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 個標籤清空)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艾</big> '''
 +
|-
 +
| [[File:艾蒿.jpg|380px|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59668342&di=a474ad171efef235f68bc2b4a33283dd&imgtype=0&src=http%3A%2F%2Fpic.pingguolv.com%2Fuploads%2Fallimg%2F181022%2F77-1Q022132T3.jpg 原图链接][https://www.pingguolv.com/zy/gongxiao/166740.html 来自 苹果绿养生网 的图片]]]
 +
|-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
'''中文名''' :艾
  
 +
'''学    名'''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
 +
'''界''' :植物界
 +
 +
'''门 ''' :被子植物门
 +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
 +
'''目  '''           : 桔梗目
 +
 +
'''科'''            : 菊科
 +
 +
'''亚    科'''                : 管状花亚科
 +
 +
'''族'''                  : 春黄菊族
 +
 +
'''亚    族 '''                 :菊亚族
 +
 +
'''属 '''               :蒿属
 +
 +
'''亚    属 '''                : 蒿亚属
 +
 +
'''组 '''               : 艾组
 +
 +
'''种 '''                :艾
 +
 +
'''命名者及年代'''              :  Levl. et Van,1910
 +
 +
'''系 '''            :真艾系
 +
 +
|}
 +
 +
{{medical}}'''艾'''(学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ref>[http://www.iplant.cn/info/Artemisia%20argyi?t=z    艾],植物智,2019-12-19</ref>
 +
 +
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分布广,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中国。[[日本]]有栽培。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
 +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优质饲料添加剂。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
 +
==植物别称==
 +
 +
艾蒿(尔雅、本草纲目),白蒿[神农本草经(部分)、[[本草纲目]](部分)],冰台(尔雅),医草(名医别录),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蕲艾(本草纲目),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家艾、艾叶、陈艾(中药俗称),大叶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绒、艾蓬([[江苏]]、[[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广东]]、[[四川]]),黄草([[台湾]]),野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白陈艾、家陈艾([[四川]]),红艾、火艾([[云南]]),“恰尔古斯-苏伊加”、“荽哈”(蒙语名),“黑阴威”([[瑶族]]土名)。
 +
 +
==形态特征==
 +
 +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
 +
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
 +
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
 +
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
 +
==生长环境==
 +
 +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
 +
艾极易繁衍生长,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生长繁盛期24-30℃,气温高于30℃时,茎杆易老化、抽枝、病虫害加重;冬季低温小于-3℃时,当年生宿根生长不好。
 +
 +
==分布范围==
 +
 +
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分布广,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中国]]。[[日本]]有栽培。
 +
 +
==繁殖方法==
 +
 +
===播种===
 +
 +
种子繁殖应于早春播种,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50厘米,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为宜或以盖严种子为度。苗高10-15厘米时,按株距20-30厘米定苗。
 +
 +
===分株===
 +
 +
艾分蘖能力强,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蘖成几株至几十株,可以作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产上大部分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该方式也是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4月,由根茎生长出的幼苗高15-20厘米时,在土壤湿润时,最好是雨后或浇水后,挖取艾全株按照行株距45厘米×30厘米种植,栽培后2-3天若无降水要滴水保墒。
 +
 +
==栽培技术==
 +
[[ File:艾蒿2.jpg|480px|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669004&di=f340e17a4014f97c64e622bbd66d2af6&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codes51.com%2FArticle%2Fimage%2F20160523%2F20160523074728_8085.jpg 原圖鏈接][http://m.codes51.com/topic/215853.html 来自蚂蚁之家]]]
 +
===选地===
 +
 +
