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金城江区

金城江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门户和商品流通集散地,介于东经107°33′-108°13′,北纬24°22′-24°55′之间,区境东界宜州区,西邻东兰县,南接都安瑶族自治县,北连南丹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金城江区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2015年,总人口34.13万,常住人口34.3万,其中城镇人口23.09万;有壮、汉、苗、瑶等27个民族。系云贵高原余脉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跨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20.4°C,年降水量为1470毫米。

2016年,河池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金城江区百旺路17号迁至宜州区中山大道6号。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金城江区脱贫摘帽。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目录

历史沿革

金城江区历史悠久,秦代时今金城江区境为桂林郡地,汉代时为郁林郡属地,三国时为吴国郁林郡属地。晋代先为郁林郡地,后归桂林郡。

隋朝时期,金城江区部分为始安郡属地,部分为郁林郡地,唐时隶属粤州(后更名宜州)皆为蛮地。

宋初置河池县,先属宜州,后属羁膺智州、羁膺金城州和宝积监。羁膺智州辖(今红沙一带)、富力(今拔贡一带)、智本(今凌霄、肯研一带)、兰江(今大阳,肯廷、北香一带)和平林(今板銮一带)5县,州治英罗县;羁膺金城州辖金城(老街、岜烈一带)、河池(今北香一带)和宝安(今龙马一带),州治金城县。后河池县改属羁膺智州。

宋,大观元年(1107年),在河池县境设置庭州,河池县改名怀德县,县属在河池街西一里的外韦村。大观二年(1108年),怀德县设安远寨。大观四年撤销庭州,怀德县复改河池县,隶属庆远府。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河池县属庆远路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属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隶属南丹庆远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河池县改为庭州,州治由外韦村迁至屏风山麓。不久,庭州复改河池县,仍属庆远府。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升为河池州,始设流官。州治河池街。所辖县改为里。

清代金城江袭明制。河池州隶属庆远府。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河池州改为河池县,属庆远府。2年6月属柳江道。19年属宜山民团区。21年4月属柳州民团区。23年柳州民团区改称为柳州行政监督区,河池市仍属之。25年11月,属庆远行政监督区。29年改称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属第二行政督查区。38年属第十区。

1949年11月26日,河池县解放,属宜山专区。1952年12月9日,宜山专区属桂西僮族自治区,河池县随属之。1956年3月2日,宜山专区改为宜山地区,桂西壮族自治区改名桂西壮族自治州。1957年12月20日,仍属宜山专区。1958年7月19日,改属柳州专区。1965年5月18日隶属河池专区,1971年河池专区改为河池地区,河池县随属之。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2002年10月,撤市设区。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15号):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以原河池县的行政区域为河池市的行政区域。1996年,河池市面积2339平方千米,人口约29万人,辖3个镇、11个乡:金城江镇、六甲镇、河池镇、白土乡、东江乡、六圩乡、五圩乡、下考乡、拔贡乡、侧岭乡、九圩乡、保平乡、长老乡、三旺乡。市政府驻金城江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河池市总人口318348人。其中:金城江镇121911人,东江镇32350人,六圩镇24560人,六甲镇14051人,河池镇18213人,拔贡镇14161人,九圩镇19196人,白土乡14471人,五圩乡12595人,下考乡6414人,侧岭乡9512人,保平乡10429人,长老乡13309人,三旺乡7176人。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52号):(1)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金城江区。(2)河池市设立金城江区,以原县级河池市的行政区域为金城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江北东路。

2004年末,全区总面积2340平方千米。总人口31.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2万人,占总人口的36.7%。辖8个镇、6个乡:金城江镇、东江镇、六圩镇、六甲镇、河池镇、拔贡镇、九圩镇、五圩镇、白土乡、下考乡、侧岭乡、保平乡、长老乡、三旺乡。共有111个行政村、33个社区。区政府驻金城江镇。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69号)同意调整金城江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金城江镇,改设街道办事处,以原金城江镇的行政区域为该街道办事处的辖区;撤销下考乡,整建制并入河池镇,河池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三旺乡,整建制并入九圩镇,九圩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前,全区乡镇辖区平均面积167.6平方千米,平均人口2.2万人,其中面积最小的是金城江镇,辖区面积约26平方千米,其次是三旺乡,面积110平方千米。下考乡人口最少,三旺乡次之。

