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金立國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9 次修訂)
行 1: 行 1:
'''清''' (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NoteTag|1= 由於清朝建立的過程存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有關清朝的起始時間,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1616年說(後金建立)、1636年說(正式定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說(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RefTag|name=中國歷史李國祁|1={{Cite book |author = 李國祁 |title = 《中國歷史》 |location = 三民出版社 |ISBN = 9787108015464 }}}}。}}),正式國号為''' 大清'''({{lang-mnc| ᡩᠠᡳᠴᡳᠩ<br /> ᡤᡠᡵᡠᠨ|v = daicing gurun |a = daiqing gurun}} {{RefTag|1={{Cite book |title = 《满汉大辞典》 |editor = 安双成 |publisher = 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 = 1993年 |page = 第654页 }}}},對外自稱'''大清帝 ''' '''大清国''' ,又有稱為'''中华大清国''' ''' 中国'''等等 名稱{{NoteTag|1=「大清」 原本 國號 並見於 《[[s:南京 條約|南京 條約]]》等;「大清国」见 《[[s:辛丑 约|辛丑 约]]》等、「大清帝国」 見於 《[[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s: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等、「中华大清国」 見於 《[[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s:望厦条约|望厦条约]]》等。而在 條約內 文,清政府通常 簡稱為 [[ 國]] ”,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 英国]] 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 (如[[法语]]中为“Chine”)来称呼清朝。 清国 灭亡后,[[ 大日本帝国| 日本]] 亦曾长期称[[ 华民 ]]为“[[ 支那]] 国” 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 战]]战 才改变 此外故宫博物院印行的《故宫信片第五集: 代宝玺》{{RefTag|{{Cite web |title = BabelStone : Seals : Precious Seals of the Qing Dynasty |url = http://www.babelstone.co.uk/Manchu/QingdaiBaoxi.html |publisher= BabelStone |accessdate= 2016-09-02}}}}中 亦收录「 清帝国之玺」 。}},是[[中国历史]]上 [[ 滿人]] 建立的一個帝國 ,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專制|專制 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其最早前身為1616 年[[努尔哈赤]]在[[ 滿洲 ]]建立 [[ 金]] ,1636年[[ 皇太极]] [[ 中国皇帝|帝]], 改定国号为「大清」,1644年藉協助[[ 明帝國]] 軍隊平定[[ 民變]] 的名義進軍[[ 中國本土]] ,徹底消滅明帝國後統治整個中國,直至1912年[[ 中華民國]] 建立後滅國
+
'''[[ 朝]]'''(''' Qing Dynasty''' ), (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又号'''大清帝 ''' '''大清国''' '''中华大清国、中国'''等等{{noteTag|1=「大清」 原本 国号 并见于 《[[s:南京 条约|南京 条约]]》等;「大清国」见 《[[s:辛丑 约|辛丑 约]]》等、「大清帝国」 见于 《[[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s: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等、「中华大清国」 见于 《[[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s:望厦条约|望厦条约]]》等。而在 条约内 文,清政府通常 简称为 “中 ”,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 (如[[法语]]中为“Chine”)来称呼清朝。 另外,“ 清国 ”是[[日本 ]] 中国 所使用的一种[[ 差别用语]],[[ 甲午 ]] 前日本称清朝为大清国, 战后 就称为清国 原因是日本认为 朝不配称作为中华{{ |{{cite web|title= 甲午时日本鼓吹掠夺:清国佬的衣服 也请剥下带回|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2_05/29/14882438_2.shtml|publisher= 凤凰网|accessdate=2014-03-05|language=中文|date=2012-05-29}}}} 。