艾适生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较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佳,肥沃、松润、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长良好。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应选择丘陵等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进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种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田间边角地种植。但是作为食药用的艾,栽培中除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艾原料的质量安全及其药效。因此,种植地块周边空气应洁净无扬尘,附近无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水污染,空气质量应符合[[国标]]GB 3059—2012的规定。
 +
 +
===整地===
 +
 +
地块选好后,先进行深耕,耕深30厘米以上。深耕土地不仅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温度和保墒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耕质土下积淀的氮、磷、钾元素;同时,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当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杂草。关键是将往年未分解的非艾专用除草剂深埋于地下,解除其对艾生长的影响。深耕时墒情过大,应适当进行晾(晒)垡,防止旋耙时耙不碎,出现过大的明垡和过多死垡,影响种植。
 +
 +
===施肥===
 +
 +
有农家肥的,可结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机农家肥30-45吨/公顷;或用腐熟的稀人畜粪撒一层作底肥。无农家肥的,可选用颗粒状艾专用有机肥,在深耕后、旋耙前,均匀撒施750千克/公顷左右。用作艾有机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标:有机[[氮磷钾]]含量20%以上,[[氨基酸]]类含量超过20%,有机质超过20%,腐植酸大于5%,硫元素含量大于10%,不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
 +
===整畦===
 +
 +
泥土耙碎后,开始整畦(厢)。畦(厢)宽5米左右(视地块情况而定),便于人工除草和机械作业。每2畦(厢)间开一浅沟,沟深2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便于防涝排水。每畦(厢)中间高、两边低(呈龟背形),高低差不超过1.5厘米,便于排溉。地块四周宜开好排水沟,沟深50厘米左右、宽60厘米以上,便于旱时灌溉、涝时排水。整地后,喷洒1次艾专用除草剂(遇水分解),对杂草进行封闭杀灭,10-15天后即可栽苗。
 +
 +
 +
===种植===
 +
[[ File:艾3.jpg|480px|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682813&di=ee52fe4f7b390d6d7f7915d6e6f6a1bb&imgtype=jpg&src=http%3A%2F%2Fpic1.win4000.com%2Fwallpaper%2F2018-04-04%2F5ac473c8d1bdf.jpg 原圖鏈接][https://www.enterdesk.com/bizhi/28732-187347.html 来自回车桌面]]]
 +
普通种植行株距为 45厘米×30厘米(7.5万株/公顷);密植行株距为45厘米×15厘米(15万株/公顷);合理密植行株距则为45厘米×20厘米(10.5万株/公顷)。每穴1株。在黏性较大的黄土地或黑土地上,种植深度5-8厘米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种植深度以8-10厘米为宜。
 +
 +
艾种植时也可以半机械化作业。一人驾驶[[拖拉机]]带犁开沟,一人摆苗,一人撒艾专用有机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摆艾苗,注意犁开沟的间隔和深度、摆苗的间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专用有机肥,开沟深15-20厘米,使翻出的土刚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标准执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刚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机肥,依此类推,直至栽植完成。结束后应检查有无露根现象,若有,及时用土封掩。
 +
 +
===管理===
 +
 +
中耕与除草:开春后,当日平均气温达到9-10℃时,艾根芽刚刚萌发而未出地面时(及时拨开地表观察),保持一定的墒情,用喷雾机全覆盖喷一次艾专用除草剂封闭,切忌有空白遗漏。待艾苗长出后,若仍有杂草,则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各中耕除草1次,要求中耕均匀,深度不得大于10厘米,艾根部杂草需人工拔除。第1茬收割后,对仍有杂草的地块,用小喷头喷雾器,对艾空隙间的杂草进行喷杀,防止喷溅到艾根部;第2茬艾芽萌发后,仍有少量杂草的,进行人工除草。除草剂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严禁不经技术指导,私自选用除草剂。紧邻地块其他农作物施用双子叶或菊科除草剂时,严禁喷溅到艾上。每茬收割后,地上仍有杂草,特别是带有草籽的杂草,应及时收集,并堆集在地头焚烧,严禁草籽落入田间。
 +
 +
追肥: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厘米左右时,选在雨天沿行撒匀艾专用提苗肥60-90千克/公顷,若是晴天则用水溶化蔸施(浓度0.5%以内)或叶面喷施;遇到湿润天气,追肥也可与中耕松土一起进行,先撒艾专用肥,再松土,松土深度10厘米。化肥催苗仅适合第1年栽种的第1茬,以后各生长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则影响有效成分的积累,降低艾品质。
 +
 +
灌溉:艾适应性强,且在种植之前已将畦(厢)面整成龟背形,有相应的排水沟,及时做好雨天、雨后的清沟排水工作,以防积水造成渍害。干旱季节,苗高80厘米以下时进行叶面喷灌;苗高80厘米以上则全园漫灌。
 +
 +
===采收===
 +
 +
艾叶第1茬收获期为6月初,于晴天及时收割,割取地上带有叶片的茎枝,并进行茎叶分离,摊晒在太阳下晒干,或者低温烘干,打包存放。7月中上旬,选择晴好天气收获第2茬,下霜前后收取第3茬,并进行田间冬季管理。
 +
 +
==主要价值==
 +
 +
药用: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
 +
 +
经济: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 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优质饲料添加剂。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
 +
食用: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
 +
==植物文化==
 +
[[ File:艾4.jpg|480px|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693476&di=e03fcb250b446f7938943f0c8f21cac1&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4.imgtn.bdimg.com%2Fit%2Fu%3D2747492369%2C1763833263%26fm%3D214%26gp%3D0.jpg 原圖鏈接][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d793b020102e2bo.html 来自新浪博客]]]