全区现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金城江街道、东江镇、六圩镇、六甲镇、河池镇、拔贡镇、九圩镇、五圩镇、白土乡、侧岭乡、保平乡、长老乡。区政府驻金城江街道。

行政区划

2010年全区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111个行政村、33个社区居委会。

金城江区辖金城江街道、东江镇、六圩镇、六甲镇、拔贡镇、河池镇、五圩镇、九圩镇、白土乡、侧岭乡、保平乡、长老乡12个乡镇(街道),33个社区,111个村。

金城江街道辖城北、桥卜、中山、民族、解放、东风、拉友、新华、广场、新建、水洞、老街、维六、教育、西环15个社区。

东江镇辖东江、永康、百旺、加辽4个社区及永兴、里仁、加道、木友、长排、齐美、龙友7个村。

六圩镇辖六圩、坡唱2个社区及凌霄、肯研、岜烈、足直、下爱、同进、岜仑、板坝、大丈、龙谷、则洞、兴洞12个村。

六甲镇辖六甲、河化2个社区及拉烈、旦洞、高功、坡维、九怀5个自然村。

拔贡镇辖坡降1个社区及朝平、下桥、洞江、贡维、拉电、拉廖、北香、大莫、寨熬9个村。

河池镇辖河池、下考2个社区及枫木村、大杨村、大卢村、水任村、公华村、纳合村、红沙村、拉显村、梅岭村、板坡村、红来村、新合村、那崖村、下渡村14个自然村。

五圩镇辖五圩1个社区及三镜、龙马、那干、平桥、塘降、朝觉、塘州、板銮、拔旺9个村。

九圩镇辖九圩、三旺2个社区及那朝、肯堂、大村、八万、北隘、高合、岜林、江潭、大郭、六万、喜洞、红渡、那余、洛水、梅洞、拉拱、龙槐、板告、拉架、拉平、山脚、牙洞、板岜23个村。

白土乡辖白土1个社区及德里、德庆、标洞、德合、德新、中村、德兴、德明、德荣、德地10个村。

侧岭乡辖侧岭1个社区及拉合、塘甫、九良、拉腊、塘子5个村。

保平乡辖保平1个社区及天堂、古帝、纳六、下落、塘静、元洞、长洞7个村。

长老乡辖长老1个社区及地霄、那维、尧迈、六角、拉谐、板庆、化板、隘口、平村、金洞10个村。

人口民族

到2006年底,金城江区总人口31.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24万人,占总人口的76.3%。有壮族瑶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

2015年末,全区总户数11.02万户,总人口34.13万人,常住人口3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67.32%,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9‰。

交通

金城江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黔桂铁路和国道050线、323线、210线三条西南出海大动脉贯穿全境,河池飞机场距中心城区仅30公里,宜州至金城江、六寨至金城江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金城江区东距柳州市197公里,西距贵阳市421公里,距首府南宁市270公里,是桂西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

公路

金城江区有国道323线穿过金宜、金水、五九、东九;国道210线穿过寨任和国道050线在境内相互贯通。

该区有国省道和高等级公路在域内的行程有206.53公里。

2000年至2005年先后完成金城江--六甲等8条95.3公里的县乡公路改造,实现了64%乡镇通油路、56.4%的行政村通公路、39.8%行政村通汽车。

到2010年底,该区内各种道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098.75公里,其中金城江区交通局管养228.34公里,金城江公路局管养293.45公里。

铁路

黔桂铁路和金红铁路构成金城江区的铁路运输网络,是桂西北与西南各省的铁路沟通网络,铁路在域内总里程达108.34公里,贯穿金城江区6个乡镇。

水路

金城江区境内有龙江、刁江、环江三大河流,境内里程达111.5公里,其中龙江、环江与柳江相通,构成金城江区主要的水上交通运输渠道;刁江与红水河相接,属上游河段,运输量小。

地理环境

金城江区位于东经107°33′-108°13′,北纬24°22′-24°55′之间,系云贵高原余脉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海拔为1114米。属桂西北边陲要地,区境东界宜州市,西邻东兰县,南接都安瑶族自治县,北连南丹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境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万亩。

地形

金城江区系云贵高原余脉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海拔为1114米。属桂西北边陲要地,全境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万亩。

气候

全区跨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20.4°C,年降水量为1470毫米,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水文

