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邯郸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邯郸郡,中国古郡名,战国时赵国置。秦灭赵后置赵郡,不久改为邯郸郡。西汉初年置赵国,其后多次除为邯郸郡,郡治在邯…”)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邯郸郡,中国古郡名,战国时赵国置。秦灭赵后置赵郡,不久改为邯郸郡。西汉初年置赵国,其后多次除为邯郸郡,郡治在邯郸县(县治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区西南赵邯郸故城)。汉景帝五年(前152年),以原邯郸郡北部置赵国。此后邯郸郡之名为赵国、赵郡所取代。
+
[[File:邯郸郡.jpeg|有框|右|<big>邯郸郡</big>[https://keystion.github.io/project/case/handan/assets/image/banner.jpg 原图链接][https://keystion.github.io/project/case/handan/about.html 来自 魅力邯郸 的图片]]]
 +
 
 +
''' 邯郸郡''' ,中国古郡名,[[ 战国]] 时赵国置。秦灭赵后置赵郡,不久改为邯郸郡。[[ 西汉]] 初年置赵国,其后多次除为邯郸郡,郡治在邯郸县(县治在今[[ 河北省]][[ 邯郸市]] 城区西南赵邯郸故城)。[[ 汉景帝]] 五年(前152年),以原邯郸郡北部置[[ 赵国]]<ref>[http://www.guoxuedashi.com/diming/25614l/ 历史上的邯郸郡来历与出处 ],国学大师</ref> 。此后邯郸郡之名为赵国、赵郡所取代。
  
 
==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
  
赵、秦之邯郸郡
+
=== 赵、秦之邯郸郡===
  
 邯郸郡得名于古邑邯郸。战国时,赵国以其国都邯郸及原属魏国的邺城一带为邯郸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灭赵,以邯郸、邺、安阳一带置邯郸郡,后晓荣据秦文物,认为邯郸郡初郡名为赵郡,后因赵都邯郸而改名。邯郸郡治在邯郸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全境、邢台市西部,河南省内黄县、浚县以及山东省冠县西部一带。邯郸郡领县可证者有十一县:邯郸、武安、鄗、易阳、信都、邺、广平、阴安、魏、武始。
+
 邯郸郡得名于古邑邯郸。战国时,赵国以其国都邯郸及原属[[ 魏国]] 的邺城一带为邯郸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灭赵,以邯郸、邺、安阳一带置邯郸郡,后晓荣据秦[[ 文物]] ,认为邯郸郡初郡名为赵郡,后因赵都邯郸而改名。邯郸郡治在邯郸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全境、[[ 邢台市]] 西部,[[ 河南省]] 内黄县、浚县以及[[ 山东省]] 冠县西部一带。邯郸郡领县可证者有十一县:邯郸、武安、鄗、易阳、信都、邺、广平、阴安、魏、武始。
  
 
==汉代之赵国=
 
==汉代之赵国=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秦代邯郸郡、钜鹿郡、常山郡置赵国。汉高帝九年(前198年),废赵王张敖(张耳之子)为宣平侯,徙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兼领原代国(领有代郡、云中郡、雁门郡)、赵国两国之地。同时,赵国的支郡钜鹿郡则分为钜鹿、清河、河间三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代国所属的三郡分出,封皇子刘恒为代王。此时赵国辖境为黄河入海处以西、太行山以东、恒山以南之地;领邯郸、钜鹿、清河、河间、常山五郡,相当于《汉书》地理志中的赵国、魏郡、钜鹿郡、清河郡、广平国、河间国、信都国、中山国、常山郡、真定国十个郡国,以及勃海郡、涿郡的部分地区。
+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 刘邦]] 封张耳为赵王,以秦代邯郸郡、[[ 钜鹿郡]] 、常山郡置赵国。[[ 汉高帝]] 九年(前198年),废赵王张敖(张耳之子)为宣平侯,徙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兼领原代国(领有代郡、云中郡、雁门郡)、赵国两国之地。同时,赵国的支郡钜鹿郡则分为钜鹿、[[ 清河]] 、河间三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代国所属的三郡分出,封皇子刘恒为代王。此时赵国辖境为黄河入海处以西、太行山以东、恒山以南之地;领邯郸、钜鹿、清河、河间、常山五郡,相当于《[[ 汉书]] 》地理志中的赵国、魏郡、钜鹿郡、清河郡、广平国、河间国、信都国、中山国、常山郡、真定国十个郡国,以及[[ 勃海郡]] 、涿郡的部分地区。
  