 +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
 +
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
 +
艾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滋味。
 +
 +
传说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天中节”。阳气极盛必然会产生“热毒”之类的“邪气”,就会扰乱家宅的平安和谐,不利于身体健康。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来驱毒辟邪。
 +
 +
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挂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称为“艾虎”。妇女们则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则将“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小孩则用五彩线条绑在手臂上,被称为“长命缕”,有“令人不病”的作用。在这一天,人们还把采摘的艾叶和[[糯米]]一起制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后可“攘病保安康”。
 +
 +
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
 +
 +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
==艾图片==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60">
 +
 +
File:艾5.jpg|缩略图|艾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702764&di=1922118e35b2ed02e45e746500971406&imgtype=0&src=http%3A%2F%2Fstatic.cndzys.com%2Fshicai%2Fimages%2Fbig_shicai_images%2Fshucai%2F5%2Fd08d96f90e973609088348196aa298bf.jpg 原圖鏈接][https://www.cndzys.com/yinshi/huaiyun/1131185.html 来自大众养生网]
 +
File:艾6.jpg|缩略图|艾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715188&di=e203ab63be512b8836109f7efca431a9&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2289982846%2C2777000179%26fm%3D214%26gp%3D0.jpg 原圖鏈接][https://bbs.mal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70509 来自大话四川论坛]
 +
File:艾7.jpg|缩略图|艾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718266&di=2334eb12661cd7ebdd7cac4b05ee47e7&imgtype=0&src=http%3A%2F%2Fwww.62a.net%2Ftbimg%2Fimg%2Ftfscom%2Fi4%2F1058781802%2FTB2Iu1QjOAnBKNjSZFvXXaTKXXa_%2521%25211058781802.jpg 原圖鏈接][http://www.62a.net/item-560924060083.html 来自62床网]
 +
File:艾8.jpg|缩略图|艾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731501&di=4687b84be0295b2b6d41d17f2facd61a&imgtype=0&src=http%3A%2F%2Fi.zyccst.com%2Fupload%2Fupay%2F187736%2F2%2FE889BEE58FB6E7BB9FE78987202832292E6A7067.jpg 原圖鏈接][https://www.zyccst.com/zhongyao-3-187736-227813.html 来自中药材诚实通网]
 +
File:艾9.jpg|缩略图|艾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740512&di=c19ed7854819d2732fd1a43896633fc3&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70109%2Fb0213992b2414fd6bbca5e6b50d2fc3b_th.jpg 原圖鏈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redirect?tn=redirect&word=j&juid=A9C269&sign=ckbbekcgak&url=http%3A%2F%2Fcode.tuxi.com.cn%2Fviewb-177193578558112-1771935785581128060.html&bakfurl1=http%3A%2F%2Fwww.wxrw123.com%2Ftags%2F%E9%91%B9%E6%8D%90%E6%8D%92.html&bakfurl2=http%3A%2F%2Fzhongyi.xbxys.com%2Fhtml%2F1733203.html&objurl=https%3A%2F%2Ftimgsa.baidu.com%2Ftimg%3Fimage%26quality%3D80%26size%3Db9999_10000%26sec%3D1577260740512%26di%3Dc19ed7854819d2732fd1a43896633fc3%26imgtype%3D0%26src%3Dhttp%253A%252F%252Fimg.mp.itc.cn%252Fupload%252F20170109%252Fb0213992b2414fd6bbca5e6b50d2fc3b_th.jpg 来自中药材诚实通网]
 +
File:艾10.jpg|缩略图|艾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260754182&di=5085935b6f2f5d6e1c6fcc1ced50a69b&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0.imgtn.bdimg.com%2Fit%2Fu%3D1160517500%2C3845898564%26fm%3D214%26gp%3D0.jpg 原圖鏈接][http://health.hebei.com.cn/system/2016/06/09/016936872.shtml 来自长城网]
 +
 +
 +
</gallery>
 +
 +
==外部链接==
 +
*[https://www.meishij.net/%E8%89%BE%E8%92%BF  艾蒿的做法大全]
 +
*[https://www.mama.cn/z/27051/  艾蒿的副作用]
 +
*[http://www.qnong.com.cn/zhidao/changshi/24202.html  艾草和青蒿的区别]
 +
 +
==视频==
 +
 +
<center>
 +
===活了30年才知道,农村的艾蒿用途如此神奇,后悔才知道===
 +
 +
{{#iDisplay:r0768an681f|640|370|qq}}
 +
 +
===艾蒿水的功效与作用===
 +
 +
{{#iDisplay:o0895wb3y44|640|370|qq}}
 +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09:43 的最新修訂