金城江区境内有大小河流32条,主要的河流有龙江、刁江、环江等。

龙江水系共有干流和支流6条,流域面积1147.1平方公里,包括拔贡、六圩、六甲、河池、金城江、东江等乡镇以及五圩乡的部分地区。龙江干流发源于贵州省荔波县,龙江最大流量为4240立方每秒,最大流速2.7米每秒, 最大水面宽172米。

环江河发源于贵州省的茂兰山区,自北向南串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集雨面积30.5平方公里。

刁江水系在河池市内的干支流合计流域面积796.1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04%。

刁江干流发源于南丹县的公鹅山区,自西北流向东南,于长老乡金洞村苦竹附近流入河池市境内,市内长度60.39公里。

自然资源

植物

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4.42%,植物资源有乔木树种160种,其中人工栽培以杉、松、桉油茶、竹等树种为主,天然乔木以香椿任豆荷木苦楝樟树类等树种为主,亦有树龄达400年以上的古桂花古榕树格木金丝李、福建柏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

矿产

矿产资源主要有有色金属矿、煤矿、化工原料和稀有金属矿四大类,其中有色金属矿已探明的 有等17钟,不同级别储量的矿床54个,矿点32个,总储量1.3亿吨,均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开采价值,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经济发展

200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61.29亿元,同比增长19.47%,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54亿元、32.66亿元、22.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0%、18.17%、24.17%。其中:工业增加值29.11亿元,增长18.96%,建筑业增加值3.55亿元,增长13.84%,金融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5.23%,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10.41%,批发零售增加值2.73亿元,增长10.4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衡,总量明显提高。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64.19亿元,增长5.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44亿元,增长11.90%。财政收入完成3.20亿元,增长2.70%。农民人均纯收入3301元,增长13.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9元,增长200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61.29亿元,同比增长19.47%,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54亿元、32.66亿元、22.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0%、18.17%、24.17%。12.16%。

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1.53亿元,比上年增长7.0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为8.62?56.13?35.25;财政收入3.23亿元,增长0.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2亿元,增长9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0元,增长11.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82元,增长1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5亿元,增长20.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3.1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2493元,财政收入提高到3.7555亿元,消费拉动作用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2010年达30.38亿元,年均增长18.5%,增速比"十五"快1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36%、17.88%、13.62%,三大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47:40,调整到2010年的8:56:36。2007年和2009年分别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9.03亿元,增长5.71%;财政收入4.3258亿元,增长15.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38亿元,增长24.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9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59元,增长11.19%;农民人均纯收入4728元,增长14.90%。

2012年金城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下降9%;财政收入3.7688亿元,下降1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1亿元,下降3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亿元,下降27.56%。

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91.64亿元,同比增长6.3%;财政收入4.53亿元,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39亿元,增长30.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亿元,增长7.9%,实现增加值29.92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28元,增长8%;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5755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

201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98.84亿元,增长5.4%;财政收入4.97亿元,增长9.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07亿元,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37亿元、增加值30.65亿元,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3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2元,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6236元,增长10.29%。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4097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4%,增速比上年放缓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343万元,增长5.4%,增速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84583万元,下降0.9%,增速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640053万元,增长6.3%,增速比上年放缓3.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1.2:42.7:46.1调整为10.2:33.7:56.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416元,比上年增长1.7%。

201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29亿元,增长6%;财政收入6.44亿元,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90.82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10.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8元,增长7%。

2017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58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72亿元,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7亿元,增长19.7%;财政收入7.15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77.8亿元,下降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6亿元,增长13.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85元,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18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5元,增长9.3%。

第一产业

金城江区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打造现代“精准农业”,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及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9.14亿元,增长6.7%。糖料蔗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2008年,该区被列入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补贴项目县,获得专项经费100万元,全年共推广实施面积32万亩。金城江区土地富饶,气候适宜,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4.42%,植物种类繁多,为绿色产业开发创造了条件。特色农业主要有桑蚕果蔬糖蔗生姜水果中草药等,此外,甜茶茶油八角沙田柚等名优产品也闻名在外。

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5.3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含复种),拔贡镇建成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2011/2012年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净增2.67万亩,全区种蔗面积达15万亩,进厂原料蔗40.9万吨,同比增长38%,增幅排广西前茅,群众种蔗收入2.25亿元,比上榨季增收5700万元,蔗农人均增收570元。