而清朝灭亡后,日本亦曾长期称[[ 华民国]]为“支那国”,直到[[第二次世界 战]]战败后才改变 。}},是[[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 朝代]],也是最后一个[[ 征服 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 ]][[努尔哈赤]]在 [[ 中国东北 ]] 建国称[[汗]], 建立[[ 金]] ,定都[[ 赫图阿拉]] (即[[ 兴京]], [[ 辽宁]] 新宾)。[[1636年]][[ 皇太极]] [[ 盛京]] 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可汗|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 辽宁]][[新宾]])。1636 ,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中国皇帝|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 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起兵叛明的[[李自成]]建国[[大顺 (政权)| 顺]], 並於同年攻陷[[ 北京城]] ,明朝 灭亡。同年,清军 藉口協助[[ 三桂]] 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 李自成 而進入[[ 山海关]] 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 北京 盤據不走 全面展開對[[中 國本土]] 的入侵行動 。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 陆续消灭 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 、張獻忠的大西國 、[[南明]]和[[明 ]]等势力,[[清朝统一战争|统一 全境]]。 歷經[[康熙帝|康熙]]、[[雍正帝|雍正]]及[[乾隆帝|乾隆]]三帝,清朝的 力及 經濟 文化逐步得到恢 展,建立 大的 [[朝贡体系|藩 屬國]],史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 展的高峰 {{RefTag|name="kqss"}} 有學者認為,因為 清廷推行[[文字 ]] “[[首崇满洲]]”政策{{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刘小萌 |title = 《清代八旗子弟》 |page = 第206页 |publisher = 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 = 2008年}}}}{{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周敏(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title = 《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journal = 《沧桑 》 |year = 2008年 |issue = 2008 年第05期}}}}而 [[康乾盛世]]為 文化意 上的[[中国历代盛世|盛世]]{{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錢穆 |title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chapter = 〈第五講 清代〉}}}} ,亦有 認為 清代 學術 在中 國學術 史上 ,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RefTag|name="清代學術概論"|1={{cite book |author = 梁啟超 |title = 《清代學術概論》 |publisher = [[上海古籍出版社]] |year = 2000年}}}},而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陳其泰 等 |title = 《中国学术通史》 |volume = (清代卷) |publisher = 人民出版社 |year = 2004年}}}}
+
[[1644 年]][[李自成]]建国[[大顺 (政权)|顺]],[[ 明朝]]灭亡。同年,清军 [[ 三桂]] 的引领下入关打败[[ 李自成]],随后[[多尔衮]]迎[[ 顺治帝]] 迁都[[ 北京]] 清朝入主[[中 ]]。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 陆续消灭 了农民 军、[[南明]]和[[明 ]]等势力,[[清朝统一战争|统一 了全 国]]。 历经[[康熙帝|康熙]]、[[雍正帝|雍正]]及[[乾隆帝|乾隆]]三帝,清朝的 力及 经济 文化逐步得到恢 展,建立 大的 [[朝贡体系|藩 属国]],史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 展的高峰 期。 然而 清廷推行[[文字 ]] “[[首崇满洲]]”政策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沧桑 》2008 年第05期 ,让部分学者 此为 文化意 上的[[中国历代盛世|盛世]],亦有 认为 清代 学术 在中 国学术 史上 大。
  