 
 

中文名 :艾

學 名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 桔梗目

: 菊科

亞 科 : 管狀花亞科

: 春黃菊族

亞 族 :菊亞族

:蒿屬

亞 屬 : 蒿亞屬

: 艾組

:艾

命名者及年代 : Levl. et Van,1910

:真艾系

(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是菊科蒿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10月。[1]

分布於蒙古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分布廣,在中國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日本有栽培。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植物別稱

艾蒿(爾雅、本草綱目),白蒿[神農本草經(部分)、本草綱目(部分)],冰台(爾雅),醫草(名醫別錄),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蘄艾(本草綱目),阿及艾(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家艾、艾葉、陳艾(中藥俗稱),大葉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絨、艾蓬(江蘇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廣東四川),黃草(台灣),野艾(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白陳艾、家陳艾(四川),紅艾、火艾(雲南),「恰爾古斯-蘇伊加」、「荽哈」(蒙語名),「黑陰威」(瑤族土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 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齒,干後背面主、側脈多為深褐色或銹色,葉柄長0.5-0.8厘米;中部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菱形,長5-8厘米,寬4-7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至半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厘米,寬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側有1-2枚缺齒,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明顯,在背面凸起,干時銹色,葉柄長0.2-0.5厘米,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淺裂或3深裂或3淺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每數枚至10餘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狀花序或複穗狀花序,並在莖上通常再組成狹窄、尖塔形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傾;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草質,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邊緣膜質,中層總苞片較外層長,長卵形,背面被蛛絲狀綿毛,內層總苞片質薄,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2叉;兩性花8-12朵,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檐部紫色,花葯狹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不明顯的小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先端2叉,花後向外彎曲,叉端截形,並有睫毛。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艾極易繁衍生長,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區,生長繁盛期24-30℃,氣溫高於30℃時,莖杆易老化、抽枝、病蟲害加重;冬季低溫小於-3℃時,當年生宿根生長不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蒙古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分布廣,在中國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日本有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繁殖應於早春播種,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50厘米,播種後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為宜或以蓋嚴種子為度。苗高10-15厘米時,按株距20-30厘米定苗。