 惠帝元年(前194年),赵王如意为吕后所害,徙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吕后元年(前187年),封诈惠帝子刘不疑为恒山王,分赵国之常山郡置恒山国。吕后七年(前181年),赵王友自杀,徙梁王刘恢为赵王。同年刘恢自杀,吕后封其侄吕禄为赵王。次年,吕后崩,汉文帝即位,杀吕禄,赵国除。
+
 惠帝元年(前194年),赵王如意为[[ 吕后]] 所害,徙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吕后元年(前187年),封诈惠帝子刘不疑为恒山王,分赵国之常山郡置恒山国。吕后七年(前181年),赵王友自杀,徙梁王刘恢为赵王。同年刘恢自杀,吕后封其侄吕禄为赵王。次年,吕后崩,[[ 汉文帝]] 即位,杀吕禄,赵国除。
  
 文帝元年(前179年),封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以常山郡还属赵国,恢复了赵幽王时赵国故地。二年,分封赵王遂之弟刘辟疆为河间王,分赵国置河间国。十五年(前165年)河间王辟疆无后,河间国一分为三,即河间郡、勃海郡、广川郡,不复属赵国。
+
 文帝元年(前179年),封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以常山郡还属赵国,恢复了赵幽王时赵国故地。二年,分封赵王遂之弟刘辟疆为河间王,分赵国置河间国。十五年(前165年)河间王辟疆无后,河间国一分为三,即[[ 河间郡]] [[ 勃海郡]] [[ 广川郡]] ,不复属赵国。
  
 景帝二年(前155年),采纳御史大夫鼂错之议推行削藩,削赵国常山郡,又削楚国之东海郡,拟削吴国会稽郡,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三年(前154年),赵国遂与吴、楚、齐地四国叛乱,栾布、郦寄引河水灌入邯郸城,赵王遂兵败自杀,赵国除为邯郸郡。于是景帝收回赵国之钜鹿郡、清河郡、常山郡,又分常山郡置中山国。景帝五年(前152年),徙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以原邯郸郡北部复置赵国。在此之前,邯郸郡中南部邺县一带已分置魏郡。此后,邯郸郡为赵国所取代。
+
 景帝二年(前155年),采纳[[ 御史大夫]] 鼂错之议推行削藩,削赵国常山郡,又削楚国之[[ 东海郡]] ,拟削[[ 吴国]][[ 会稽郡]] ,由此引发了[[ 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赵国遂与吴、楚、齐地四国叛乱,栾布、郦寄引河水灌入邯郸城,赵王遂兵败自杀,赵国除为邯郸郡。于是景帝收回赵国之钜鹿郡、[[ 清河郡]] [[ 常山郡]] ,又分常山郡置中山国。景帝五年(前152年),徙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以原邯郸郡北部复置赵国。在此之前,邯郸郡中南部邺县一带已分置魏郡。此后,邯郸郡为赵国所取代。
  