[[ 戰爭]] 開啟[[中 近代史|中 近代 史]],使中 由[[ 東亞]] 天下秩序 的中心 歐洲國際秩序 普通一員 面對 清朝一直 處於 改革派 派拉 的局面 西方文化 引入 清朝 起一 串的改革 革命,如[[自 強運動]],促使[[中 文化]]的成 長與 革新{{RefTag|name=中 通史明清史 學術 思想}}。然而[[甲午 戰爭]]的失 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而[[ 運動]] 派抵制而告 。在[[ ]] 運動 [[八 國聯軍]] 干涉後 ,清廷也推 [[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 许多 立憲派 分子失望, 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 ,1912年1月1日[[ 國]]在[[南京府|南京]]正式 成立,同年宣 (愛 覺羅· 儀)於2 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 亡。清朝 從後 時期 算起,共 經歷 十二 個皇 帝,十三个年号, 歷時296 年,又有 滿 清十三皇朝之 自1644年 關並遷 都北京以 共十帝, 歷時268 年{{RefTag|name=中 國歷 史李 祁}}。
+
[[ 战争]] 开启[[中 近代史|中 近代 史]],使中 由[[ 东亚]]的中心 [[列强]]环伺 国家 西方 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 清朝 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 一直 处于 改革派 派拉 的局面 。在列强入侵的同时 西方 科学与 文化 引入 中国,让 清朝 起一 串的改革 革命,如[[自 强运动]],促使[[中 文化]]的成 长与 革新{{ 参考|name=中 通史明清史 学术 思想}}。然而[[甲午 战争]]的失 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 并使列强[[瓜分中国]]。 而[[ 运动]] 抵制而告 。在[[ ]] 排外失败、 [[八 国联军]] ,清廷也推 [[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 许多知 分子失望, 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 ,1912年1月1日中 成立,同年宣 (爱 觉罗 仪)于2 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 亡。清朝 从后 建立开始 算起,共 十二帝,十三个年号, 历时296 年,又有 清十三皇朝之 关并迁 都北京以 ,共 十帝, 历时268 年{{ 参考|name=中 国历 史李 祁}}。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 [[明朝]],然而其最高 皇帝的授 變動 ,例如[[ 軍機處]]、[[ 理衙 ]]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 。清朝中期[[文字 ]] 盛,若有疑似[[反清 明]]的 運動與 散播 被認為 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 來[[ 獄]] 牽連 成千上 人受害{{RefTag|name=中 文明史清史前期}}。 事方面原先以[[滿族]]的[[八旗 ]] 大的[[ 漢人]][[綠營]] 為輔 後來 綠營 和地方[[團練]] 如[[湘 ]]、[[淮 ]] 支柱。清朝 土极盛时可 達1310 万平方公里,清末 期也 維持1130萬 平方公里。政治 定、 植新作物 與賦稅 制度的改 ,使得[[ 人口]] 突破以往的平均值, 到四 左右。 國內與國 外的 貿 易提升, 帶動經濟農業與 手工 展{{RefTag|name=清朝 農業}}。
+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 [[明朝]],然而其最高 皇帝的授 变动 ,例如[[ 军机处]]、[[ 理衙 ]]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 。清朝中期[[文字 ]] 盛,若有疑似[[反清 明]]的 运动与 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 牵连 成千上 人受害{{ 参考|name=中 文明史清史前期}}。 事方面原先以[[八旗 ]] 大的[[ 绿营]] 为辅 后来 绿营 和地方 如[[湘 ]]、[[淮 ]] 支柱。清朝 土极盛时可 达1310 万平方公里,清末 期也 维持1107万 平方公里。政治 定、 广 植新作物 与赋税 制度的改 ,使得中 人口最 突破以往的平均值, 到四 亿 左右。 国内与国 外的 易提升, 带动经济农业与 手工 。然因重农思维,商业仍未发展出[[资本主义]]{{ 参考|name=清朝 农业}}。亦有记载指出在清朝国内贸易的极盛时期,整个欧洲的总贸易量也不能与中国抗衡{{参考|DuHalde, Jean Baptiste,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 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 manners, ceremonies, religion,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741 : "Their Ports under the Emperors of their own Nation were always shut up to foreigners, but since the Tartars are become master of China they have been open to all nations... The trade carried on within China is so great, that that of all Europe is not to be compared therewith..."}}。
  