分株

艾分櫱能力強,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櫱成幾株至幾十株,可以作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產上大部分採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該方式也是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4月,由根莖生長出的幼苗高15-20厘米時,在土壤濕潤時,最好是雨後或澆水後,挖取艾全株按照行株距45厘米×30厘米種植,栽培後2-3天若無降水要滴水保墒。

栽培技術

選地

艾適生性強,喜陽光、耐乾旱、較耐寒,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機質豐富的中性土壤為佳,肥沃、松潤、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長良好。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應選擇丘陵等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進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種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後、田間邊角地種植。但是作為食藥用的艾,栽培中除了要獲得較高的產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艾原料的質量安全及其藥效。因此,種植地塊周邊空氣應潔淨無揚塵,附近無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水污染,空氣質量應符合國標GB 3059—2012的規定。

整地

地塊選好後,先進行深耕,耕深30厘米以上。深耕土地不僅可疏鬆土壤,提高土壤溫度和保墒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耕質土下積澱的氮、磷、鉀元素;同時,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當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雜草。關鍵是將往年未分解的非艾專用除草劑深埋於地下,解除其對艾生長的影響。深耕時墒情過大,應適當進行晾(曬)垡,防止旋耙時耙不碎,出現過大的明垡和過多死垡,影響種植。

施肥

有農家肥的,可結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機農家肥30-45噸/公頃;或用腐熟的稀人畜糞撒一層作底肥。無農家肥的,可選用顆粒狀艾專用有機肥,在深耕後、旋耙前,均勻撒施750千克/公頃左右。用作艾有機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標:有機氮磷鉀含量20%以上,氨基酸類含量超過20%,有機質超過20%,腐植酸大於5%,硫元素含量大於10%,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整畦

泥土耙碎後,開始整畦(廂)。畦(廂)寬5米左右(視地塊情況而定),便於人工除草和機械作業。每2畦(廂)間開一淺溝,溝深20厘米左右、寬30厘米左右,便於防澇排水。每畦(廂)中間高、兩邊低(呈龜背形),高低差不超過1.5厘米,便於排溉。地塊四周宜開好排水溝,溝深50厘米左右、寬60厘米以上,便於旱時灌溉、澇時排水。整地後,噴灑1次艾專用除草劑(遇水分解),對雜草進行封閉殺滅,10-15天後即可栽苗。


種植

普通種植行株距為 45厘米×30厘米(7.5萬株/公頃);密植行株距為45厘米×15厘米(15萬株/公頃);合理密植行株距則為45厘米×20厘米(10.5萬株/公頃)。每穴1株。在黏性較大的黃土地或黑土地上,種植深度5-8厘米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種植深度以8-10厘米為宜。

艾種植時也可以半機械化作業。一人駕駛拖拉機帶犁開溝,一人擺苗,一人撒艾專用有機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擺艾苗,注意犁開溝的間隔和深度、擺苗的間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專用有機肥,開溝深15-20厘米,使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標準執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機肥,依此類推,直至栽植完成。結束後應檢查有無露根現象,若有,及時用土封掩。

