情调的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这三个诗人同时也从事小说的创作,而晚期的缪塞则在戏剧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 小说家大仲马(1802年-1870年)依靠代表作《三剑客》赢得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年-1870年)是短篇小说大师。法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1804年-1876年)则最擅长描写乡村生活。夏尔·奥古斯丁·圣勃夫(1804年-1869年)是这个时代法国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他以毕生致力于浪漫主义理念的传播,并力图客观的诠释作品而非去评述。

到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运动发展到极致。浪漫主义主张将人的个性从规范和教条中解放出来,为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使文学的一切分支得到又一次复苏,诗歌创作无疑从中获益最多。在这一运动中,外国作家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莎士比亚、斯各特以及拜伦的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科学发展和工业化

现实主义承接浪漫主义而出现,秉承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原则。现实主义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浪漫主义矫枉过正的一种调和,但究其实质,却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产物。

现实主义出现以后,真实的描绘现实生活成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真正先驱,[4]小说《红与黑》至今仍有广泛的读者。

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的小说创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丰伟的文学大厦,不亚于一部关于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的编年史。除小说以外,小仲马和奥杰尔的戏剧创作也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

这种追求真实、科学的现实主义原则甚至也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著名的“高蹈派”诗人团体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中又尤以勒贡特·德·列尔(1818年-1894年)成就最高。

现实主义者们主张排除一切幻觉,观察最真实的生活,并多半注重描绘社会的阴暗面。这一趋势在夏尔·波德莱尔(1821年-1867年)病态的诗歌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使得波德莱尔和他同时代的人显得格格不入,却也注定了他将成为一个新的流派的先驱。

自然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深入发展下去,其科学、客观的原则得到不断强化,现实主义逐渐演变成自然主义。这一流派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将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依博立特·泰纳(1828年-1893年)为自然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他深信人类性格和命运的形成取决于遗传因素、周遭环境以及所处之年代。

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居依·德·莫泊桑(1850年-1897年)的短篇小说创作,以及埃米尔·左拉(1840年-1902年)的小说。

另一方面,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1897年)发展了一种风格比较温和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时期北欧和俄国文学的繁荣对法国自然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福楼拜 是现实主义代表人。

象征主义文学:对情绪和感情的强调

自然主义虽然风靡一时,但由于其过于悲观的情调和极端冷峻的风格,始终未能如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一样形成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大观。

19世纪下半期,一场对自然主义的大规模反拨在法国文学界出现了。这场被后人称作象征主义运动的文学浪潮主要出现在诗歌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精神的一次特殊的复兴。

象征主义主张用暧昧、隐讳的暗示来替代精确的陈述,以言语和格律的巧妙搭配来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情感。斯蒂芬·马拉美(1842年-1898年)和保罗·魏尔伦(1844年-1896年)是象征主义诗人中最有天赋也是名气最响的两位。这一运动在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中也有发展,代表人物是用法语写作的比利时人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年-1949年)。

象征主义诗歌在诗歌的格律上做了一些非常可贵的试验,并最终使得法语诗歌彻底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语文学

随着埃德蒙·罗斯坦(1868年-1918年)的诗体戏剧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1897年《大鼻子情圣》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人们甚至误以为另外一场浪漫主义运动到来了。然而事实让人们大失所望。世纪之交的法语文学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倾向。各种思潮并行,却没有任何一种流派能够独领风骚。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年-1924年)在很长时间内占据文坛首席的位置,他将文学看作思考人类自身问题的工具。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是勒南(1823年-1892年),他对法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非常之大。勒南和法郎士都深信绝对真理是人们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的,而人们只能多方面的思考问题,以求尽力接近绝对真理。于是,怀疑主义思潮在年轻人中盛行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出现了一场抵制“浅涉文艺”现象的运动。所谓“浅涉文艺”即指对各门知识浅显涉猎,却不求甚解的行为。此时的文学已经和宗教、伦理以及政治等种种学科的思想分不开了。

一战后的法语文学

1920年代,法国出现超现实主义运动,[5]:41[6]:45保尔·艾吕雅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

1940年代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也许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则是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1950年代,法国成为新小说运动的策源地。当代法语文学产生了一大批成就斐然的大师,却鲜有哪个人能够独领风骚。法语文学在小说、戏剧、诗歌以及文学评论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姑且不论现代法语文学的成就及其发展趋向,至少到目前为止,法语文学的发展仍然是充满活力、永不疲倦的。

法国的其他语言文学

法语并不是法国境内唯一的文学语言。中世纪时期法国境内形成一些方言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都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比如盎格鲁-诺曼语文学和普罗旺斯语文学。这些方言写成的文学一直独立发展到了18世纪,却终于在日益强大的法语文学中逐渐黯淡下来,几近消失。

19世纪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方言文学复兴运动,涌现出诸如菲利布里奇等用普罗旺斯语写作的杰出作家。这场运动对法语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间接促成了诺曼语文学的一场短期的繁荣。用普罗旺斯方言写作的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年-1914年)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代以后,布列塔尼语文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尽管讲这种语言的人口越来越少。1925年,罗帕尔兹·厄蒙创立了一本名为“Gwalam”的期刊,领导了为期19年的布列塔尼语复兴运动,旨在提升布列塔尼语在法国和国际上的地位。布列塔尼语作家们积极创作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并将很多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布列塔尼方言。这场运动第一次使得布列塔尼语这种濒危的小语种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此外,一战前后的法国境内,瓦龙语加泰罗尼亚语等方言的文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法语原版经典文学作品推荐_沪江法语学习网 2017年12月15日 - 沪江法语网是免费的法语学习网站,提供法语原版经典文学作品推荐信息,包含法语原版经典文学作品推荐的相关学习资料、单词测试、评论、学习推荐等信息。
  2. 泓钰法语介绍 .培训通[引用日期2013-09-06]
  3. 超烽. 怎样评价高乃依及拉辛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史》(上)的几点意见. 文学评论. 1966, (1). ISSN 0511-4683. 
  4. 王文英. 试评《红与黑》. 益阳师专学报. 1981, (Z1). 
  5. 李徽. 论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核心——神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 (8). ISSN 1009-8666. 
  6. 洱东. 张爱玲:1940年代的“写实”与“超写实”主义. 中国图书评论. 2009, (10).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