== 國號 ==
+
== 国号 建立==
[[1616年]][[努爾哈赤]] 建立[[后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为「大清」,入关后成爲[[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中国朝代|皇朝]]{{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明][[朱國禎]] |title = 《湧幢小品》 |volume = 卷二 |chapter = 「國號」條 |quote = [[國號]]上加大字,始於[[元朝|大元]],我朝因之。……其言[[漢朝|大漢]]、[[唐朝|大唐]]、[[宋朝|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除此以外,[[辽朝]]、[[金朝]]、[[大順 (政權)|大順]]、[[大西]]等亦曾在国号上加大字,但它们皆非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皇太極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云}-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RefTag|1={{cite book |language =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publisher =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s = 308-313 |url = |doi = |ISBN = 7-5622-2277-0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MongolUnicode|ᠳᠠᠢᠼᠢᠨ}}」({{lang|la|Daičin}}),原意为“好战者”{{RefTag|《蒙汉词典》,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所蒙古语文研究所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1122页}},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RefTag|1={{cite web |language = zh |author = 张世明 |title = 传统考据与跨语际分析:对一个世纪性学术争论问题的求解私见 |publisher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date = |location = 北京 |url =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3291 }}}}。
 
  
=== 「中 」一 重塑===
+
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后成为[[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参考|1={{Cite book|author= (明)朱国祯|title= 《涌幢小品》:卷二 国号」条:“[[国号]]上加大字,始于[[元朝|胡元]],我朝因之。……其言[[汉朝|大汉]]、[[唐朝|大唐]]、[[宋朝|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除此以外,[[辽朝]]、[[金朝]]、[[大顺 (政权)|大顺]]、[[大西]]等亦曾在国号上加大字,但它们皆非 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皇太极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可能为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朝的历史,以鼓舞士气,进攻明朝;「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之「火 {{参考|1={{cite book zh| author = 徐俊 |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date = 2000年11月 | location = 湖北武昌 | pages = 308-313 | url = | doi = | id = | isbn = 7-5622-2277-0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 个蒙古借词「{{MongolUnicode|ᠳᠠᠢᠼᠢᠨ}}」({{lang|la|Daičin}}),原意为“好战者”,{{refTag|《蒙汉词典》,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所蒙古语文研究所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1122页}}故大清国 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参考|1={{cite book zh| author = 张世明 | title = 传统考据与跨语际分析:对一个世纪性学术争论问题的求解私见 | publisher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date = | location = 北京 | pages = | url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3291 | doi = | id = | isbn = }}}}。
  
 清朝以 “中 的詞義基本上為[[ 地理]] [[ 民族]] [[ 文化]] 意義,而國體意義上 “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 中俄 尼布楚 界約 簽訂後才 首次正式 出現於外交文件上{{NoteTag| 吳志良<十六世紀葡萄牙的 國觀>,《澳門研究》,第4期,1996年,第24-42頁}}
+
  另外,自入主中原之后, 清朝 皇帝开始正式 以“中 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ᡤᡠᡵᡠᠨ|v=dulimbai gurun}})自称其全部统治区。{{参考|1={{Cite book|title=[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后自称“中国”]}}}}[[1689年]]清[[ 康熙帝]] 在与[[ 俄罗斯沙皇国|俄国]] 签订的具有现代[[ 国际法]] 水准 边界条约-- [[ 尼布楚 条约]] 中, 首次 将“中国”作为 正式 国号使用,与“俄罗斯”相对。{{参考|1={{cite book zh | author = 徐俊 |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 publisher = 华 师范大学出版社 | date = 2000年11月 | location = 湖北武昌 | pages = 27 | url = | doi = | id = | isbn = 7-5622-2277-0 }}}}
  
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开始正式以“中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 />ᡤᡠᡵᡠᠨ|v = dulimbai gurun |a = dulimbai gurun}})称其全部统治区{{RefTag|1={{Cite web |title =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 自称“中国”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与[[俄罗斯帝国|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國的稱號|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与“俄羅斯”相对{{NoteTag|《[[尼布楚条约]]》满文本中亦采用“Dulimbai Gurun-i enduringge xôwangdi”(“中国的至圣皇帝”或“中国大圣皇帝”)的称谓。}}{{RefTag|1={{cite book |language =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 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 = 27 |ISBN = 7-5622-2277-0 }}}},這裡的“中國”指包括[[蒙古]]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RefTag|1={{cite journal |url= http://mcx.sagepub.com/content/32/1/3.abstract |archivedate = 25 March 2014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5231543/https://webspace.utexas.edu/hl4958/perspectives/Zhao%20-%20reinventing%20china.pdf |jstor = 20062627 | doi = 10.1177/0097700405282349 |title= Reinventing China: 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last1= Zhao|first1=Gang |last2= |first2= |volume= 32 |number=  Number 1 |date= January 2006|website= |publisher= Sage Publications |deadurl=no |accessdate=23 May 2014}}}}
+
==后 金立 国==
  
