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铜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铜鼓(壮语:皷銅 gyongdoengz,又作鈨 nyenz;越南语:trống đồng/𪔠銅)是中国古代西岭南及西南地区(今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乐器。1976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出土5个铜鼓,据考古学家鉴定,是2700年前的古物,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铜鼓[1]

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共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

“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壮族

主要特征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最多,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物。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

铜鼓的装饰花纹,常见以下几种:太阳纹是铜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饰纹[2],它有两种表现形式,滇系的太阳纹光芒呈长的锐角,而粤系的太阳纹光芒则细长如针。

蛙纹是最富特色的一种装饰,均作立体浮雕状,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个方向旋转。最有趣味的是叠蛙,也称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达三四层的。

鸟纹:头有大的羽冠,作飞翔状,姿态优美。

此外,还有舞蹈纹、竞渡纹等。

民族乐器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3]。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视频

铜鼓 相关视频

铜鼓文化专题片
铜鼓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