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蛎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蠣餅
圖片來自輕旅行

蛎饼[1] 也称海蛎饼,是福州传统的风味小吃,以大米黄豆粉磨成的浆、海蛎肉、瘦肉、芹菜包菜紫菜、萝卜丝炸制而成。

蠣餅介紹

蠣餅福州傳統風小吃。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可單獨食用。

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早點下粥小菜,特別是蠣餅配吃鼎邊糊,一干一稀,風味佳美。

海蠣餅是福建人從小到大百吃不膩的美味,海蠣大名牡蠣,又名蠣黃或蠔(蠔)、蚵,屬貝類動物,純雄無雌,故得狀名(牡即公的意思)。

外酥里嫩,香氣四溢,葷素搭配。極大的樂趣就在吃到裡面唯一的一隻海蠣的時候,如果運氣好,碰到老闆粗心,多放了一隻海蠣在裡面,就彷佛佔了大便宜一樣高興。

海蠣餅泉港南埔人的叫法,泉港有些地方也稱為浮果,有時候戲稱為“泉港麥當勞”,但泉港人都知道是同一種的小吃,但是到了泉州的其他地區,叫“海蠣餅”就沒人知道是什麼東西了,一般都稱它為蠣仔煎

泉州大部分地區所稱蠣仔煎,而是一種類似的呈不規則團狀的油炸食品 ,而海蠣餅是中間微微飽滿凸起,周圍是勻稱的花瓣形狀,兩者在形狀上差別很大。

在南埔,海蠣餅的標準食客是用盤子裝上幾個,再倒點白醋,來碗大腸羹,就開始大塊哚頤,有時候店裡面生意好,供不應求。

蛎饼的由来

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初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

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

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将至,福清人家家户户都要炸蛎饼过年,一般的家庭主妇都会,而且是代代相传。

制作方法

按黄豆三斤、大米七斤、二两的比例制皮,以牡蛎、猪瘦肉为馅。

先将大米、黄豆在清水中浸约两小时,然后沥干、加水磨成浆,调入精盐搅拌。

接著把大锅放在中火上,倒入大量花生油,烧至六成熟时,在凹铁勺里放入米浆,先放上猪瘦肉、紫菜、包菜、芹菜,再放上海蛎,然后盖上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面呈金黄色时,捞起把油沥干。

也有盖上米浆后把海蛎点缀在蛎饼表面的。

參考文獻

  1. 特色小吃蛎饼,工作熊的玩樂生活誌,2018 年07月 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