 武帝至元帝间,赵国分出封斯、邯会、尉文、榆丘、襄嚵、朝节、东城、阴城、武始、象氏、邯平、柏阳、鄗、南(糸言糸)、漳北、南陵、安檀、爰戚、栗、洨、猇、即裴、邯沟、张、都乡、柏乡、安乡等二十余个王子侯国,别属他郡。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赵国仅余邯郸、易阳、柏人、襄国四县,属冀州刺史部。赵国国都邯郸县,为西汉末年“五都”之一。平帝元始二年(2年),赵国有84202户,349952人。
+
 武帝至元帝间,赵国分出封斯、邯会、尉文、榆丘、襄嚵、朝节、东城、阴城、武始、象氏、邯平、柏阳、鄗、南(糸言糸)、漳北、南陵、安檀、爰戚、栗、洨、猇、即裴、邯沟、张、都乡、柏乡、安乡等二十余个王子侯国,别属他郡。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赵国仅余邯郸、易阳、柏人、襄国四县,属[[ 冀州刺史部]] 。赵国国都邯郸县,为[[ 西汉]] 末年“五都”之一。平帝元始二年(2年),赵国有84202户,349952人。
  
王莽改赵国为桓亭郡,并于邯郸县置五均官。东汉建武五年(29年),徙广阳王刘良为赵王,复置赵国。常山郡中丘县改属赵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赵国有32719户,188381人,辖县有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5县。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邯郸县、易阳县、襄国县属魏郡,自常山郡移入房子、元氏、平棘、高邑4县,领县增至6县,治所由邯郸县移至房子县(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十八年(213年),徙赵王珪为博陵王,赵国除为赵郡。
+
[[ 王莽]] 改赵国为桓亭郡,并于邯郸县置五均官。东汉建武五年(29年),徙广阳王刘良为赵王,复置赵国。常山郡中丘县改属赵国。[[ 汉顺帝]] 永和五年(140年),赵国有32719户,188381人,辖县有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5县。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邯郸县、易阳县、襄国县属魏郡,自常山郡移入房子、元氏、平棘、高邑4县,领县增至6县,治所由邯郸县移至房子县(今[[ 河北省]][[ 高邑县]] 西南)。十八年(213年),徙赵王珪为博陵王,赵国除为赵郡。
  
 
==魏晋南北朝之赵郡==
 
==魏晋南北朝之赵郡==
  
 魏晋时,邯郸郡故地改属广平郡。三国魏太和六年(232年),徙钜鹿王曹干为赵王,以赵郡复置赵国。西晋咸宁三年(277年),作为司马伦的封国,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赵国有42000户,除旧有的6县外,还自钜鹿郡移入平乡、下曲阳、鄡3县,领县增至9县。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死,国除复为郡。
+
 魏晋时,邯郸郡故地改属广平郡。三国魏太和六年(232年),徙钜鹿王曹干为赵王<ref>[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renwu/7/4687bn.htm 曹幹生平事迹],词典网 </ref> ,以赵郡复置赵国。[[ 西晋]] 咸宁三年(277年),作为司马伦的封国,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赵国有42000户,除旧有的6县外,还自钜鹿郡移入平乡、下曲阳、鄡3县,领县增至9县。永宁元年(301年),[[ 司马伦]] 死,国除复为郡
 +
 
 +
[[东晋]]十六国时,北方诸国混战,赵郡数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刘渊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建国号曰汉,赵郡归刘氏,治所平棘(今河北赵县城南1.5公里固城村)。石勒据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史称“后赵”,赵王勒九年(327年)置赵郡,郡治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慕容儁]]建立前燕,赵郡又属慕容氏;苻坚建立前秦,灭[[前燕]],建元十八年(382年)赵郡为苻氏所有;慕容垂建立后燕,建兴十年(395年)赵郡复归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宝立,拓跋珪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包围中山,攻取常山诸郡,赵郡治所由房子移至平棘,遂归北魏。
 +
 
 +
北魏时属殷州,东魏武定年间(543年至550年),赵郡有31899户,148314人,领县有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栾城(487年分平棘县置)5县,治所在平棘县。[[北齐]]代魏后,废房子、元氏、栾城3县,天保七年后赵郡只领平棘、高邑2县,治所未变。北周灭齐,赵郡其领县及治所仍未变。
 +
 
 +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废赵郡为赵州。开皇十六年(596年),赵州改名栾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赵郡。唐武德初,改赵郡为[[赵州]]
  
