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专业意见请谘询专业人士。

白蔹(学名:Ampelopsis japonica)亦称鹅抱蛋白葡萄秧。为葡萄科蛇葡萄属藤本植物,花期为5-6月,果熟期为9-10月。

出自

1.本经

2.陶弘景

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

3.唐本草

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

4.本草图经

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1]

形态

白蔹有纺锤状块根,掌状叶,3-5全裂,裂片形状多样,叶轴有翅;夏季开黄绿色小花,聚伞花序;浆果大如豌豆,初为兰色,后变白色。

分布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中南各省,亦见于日本。全草以及块根可入药,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不过不宜与乌头同用。

药性

性凉;味苦甘辛;归心、肝、脾经。

药用

中医上以块根入药,性微寒、味苦辛,功能为泻火、散结、生肌、止痛。

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纲目:解狼毒毒。 疮痈肿毒,瘰疬痰核 本品苦寒清泄,辛散消肿,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消肿止痛之效。内服、外用皆可。 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具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备急方);亦可与地榆等份为末外用。若与白及、大黄、冰片配伍,还可用于手足皲裂。[2]

白蔹的作用

1.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2.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3.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4.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著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5.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6.抑菌作用

白蔹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并有很强的抗真菌效果。所含多种多酚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参考文献

  1. 白蔹,中医世家
  2.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建康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