== 歷史 ==
+
{{See also| 金}}
=== 後金立國 ===
 
{{See also| 後金}}
 
15世紀初期,位於[[東北亞]]的[[女真族]]分成三部{{NoteTag|明朝初期的女真族分成[[建州女真]](分佈於[[牡丹江]]、[[綏芬河]]與[[長白山]]等地區)、[[野人女真]](分佈於[[松花江]]中游、[[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等流域,最遠可達[[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與[[海西女真]](分佈於[[松花江]]以東地區到[[黑龍江]]流域)三部{{RefTag|name=後金立國}}。}},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受蒙古滋擾不斷而向[[明朝]]納貢成為[[朝贡体系|藩屬]]。明朝将其部遷至原渤海地(今綏芬河流域)設置為他們新的聚居地。1403年明朝依據原渤海建州的地名稱呼為建州女真,並設置了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賜名李承善)為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其後1416年又建立建州左衛,以孟特穆為指揮使,賜姓童。建州衛早期歸屬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廢除後改屬遼東都司。
 
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图阿拉|赫圖阿拉]](今[[辽宁]][[新賓]]),併入[[建州衛]]內{{RefTag|name=後金立國|1={{Cite book |author = 姜公韜 |title = 《中國通史·明清史》 |chapter = 〈第五章:明清之際〉 |pages = 第76-82頁}}}}。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NoteTag|1 = [[建州三衛]]是[[建州衛]](1403年设立)、[[建州左衛]](永樂年間设立)和[[建州右衛]](1442年设立),三衛皆為為羈縻衛所性質{{RefTag|name=後 立國}}。}} ,三衛首領也是世襲制,但須經明朝政府認可後方生效。
 
  
由於建州 衛對 明朝 過度干預 女真 部不服,因而逐漸不遵守朝廷命令。 女真 各部也因嫌隙已四 五裂。1467年明朝聯合[[ 朝鮮王朝|朝鮮]] 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 的後代[[ 覺昌安]] 與其子[[ 塔克世]] 偕同明朝遼東總兵[[ 李成梁]], 以建州右衛[[ 王杲]] 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 阿台]] ,然而覺昌安同其子塔克世在入城勸降叛明的阿台時發生混戰,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被明軍誤殺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 努爾哈赤]] 為指揮使,世襲建州衛作為補償。
+
[[15世纪]]初期,位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族]]分成 部{{NoteTag| 明朝 初期的 女真 族分成[[建州 女真]]( 佈于[[牡丹江]]、[[ 绥芬河]] 与[[长白 ]]等地区)、[[野人女真]](分佈于[[ 松花江]] 中游、[[ 黑龙江]] [[ 乌苏裡江]] 等流域 最远可达[[鄂霍次克海]]与[[ 库页岛]] )与[[ 海西女真]] (分佈于[[ 松花江]]以 东地区到[[黑龙江]]流域) 三部{{ 参考|name=后金立国}}}},其中以[[ 建州女真]]最为强大。[[ 明朝]]收 建州女真 为[[朝贡体系|藩属]] ,册封[[阿哈出]]为建州都指挥使,[[ 勐哥帖木儿]] 为建州卫左都督。勐哥帖木儿在被[[ 野人女真]]所杀后,其弟[[凡察]]与子[[ 董山]] 被迫南移, 后定居[[兴京|赫图阿拉]](今[[辽宁]][[ 新宾]] 併入[[ 建州 ]] {{ 参考|name= 金立 国|1={{Cite book|author=薑公韬|title=《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际〉|pages=第76页-第82页}}}} 。[[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卫分立出右卫 以凡察领导右卫、董山领导左卫,形成[[建州三卫]]{{NoteTag|建州三卫共有[[建州卫]](1403年成立)、[[建州左卫]](明朝永乐年间)与[[ 建州右卫]] (1442年成立){{ 参考|name= 金立 国}}。}}。
努爾哈赤深覺被明朝背叛, 祖、父遺留的十 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 部{{NoteTag| 明朝後期的女真族分成據守舊 建州女真 勢力的[[建州女真]] [[ 長白山女真]] ;據守舊 野人女真 勢力的[[ 東海女真]] ;以及 強盛,據守舊海西女真的[[ 扈倫女真]], 建州 的死敵[[葉赫]] 就屬於扈倫女真的一部{{RefTag|name= 金立 }} }}, 並與[[ 漠南蒙古]] 友好{{RefTag|name= 金立 }}。
 
