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连岛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连岛坝是连接大陆与岛屿的沙坝,是海岸受岛屿海岬保护而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连岛坝就是在海里离大陆较近的地方有一个小岛,这个岛对海里来的波浪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岛与大陆之间的地方由于受到的波浪侵蚀较少,所以会有大量沉积物堆积,当沉积物堆积到岛与大陆相连,就形成了连岛坝。

地理位置

连岛坝是连接大陆与岛屿的沙坝[1],是海岸受岛屿海岬保护而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

形成机理

挟带泥沙的沿岸流沿着岸线流动。当海岸上修建岛堤后,岛堤后受到掩护,波影区内波高减小,掀沙能力降低,上游挟带泥沙的沿岸流在波影区内减弱,致使泥沙沉积,形咸沙咀。新岸线逐渐向深水方向发展,并趋于与破波波峰线平行。当玻峰线与新岸线之间的夹角减小时,纵向输沙降低,横向输沙加强,新岸线趋于相对平衡状态。而上游仍不断来沙,在新岸线上游堆积形成新的小沙咀,此小沙咀的下游岸线与波峰线又具有一定夹角,促使新岸线失去平衡,恢复输沙现象。积月累,便会形成连岛坝。

形成条件

它的形成与水流大小、岛堤的离岸距离与在波峰线上的投影长度之比以及泥沙供给条件等有关。而这些条件必须相互配合,否则难以形成。例如我国港北港的崎石岭、因为上游洪水的冲击,水流强度大,在崎石岭的两侧交替地出现两个口门,连岛坝总是不能形成。又如广东省南澳岛附近有一个叫官屿的小岛,由于当地岩石坚硬,风化浪蚀量小,而附近又缺少河流供沙,泥沙供应不足,迄今都没有形成连岛坝。但是可以认为,如水流和泥沙供给情况许可的话,则可以岛堤的离岸距与它在波峰线_丘的投影长度的比值大小来判断。

著名的连岛坝

澳门半岛

澳门半岛[2]在很久以前本来是一个海岛,四周全被海水包围。望厦山以北,直至珠海拱北板樟山,将军山前的大片土地,当时都是汪洋大海。后来由于珠江带来大量泥沙,在大陆与海岛之间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堆积成一条狭窄的砂堤,把海岛与大陆连成一体。这种由海岛变成的半岛地貌学上叫做“陆连岛”,这条砂堤叫做连岛坝。

视频

连岛坝 相关视频

2海岸地貌知多少 中文版 
河流的堆积地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