201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801万元,同比增长6.1%;增加值118925万元,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113731万元,增长6.1%,增加值75256万元,增长5.7%;林业产值5745万元,下降2.8%,增加值4501万元,下降1.9%;牧业产值59067万元,增长5.5%,增加值32227万元,增长5.3%;渔业产值8597万元,增长9.2%,增加值4359万元,增长8.9%;服务业产值3660万元,增长26%,增加值2582万元,增长25.7%。

201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262公顷,比上年减少585公顷,同比下降1.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7405公顷,比上年增加26公顷,增长0.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483公顷,比上年减少1568公顷,下降17.3%;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2374公顷,比上年增加957公顷,增长8.4%。

2015年末生猪存栏9.2万头,同比增长1.9%;生猪出栏13.19万头,下降2.1%。全年肉类总产量13615吨,同比增长0.04%。其中猪肉产量9991吨,下降2.1%;牛肉产量839吨,增长13.1%;羊肉产量573吨,增长10%;禽肉产量1959吨,增长1.4%。淡水养殖面积1056公顷,同比下降0.1%,淡水产品产量8761吨,增长3.2%。

2015年造林面积1201公顷,同比增长16.7%,其中速生丰产林205公顷,增长10.8%。更新造林(迹地更新增755公顷,增长252.8%;未成林抚育作业面积2663公顷,增长20.1%;年末封山育林5055公顷,与2014年持平。全年木材采伐量7.05万立方米,增长2%。油桐籽产量57吨,下降46.7%;油茶籽产量71吨,下降56.4%;松脂产量42吨,下降69%;竹笋干产量40吨,下降20%。

第二产业

2007年金城江区三次产业比例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9:52.7:38.4,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0.10亿元,增长2.37%。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7项,其中区属技改项目22项,新建技改项目9项,区属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09亿元。

金城江区坚持“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初步建成了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制丝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据初步统计,自撤市设区以来,总产值翻一番多,到2006年达18亿元,年均增长15%;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1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年均增长28%。

2012年金城江区列入全国20个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县之一,获得资金7200万元。金城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75万元,占年内计划投资的103.75%。

2015年,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856512万元,同比下降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0108万元,下降5.3%。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83910万元,下降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3876万元,下降1.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9418万元,增长7.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60558万元,下降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412万元,下降15.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2488万元,增长11.7%。轻工业增加值26960万元,增长19.3%;重工业增加值246916万元,下降3.3%。

2015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铅金属含量3701吨,同比下降39.6%;锌金属含量25709吨,下降24.9%;锡金属含量6099吨,下降21.6%;锑金属含量948吨,下降66.3%;成品糖52209吨,下降23.3%;蚕丝313吨,增长16.1%;尿素162078吨,增长21.4%;水泥2724804吨,增长9.4%;商品混凝土392010立方米,下降20%;白银(银锭)247723千克,增长38.7%。

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05.2亿元,同比下降9.5%;利润总额为7.2亿元。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35万人,同比下降8.1%。

2015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0674万元,同比增长1.4%。辖区内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15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8552万元,下降5.41%。

第三产业

21世纪头20年,是金城江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依托处于河池市的区位优势,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行业,拉动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扩大第三产业整体规模。

2007年金城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65亿元,增长23.8%;旅游综合收入0.55亿元,增长19.60%。

2012年该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5.43万人次,同比增长25.98%,旅游总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49.55%,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5亿元,增长14.2%。

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4713万元,同比增长8.9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94599万元,增长8.8%,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0114万元,增长18.3%。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67075万元,增长8.1%,其中批发业零售额增长2.5%,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1%。全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7614万元,增长22.8%,其中住宿业零售额增长3.0%,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4.1%。

2015年,全区国内游客235.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227684万元;入境游客0.7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0.1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09.63万美元,星级饭店10个。

201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8492万元,同比增长6.1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93647万元,增长5.5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11289万元,增长2.29%。

2015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6257万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21932万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4325万元。全年支付各类保险业务赔款20469万元,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7421万元,财产险业务赔款13048万元。

社会

城乡建设

2012年金城江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共6046万元,开展九圩河治理二期工程,实施水库除险加固16座,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个。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12项58.5公里。