  
 建州 女真勢力日盛,1595年 明朝 授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的稱號 其勢力更加強大。1603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築城,兩年後致遼撫趙楫、總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說:“我奴兒哈赤收管我 建州 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邊疆”,以守疆名義索要更高權利,地位仍與過去相同,聲勢則已不同以往<ref name=jani1>黃彰健《奴兒哈赤所建國號考》臺灣文海出版社《清史論叢》第一輯</ref><ref name=jani2>《明實錄·神宗實錄》萬歷 十四年六月壬子條:“廷議以朝鮮為藩籬屬國 乃款市貢夷,均受國恩,各宜自守 ”《 神宗實錄》卷三十四。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 。註:所謂“海建” 即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明廷認為海、建 地位不能等 於“藩籬屬國” 鮮,他們是朝廷邊遠地區羈縻衛所。</ref>。一直到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 八旗制度]] 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 [[ 後金]] 汗国。兩年後他以「[[ 七大恨]] 」為由起兵反明。檄文中儼 以“北朝”自居<ref>“朕雖屢獲天佑,誌氣未驕, 人上不敢分毫生事。公正之人,爾南朝偏護邊外他國,要殺之,方昭告皇天而起兵,不想天怪南朝而佑我,于是南朝又說我何敢舉兵抗拒。”《後金檄萬歷皇帝文》收錄《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 第295頁,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 人民文學出版</ref><ref>“咨報奴酋移書聲嚇,僭號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斥 國為南朝,黃衣稱朕,意甚恣” 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第74頁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ref> 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 薩爾滸之戰]] 中,擊敗[[ 楊鎬]]指 的明 軍、 鮮與[[ 葉赫]] 聯軍;接連佔領[[ 瀋陽]] [[ 辽阳市|遼陽]] 、[[撫順]]等遼東城市,戰無不勝的他更堅定了入主中原之志<ref>《滿文老檔》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 金致書明軍 將:“我汗公正,蒙天眷佑,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獨據之地,乃諸申、漢人輪換居住之地也。”,378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譯註</ref>,隨後戰事集中於遼 西 地區。1626年,在与明袁崇煥交战 的[[ 寧遠戰役]] 中受挫 数月后逝世{{NoteTag|努爾哈赤 的死 因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沒有直接關係,寧遠戰役於農曆正月戊午結束,努爾哈赤於八月逝世,期間努爾哈赤還攻打喀爾喀蒙古、冊封土謝圖汗等事{{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 趙爾巽]] 等 |title = 《[[清史稿]]》 |chapter = 本紀 ‧太祖本紀 |quote = 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二月壬午,上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第八子[[ 皇太極]] 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RefTag|name= 金立 }}。
+
  由于 建州 三卫不服 明朝 统治 [[1467 ]]明朝联合[[朝鲜王朝|朝鲜]]削弱 建州三 并且于辽东边界兴 长城 。明 朝万曆初 年, 董山 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 辽东总兵[[ 李成梁]], 以建州右卫[[ 王杲]] 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其子[[ 阿台]] 而觉昌安父子也 溷战 死亡 。[[1586年]] 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 努尔哈赤]] 挥使作为补偿。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 十三副遗甲崛起,统一建州女真后陆续併吞女真各部{{NoteTag| 明朝 后期的女真族分成据守旧建州女真势力的[[ 建州女真]] [[ 长白山女真]] ;据守旧野人女真势力的[[ 东海女真]] ;以及最强盛 旧海 西 女真 的[[ 扈伦女真]], 而建州 的死 [[ 叶赫]] 就属于扈伦女真的 部{{参考|name= 后金立国}} }} ,并与[[ 漠南蒙古]] 友好{{ 参考|name= 金立 }}。
  