管理

中耕與除草:開春後,當日平均氣溫達到9-10℃時,艾根芽剛剛萌發而未出地面時(及時撥開地表觀察),保持一定的墒情,用噴霧機全覆蓋噴一次艾專用除草劑封閉,切忌有空白遺漏。待艾苗長出後,若仍有雜草,則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各中耕除草1次,要求中耕均勻,深度不得大於10厘米,艾根部雜草需人工拔除。第1茬收割後,對仍有雜草的地塊,用小噴頭噴霧器,對艾空隙間的雜草進行噴殺,防止噴濺到艾根部;第2茬艾芽萌發後,仍有少量雜草的,進行人工除草。除草劑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使用,嚴禁不經技術指導,私自選用除草劑。緊鄰地塊其他農作物施用雙子葉或菊科除草劑時,嚴禁噴濺到艾上。每茬收割後,地上仍有雜草,特別是帶有草籽的雜草,應及時收集,並堆集在地頭焚燒,嚴禁草籽落入田間。

追肥: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厘米左右時,選在雨天沿行撒勻艾專用提苗肥60-90千克/公頃,若是晴天則用水溶化蔸施(濃度0.5%以內)或葉面噴施;遇到濕潤天氣,追肥也可與中耕鬆土一起進行,先撒艾專用肥,再鬆土,鬆土深度10厘米。化肥催苗僅適合第1年栽種的第1茬,以後各生長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則影響有效成分的積累,降低艾品質。

灌溉:艾適應性強,且在種植之前已將畦(廂)面整成龜背形,有相應的排水溝,及時做好雨天、雨後的清溝排水工作,以防積水造成漬害。乾旱季節,苗高80厘米以下時進行葉面噴灌;苗高80厘米以上則全園漫灌。

採收

艾葉第1茬收穫期為6月初,于晴天及時收割,割取地上帶有葉片的莖枝,並進行莖葉分離,攤曬在太陽下曬乾,或者低溫烘乾,打包存放。7月中上旬,選擇晴好天氣收穫第2茬,下霜前後收取第3茬,並進行田間冬季管理。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痛等。

經濟: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 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食用: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植物文化

艾文化由來已久,早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關艾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武王身邊有一位名醫叫蕭艾,有一天,他瀉痢多日後臥倒於軍帳中,為了醫治病情危急的將士,他帶病出診,卻不小心被驅蚊的野草火堆絆了一跤,被火燒傷。但當他給將士診治時,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病痛痊癒了,而身上卻多了好幾處傷痕。於是他突發奇想,用無名野草點火燒灼病患身體的相應位置,凡是被燒灼過的將士病情都好轉了,武王大讚蕭艾,蕭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軍:「野草本無名,從今以蕭艾、艾蒿之名名之。」由於艾的功用較大,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如尊稱老者為「艾」,形容年輕美貌女性為「少艾」,《詩經》稱保養為「保艾」,《史記》把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等,可見古人對艾的厚愛。

艾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藥,但是在中國文化的元素中卻蘊含着豐富的知識和內涵。人們不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滿和平安,又運用其為自己解除病痛,同時又以艾的溫馨,讓人們賞心悅目地細細品嘗着它的滋味。

傳說艾有驅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來占卜,特別是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紮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農曆五月俗稱「毒月」,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天中節」。陽氣極盛必然會產生「熱毒」之類的「邪氣」,就會擾亂家宅的平安和諧,不利於身體健康。這時人們就要採集艾,用艾來驅毒辟邪。

據晉代《風土誌》記載,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就把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掛艾草然後再用艾草貼上去,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稱為「艾虎」。婦女們則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把「艾虎」別在髮際,男人則將「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掛在腰間,小孩則用五彩線條綁在手臂上,被稱為「長命縷」,有「令人不病」的作用。在這一天,人們還把採摘的艾葉和糯米一起製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後可「攘病保安康」。

南朝學者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初五「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以攘毒氣」。

此外,人們還經常把艾草、菖蒲雄黃檀香等裝在小布袋內做成香囊用五彩線繫着,掛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間認為艾草還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節貼「午時聯」,曾這樣寫道: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寄託着人們嚮往幸福生活,痛恨貪官污吏的美好願望。

艾圖片

外部鏈接

視頻

活了30年才知道,農村的艾蒿用途如此神奇,後悔才知道

艾蒿水的功效與作用

參考資料

  1. ,植物智,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