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蛎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蛎饼
图片来自轻旅行

蛎饼[1] 也称海蛎饼,是福州传统的风味小吃,以大米黄豆粉磨成的浆、海蛎肉、瘦肉、芹菜包菜紫菜、萝卜丝炸制而成。

蛎饼介绍

蛎饼福州传统风小吃。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

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风味佳美。

海蛎饼是福建人从小到大百吃不腻的美味,海蛎大名牡蛎,又名蛎黄或蚝(蚝)、蚵,属贝类动物,纯雄无雌,故得状名(牡即公的意思)。

外酥里嫩,香气四溢,荤素搭配。极大的乐趣就在吃到里面唯一的一只海蛎的时候,如果运气好,碰到老板粗心,多放了一只海蛎在里面,就彷佛占了大便宜一样高兴。

海蛎饼泉港南埔人的叫法,泉港有些地方也称为浮果,有时候戏称为“泉港麦当劳”,但泉港人都知道是同一种的小吃,但是到了泉州的其他地区,叫“海蛎饼”就没人知道是什么东西了,一般都称它为蛎仔煎

泉州大部分地区所称蛎仔煎,而是一种类似的呈不规则团状的油炸食品 ,而海蛎饼是中间微微饱满凸起,周围是匀称的花瓣形状,两者在形状上差别很大。

在南埔,海蛎饼的标准食客是用盘子装上几个,再倒点白醋,来碗大肠羹,就开始大块哚颐,有时候店里面生意好,供不应求。

蛎饼的由来

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初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

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

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将至,福清人家家户户都要炸蛎饼过年,一般的家庭主妇都会,而且是代代相传。

制作方法

按黄豆三斤、大米七斤、二两的比例制皮,以牡蛎、猪瘦肉为馅。

先将大米、黄豆在清水中浸约两小时,然后沥干、加水磨成浆,调入精盐搅拌。

接著把大锅放在中火上,倒入大量花生油,烧至六成熟时,在凹铁勺里放入米浆,先放上猪瘦肉、紫菜、包菜、芹菜,再放上海蛎,然后盖上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面呈金黄色时,捞起把油沥干。

也有盖上米浆后把海蛎点缀在蛎饼表面的。

参考文献

  1. 特色小吃蛎饼,工作熊的玩乐生活志,2018 年07月 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