  东晋十六国时,北方诸 混战, 郡数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刘渊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建 号曰汉 赵郡归刘氏,治所平棘(今河北赵县城南1.5公里固城村)。石勒据襄 (今河北邢台市),史称“后赵”,赵王勒九年(327年)置赵郡,郡治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慕容儁建立前燕,赵郡又属慕容氏;苻坚建立前秦,灭前燕,建元十八年(382年)赵郡为苻氏所有;慕容垂建立后燕,建兴十年(395年)赵郡复归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宝立,拓跋珪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包围中山,攻取常山诸郡,赵郡治所由房子移至平棘 遂归北魏。
+
==视频==
 +
===<center> 邯郸郡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秦 剑、 赵国 乃战 顶极 看了这个作品你就懂了</center>
 +
<center>{{#iDisplay:d3101umf098|560|390|qq}}</center>
  
北魏时属殷州, 魏武定年间(543年至550年),赵郡有31899户,148314人 领县有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栾城(487年分平棘县置)5县,治所在平棘县。 齐代魏后,废房子、元氏、栾城3县,天保 年后赵郡只领平棘、高邑2县,治所未变。北周灭齐,赵郡其领县及治所仍未变。
+
<center>航拍游览 太行美景 省邯郸市武安 步沟景区</center>
 +
<center>{{#iDisplay:z3116m59ik9|560|390|qq}}</center>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废赵郡为赵州。开皇十六年(596年),赵州改名栾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赵郡。唐武德初,改赵郡为赵州。
+
==参考文献==
 +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於 2020年8月3日 (一) 23:45 的最新修訂

邯鄲郡,中國古郡名,戰國時趙國置。秦滅趙後置趙郡,不久改為邯鄲郡。西漢初年置趙國,其後多次除為邯鄲郡,郡治在邯鄲縣(縣治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城區西南趙邯鄲故城)。漢景帝五年(前152年),以原邯鄲郡北部置趙國[1]。此後邯鄲郡之名為趙國、趙郡所取代。

建置沿革

趙、秦之邯鄲郡

邯鄲郡得名於古邑邯鄲。戰國時,趙國以其國都邯鄲及原屬魏國的鄴城一帶為邯鄲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滅趙,以邯鄲、鄴、安陽一帶置邯鄲郡,後曉榮據秦文物,認為邯鄲郡初郡名為趙郡,後因趙都邯鄲而改名。邯鄲郡治在邯鄲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全境、邢台市西部,河南省內黃縣、濬縣以及山東省冠縣西部一帶。邯鄲郡領縣可證者有十一縣:邯鄲、武安、鄗、易陽、信都、鄴、廣平、陰安、魏、武始。

=漢代之趙國

漢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以秦代邯鄲郡、鉅鹿郡、常山郡置趙國。漢高帝九年(前198年),廢趙王張敖(張耳之子)為宣平侯,徙代王劉如意為趙王,兼領原代國(領有代郡、雲中郡、雁門郡)、趙國兩國之地。同時,趙國的支郡鉅鹿郡則分為鉅鹿、清河、河間三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代國所屬的三郡分出,封皇子劉恆為代王。此時趙國轄境為黃河入海處以西、太行山以東、恆山以南之地;領邯鄲、鉅鹿、清河、河間、常山五郡,相當於《漢書》地理志中的趙國、魏郡、鉅鹿郡、清河郡、廣平國、河間國、信都國、中山國、常山郡、真定國十個郡國,以及勃海郡、涿郡的部分地區。

惠帝元年(前194年),趙王如意為呂后所害,徙淮陽王劉友為趙王。呂后元年(前187年),封詐惠帝子劉不疑為恆山王,分趙國之常山郡置恆山國。呂后七年(前181年),趙王友自殺,徙梁王劉恢為趙王。同年劉恢自殺,呂后封其侄呂祿為趙王。次年,呂后崩,漢文帝即位,殺呂祿,趙國除。