2012年该区投资1357万元,建设硬化屯级道路34条75公里,总体比上年同期增加60%。

2012年完成中心城区土地丈量2900多亩、征地1316亩,总共拆除"两违"建筑2.3万平方米,完成征地亩数同比增加44%。

民生

2012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385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02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1%,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25%,城镇、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民政救济救灾工作顺利开展,累计为5636户发放低保资金1900多万元,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大米226吨,衣被近2万件(套),救助2万多人。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800户,区财政拨付配套资金390多万元。筹措600多万元归还政府历年欠款,理清历史旧账,解决社保等民生问题。

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河池市金城江区等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卫生

2007年,金城江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到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2418人次,参保人员到医疗机构平均就诊4.96次;金城江区医疗机构入院人数1211人次,占参保职工7.3%;门急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37.81元;出院病人人均住院医疗费用2707.74元。

教育

至2007年底,金城江区设有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18所,完全小学52所,校点76个(含村初小),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9所(其中民办26所)。

在校普通高中生4224人,职业高中生763人,初中生12908人,小学生20334人;特教生77人;在园、在班学生8317人。小学专任教师1728人,初中专任教师956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12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49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1所,专任教师11人,兼任教师89人。

2012年金城江区撤并6所中小学校,启动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27所村级幼儿园的改建工程,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7%

文物古迹

金城江区文物古迹较多,但大多不为人知。

名优特产

金城江区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糖蔗、桑蚕、无公害蔬菜、生姜等,此外,野生甜茶、茶油、八角、沙田柚、桶油等名优产品也名声在外。主要名牌工业产品有成源、五吉牌锑锭、广驰牌水泥、永固牌混凝土等。

旅游

金城江区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风情浓郁。属喀斯特地貌,山奇水美,风光旖旎,溶洞星罗棋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旅游风景区总面积达3万多公顷,大小景点50多处。主要景点有金城江公园、珍珠岩、六甲小三峡、流水岩、王湖等。 [1]

金城江公园

金城江公园建于1969年,是河池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休闲娱乐公园,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地民族风情特征。

六甲小三峡

“峡比长江峡险峻,水比桂林漓深幽”,山峻、水清、峡幽、洞奇的“壮乡第一幽谷”。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六甲镇境内,距离金城江城区23公里,由天门峡、凉风峡、龙门峡和田园风光等组成。

铜鼓广场

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四桥头,市发改委对面,占地面积4506平方米,是河池市的标志性建筑,有一种“绿树红花托 铜鼓,壮乡铜鼓花丛中”的景象。

白马街

白马街是广西河池市的商业步行街,是河池商品消费的集中地域,人流量大,商业繁华。金城江白马步行街商业门面多样性,以中高档的消费品为主。

民族公园

民族公园位于城区乾霄路,2013年1月正式开园。公园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宗旨,以体现历史教育、民族文化为主题,以糅合浓厚的民族风情、打造趣味休闲生活为理念。公园山上建有河池市革命纪念馆。

红七军河池宿营地旧址

位于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街中心,一幢年代已久的普通老屋。1930年3月、5月和11月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途中,曾三次在这里宿营,并在老屋的墙上留下了许多宣传标语,后人又亲切地把这幢老屋称作“红军标语楼”。

流水岩

位于河池镇老街西南约3公里,其水源来自地下水,其水质纯净,清凉。具有水力、旅游开发的潜力。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

旧八景

解放前,河池镇的鲤龙关、凤仪山、鱼跃山、马鹿山、碑记坳、流水岩、屏风山、纱帽山被称之为河池州(县)八景。民国8年,河池县知事黄祖瑜曾撰诗赞此八景:龙关雪霁竹亭幽,风岭烟浮万绿稠;雨后云池鱼跃浪,晴光苹野鹿鸣秋。智山排笋凌霄汉,秀水穿梭带月流;挂榜屏风朱紫现,簪花纱帽映金流。

新五景

金城碧练(金城江) 位于珍珠岩到金城江大桥河段,全长13公里。两岸青山耸立,竹海巍迤,山光水色,相互映照。 秀园银阶(金城江公园)

龙腹生珠(珍珠岩)

峡江丽风(小三峡)

高塔擎天(金城江乾独山旅游开发区) 位于城区北面,海拔607米的乾独大山上(现已倒闭荒废)。山顶还遗留有观景台和电视转差台,可俯瞰城区全景。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视频

金城江区长老乡风景航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