 皇太 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 。1634年,將 都城[[ 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 「[[满 洲族|滿 洲]]」 。1635年 ,[[ 多爾袞]] 於征伐漠南蒙古時,聲稱得到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ref>旋自察哈爾得元傳國璽,承先請命工部制璽函,卜吉日,躬率戝臣郊迎入宮,仍以得璽敕示滿、漢、蒙古《清史稿列傳十九》;九年,平察哈爾林丹汗,得元傳國璽《朝鮮列傳》
+
  建州女真国力日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立国,即[[后金]]汗国。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佔领[[渖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最后于[[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逝世{{NoteTag|努尔哈赤的死因与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没有直接关係,宁远战役于农曆正月戊午结束,努尔哈赤于八月去逝,期间努尔哈赤还攻打喀尔喀蒙古、册封土谢图汗等事{{参考|1={{Cite book|author=赵尔巽|title=《清史稿‧本纪一‧太祖本纪》:「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宁远。....城上放西洋炮,颇伤士卒,乃罢攻。....二月壬午,上还渖阳,语诸贝勒曰:「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入宫发丧。」}}}}}}。第八子[[ 皇太 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参考|name=后金立国}}。
</ref><ref>庚辰,出師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等征察哈爾國,獲歷代傳國玉璽。先是,相傳此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為明洪武帝所敗,遂棄都城,攜璽逃至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越二百余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山羊三日不嚙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此璽乃見。既而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博碩克圖為察哈爾林丹汗所侵,國破,璽複歸於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貝勒多爾袞等聞璽在蘇泰太後福金所,索之,既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玙為質,交龍為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四</ref>,皇太極親率其子與諸官出城迎接,拜天行禮。1636年,皇太極 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 改國號為 大清。 當時 明朝在 外的 力尚有[[袁崇 ]]守 的[[ 州]]、[[ 寧遠]] [[ 松山区 (赤峰市)| 松山]]等三城。[[皇太 ]] 為繞 道避 此防 ,首先 定根 地。他先 迫明朝求和未果, 隨後 成功降伏西 [[漠南蒙古|蒙古]][[察哈 部]]和 東邊[[朝 王朝|朝 ]]。接 ,皇太 極經 察哈 爾繞 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 [[崇 帝]] (有人他认为 中了[[反 間計]] 处决 援救北京的袁崇 ,史 [[己巳之 ]]。 這種 藉由[[清兵入塞| 道入侵]]的作法 後來 行五次, 明朝 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 經濟 力。1642年,清 軍於[[松 ]] 擊潰 軍並 收降[[洪承 ]]等人<ref name=homqin>姜正成 開清首功:洪承疇 中央编譯局, 2015年6月9日</ref> 取明朝在 外的所有堡 ,防 移至[[山海 ]] |title = [[國 ]] ‧卷第九十七》 |quote =  九塞之精 ,中 糧芻 付一 ,竟莫能 御,而 社以墟矣! |page = 第5905 }}}} 。1643 年皇太 病死,第九子福 臨繼 位,是 [[ 治帝]],由其叔[[多 爾袞]] 政===  後金 立國 ===
+
 
 +
皇太极 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 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 。将 都城[[ 渖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 「[[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 国号为 大清。 当时 明朝在 外的 力尚有[[袁崇 ]]守 的[[ 州]]、[[ 宁远]] [[松山]]等三城。[[皇太 ]] 为绕 道避 此防 线 ,首先 定根 地。他先 迫明朝求和未果, 随后 成功降伏西 [[漠南蒙古|蒙古]][[察哈 部]]和 东边[[朝 王朝|朝 ]]。接 ,皇太 极经 察哈 尔绕 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 [[崇 帝]]中了[[反 间计]], 杀害 援救北京的袁崇 ,史 [[己巳之 ]]。 这种 藉由[[清兵入塞| 道入侵]]的作法 后来 行五次, 明朝 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 经济 力。1642年,清 军于[[松 ]] 击溃 军并 收降[[洪承 ]]等人, 取明朝在 外的所有堡 ,防 线 移至[[山海 ]]{{参考|1={{Cite book|author=谈迁|title=《 榷‧卷第九十七》 :「 九塞之精 ,中 粮刍 付一 ,竟莫能 御,而 社以墟矣! |pages=第5905 }}}} 。[[1643 ]] 皇太 病死,第九子福 临继 位,是 [[ 治帝]],由其叔[[多 尔衮]] {{参考|name=后金立国}}。
 +
 