文帝元年(前179年),封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以常山郡還屬趙國,恢復了趙幽王時趙國故地。二年,分封趙王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置河間國。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辟疆無後,河間國一分為三,即河間郡勃海郡廣川郡,不復屬趙國。

景帝二年(前155年),採納御史大夫鼂錯之議推行削藩,削趙國常山郡,又削楚國之東海郡,擬削吳國會稽郡,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景帝三年(前154年),趙國遂與吳、楚、齊地四國叛亂,欒布、酈寄引河水灌入邯鄲城,趙王遂兵敗自殺,趙國除為邯鄲郡。於是景帝收回趙國之鉅鹿郡、清河郡常山郡,又分常山郡置中山國。景帝五年(前152年),徙廣川王劉彭祖為趙王,以原邯鄲郡北部復置趙國。在此之前,邯鄲郡中南部鄴縣一帶已分置魏郡。此後,邯鄲郡為趙國所取代。

武帝至元帝間,趙國分出封斯、邯會、尉文、榆丘、襄嚵、朝節、東城、陰城、武始、象氏、邯平、柏陽、鄗、南(糸言糸)、漳北、南陵、安檀、爰戚、栗、洨、猇、即裴、邯溝、張、都鄉、柏鄉、安鄉等二十餘個王子侯國,別屬他郡。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趙國僅餘邯鄲、易陽、柏人、襄國四縣,屬冀州刺史部。趙國國都邯鄲縣,為西漢末年「五都」之一。平帝元始二年(2年),趙國有84202戶,349952人。

王莽改趙國為桓亭郡,並於邯鄲縣置五均官。東漢建武五年(29年),徙廣陽王劉良為趙王,復置趙國。常山郡中丘縣改屬趙國。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趙國有32719戶,188381人,轄縣有邯鄲、易陽、襄國、柏人、中丘5縣。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邯鄲縣、易陽縣、襄國縣屬魏郡,自常山郡移入房子、元氏、平棘、高邑4縣,領縣增至6縣,治所由邯鄲縣移至房子縣(今河北省高邑縣西南)。十八年(213年),徙趙王珪為博陵王,趙國除為趙郡。

魏晉南北朝之趙郡

魏晉時,邯鄲郡故地改屬廣平郡。三國魏太和六年(232年),徙鉅鹿王曹干為趙王[2],以趙郡復置趙國。西晉咸寧三年(277年),作為司馬倫的封國,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趙國有42000戶,除舊有的6縣外,還自鉅鹿郡移入平鄉、下曲陽、鄡3縣,領縣增至9縣。永寧元年(301年),司馬倫死,國除復為郡。

東晉十六國時,北方諸國混戰,趙郡數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劉淵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建國號曰漢,趙郡歸劉氏,治所平棘(今河北趙縣城南1.5公里固城村)。石勒據襄國(今河北邢台市),史稱「後趙」,趙王勒九年(327年)置趙郡,郡治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慕容儁建立前燕,趙郡又屬慕容氏;苻堅建立前秦,滅前燕,建元十八年(382年)趙郡為苻氏所有;慕容垂建立後燕,建興十年(395年)趙郡復歸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寶立,拓跋珪奪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包圍中山,攻取常山諸郡,趙郡治所由房子移至平棘,遂歸北魏。

北魏時屬殷州,東魏武定年間(543年至550年),趙郡有31899戶,148314人,領縣有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欒城(487年分平棘縣置)5縣,治所在平棘縣。北齊代魏後,廢房子、元氏、欒城3縣,天保七年後趙郡只領平棘、高邑2縣,治所未變。北周滅齊,趙郡其領縣及治所仍未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廢趙郡為趙州。開皇十六年(596年),趙州改名欒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置趙郡。唐武德初,改趙郡為趙州

視頻

邯鄲郡 相關視頻

秦國劍、趙國字,乃戰國頂極,看了這個作品你就懂了
航拍遊覽東太行美景,河北省邯鄲市武安七步溝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