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澳晋安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澳晋安宫
图片来自welcome2suao

苏澳晋安宫,俗称张公庙,是位于台湾宜兰县苏澳镇苏北里的法主真君庙。2021年1月28日宜兰县政府指定为古迹[1]

历史

创建

苏澳晋安宫位于苏澳镇市中心,近苏澳车站。根庙方记载,道光七年(1827年),苏士尾、张光明等建祠奉祀,以镇压蛮荒瘴疠。庙方仍保留有一幅写著开垦先贤姓名的蓝染布。庙的捐题碑记已成为右厢台阶石。

义学及古道

同治十一年(1872年)迁建现址,二年后提督罗大春驻扎苏澳,在庙旁兴建义学。当时他捐资洋银五百圆,兴建瓦屋草舍五间作为授课学堂,是苏澳镇兴学之始,后庄民立罗提督兴学碑于庙前。后来义学又成为台澎兵备道兼提督的屯营讲武之所。1900年11月,利泽简公学校苏澳分校,在俗称“张公庙”的此庙创立,后迁至苏澳火车站,最后才迁到中山路现址。

原先放于七星岭冷泉溪畔的罗提督里程碑也置于此庙。

该碑文写“自苏澳至东澳二十里,自东澳至大南澳三十里,自大南澳至大浊水三十里,自大浊水至大清水二十五里,自大清水至新城四十五里,自新城至花莲北岸五十里,以上自苏澳至花莲港岸计程二百里,同治十三年阳月,福建陆路提督黔中罗大春勒石。”

周边拆迁

1975年庙宇重建。

昔日不少摊贩承租晋安宫两侧土地,形成苏澳的旧市场,后来市场迁移到苏澳镇的中原市场,晋安宫旁仅剩旧房舍。2000年时,庙方透过苏澳镇公所,和附近十七间房舍的承租人协调,以每补助新台币四万元,和未来新建商场让承租人优先进场营业的条件下,达成拆除协议。兴建商场和新大楼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先拆除左边九间房舍,清出土地一百坪,兴建两层楼的建物,一楼为新的商场,二楼为香客大楼,并设有钟鼓楼,总经费约一千馀万元。

2000年底,庙方扩建广场,采用人工迁移方式将金亭移动二十五公尺,避免拆除来保住原味景点。张公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石茂雄表示,庙四周土地被摊贩、住家占据多年,日前花了三百多万元,和业者、居民协商拆除地上物,使原本狭小的庙地广场得以扩大一倍,现有二百多坪。

石狮

庙宇对面的苏南路,有“怕某巷”之称,也就是畏妻,趣谈是与此庙门的一对石狮子摆成母左公右有关。

学者对于为何石狮子摆法不同于传统男左女右的摆法有三种推论。人类学者邱水金表示,此石狮子是从苏澳国中附近的苏澳神社所取下来,原先就是母狮在左,可能是日本国情如此。另一说是,石狮子是台湾师傅刻的,故意把方位弄错,借此诅咒日军战败。第三说,像台北孔子庙附近一间庙宇一样,是雕刻师傅搞错,将错就错的结果。另外,他表示亲戚住在苏南路却不怕妻子,可见只是附会之说。

祭祀

此庙为苏澳地区十里的主母庙。农历三月初八举行张公千秋庆典。

苏澳晋安宫法主真君冬山振兴宫(火烧城)三山国王,分别是泉州裔潮州裔的守护神,二地居民互不相让,流传的神话也互不相让。相传位处山脚下的张公,忧心信徒上山拓垦泰雅族出草,经常上山巡察保护,主张严惩原住民;振兴宫的三山国王主张应以感化、怀柔的方式招安原住民。神明见解不同,相约斗法,法主真君三兄弟会上三山国王三兄弟,次日信徒发现,三山国王中三王的缨帽掉落,张公圣君三君的小腿有一道小疤痕,没有分出高下。

2001年时,苏澳晋安宫打造三对长三十公分、宽十二公分,以麻竹根制成的巨型筊杯供神明专用。2002年,庙方从福建永泰法主张公庙祖庙分香迎回一尊虎爷供奉。2004年,庙方分赴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文昌帝君福建永春法主公祖庙安排入神接香,并由福建雕刻师蔡清镇以牛樟木制作神像,由立委林建荣和宜兰市长吕国华开光。苏澳国小的国乐社也会到晋安宫前演奏,为文昌帝君祝寿。

古迹指定理由

  1. 苏澳张公庙创建于 1827 年,为兰阳平原最早的泉州移民庙宇,也是泉州人在漳州移民势力范围开垦之历史见证。由于张公庙是早期苏澳地区的信仰中心,逐渐形成市集,成为苏澳市街早期市场所在地。另利泽简公学校苏澳分校,设立时亦以张公庙为校舍,为苏澳现代学校教育之发源地,故从苏澳地区开发史、宜兰早期泉州移民社群、张公信仰与经济活动而言,皆具高度历史价值。
  2. 现貌为 1975 年重建之单殿式台湾传统庙宇建筑。虽为战后建筑,但沿用 1925 年重修时之木作构件与文物,如正面格扇木雕、大木屋架、香炉等;另方面也运用了战后重要的建筑装饰工艺,如磨石子、马赛克、土尪仔、交趾陶等,在庙外仍保存清代与日治大正年间重修之石柱,展现不同世代工艺之传承与创新,具高度之科学及艺术价值。
  3. 张公庙建筑构造与装饰兼采新旧材料与构法,包括采用磨石子工法于柱子、墙面与地板;钢筋混凝土构造搭配大木构架;运用战后宜兰溪南地区相当流行的马赛克拼贴与土尪仔装饰;神龛神像座龛之凹龛并装设交趾陶或剪粘之作法,均充分表现 1960 至 1970 年代宜兰溪南地区传统庙宇建筑之地方营造技术之特色。
  4. 张公庙保存清代与日治时期之部分建筑构件,且运用于新庙之中,新旧并陈,在宜兰地区战后庙宇建筑较为少见。其建筑装饰之土尪仔工艺技术已式微,不易再现。清代罗大春开路里程碑与苏澳义塾碑、苏澳神社石灯笼与苏澳西本愿寺钟与钵等,皆为见证苏澳地区发展之重要文物,具稀少性且不易再现。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2]。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府文资字第 1100001008C 号. 
  2.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