 +
==参考资料==
 +
 
 +
*Evelyn S.Rawski:[http://www.aisixiang.com/data/21212.html 〈再观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1996)
 +
*Joseph W. Esherick(周锡瑞)着,贾建飞译:[http://www.aisixiang.com/data/65178.html 〈大清如何变成中国〉](2013)
 +
*罗志田:[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045.html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2012)
 +
* [http://www.npm.gov.tw/npmwebadmin.jsp?do=index 故宫博物院]
 +
* [http://www.lsdag.com/ 中国第一历史档桉馆]
 +
* [http://www.lsqn.cn/ChinaHistory/qing/ 清朝历史].历年千年网
 +
* [http://www.artx.cn/artx/lishi/list_10_1.html 清朝历史].艺术中国网
 +
* [http://www.qingchao.net/shu/ 清朝的书籍].清朝历史网
 +
* [http://www.quanxue.cn/LS_Qing2/index.html 清朝历史].劝学网
 +
* [http://www.hxlsw.com/history/Qing/ 清代历史].华夏曆史网
 +
* [http://data.tiexue.net/history/qingchao4894/ 清朝].铁血网
 +
* [http://www.xmmxmm.com/qingchao/ 清朝历史].鲜莓草堂网
 +
* [http://www.xtmm.cn//qing/ 清朝]{{dead link|date=December 2013}}.尘土网
 +
* [http://book.sina.com.cn/nzt/soc/1100164876_zhengsuoqingcaoshierdi/index.shtml 正说清朝十二帝].新浪读书频道.阎崇年
 +
* [http://www.cangdian.com/HTML/08/03/080311005146.html 清朝钱币].藏点网
 +
 
 +
[[Category:中 明清歷史事件]]

於 2022年7月25日 (一) 09:45 的最新修訂

清朝( Qing Dynasty ),(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又號大清帝國大清國中華大清國、中國等等[註 1],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愛新覺羅氏。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皇太極盛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清」。

1644年李自成建國明朝滅亡。同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引領下入關打敗李自成,隨後多爾袞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從清軍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清朝陸續消滅了農民軍、南明明鄭等勢力,統一了全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然而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滿洲」政策,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滄桑》2008年第05期,讓部分學者不認同此為文化意義上的盛世,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Template:參考。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同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於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十三個年號,歷時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共歷十帝,歷時268年Template:參考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然而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權。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Template:參考。軍事方面原先以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軍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極盛時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07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然因重農思維,商業仍未發展出資本主義Template:參考。亦有記載指出在清朝國內貿易的極盛時期,整個歐洲的總貿易量也不能與中國抗衡Template:參考

國號建立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後成為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王朝Template:參考。皇太極改國號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云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Template:參考;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而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借詞「ᠳᠠᠢᠼᠢᠨ」(Daiči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原意為「好戰者」,[參 1]故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或「善戰之國」Template:參考

另外,自入主中原之後,清朝皇帝開始正式以「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ulimbai gurun)自稱其全部統治區。Template:參考1689年康熙帝在與俄國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號使用,與「俄羅斯」相對。Template:參考

後金立國

15世紀初期,位於中國東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註 2],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明朝收建州女真為藩屬,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指揮使,勐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勐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併入建州衛Template:參考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註 3]

由於建州三衛不服明朝統治,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註 4],並與漠南蒙古友好Template:參考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註 5]。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Template:參考

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這是清朝內閣的雛形。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接着,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中了反間計,殺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Template:參考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Template:參考

參考資料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參"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參"/>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