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关渡自然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关渡自然公园

图片来自gd-park

关渡自然公园英文Guandu Nature Park)位在淡水河基隆河汇流处东岸关渡堤防内,为一个具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园,南临的基隆河锡口湿地,两者同为台北市辖区内硕果仅存的湿地环境与候鸟栖地,亦是关渡平原的一部份。

于1986年划归为“关渡自然保留区”(英文:Guandu Nature Reserve),2021年因红树林长年扩张与陆化造成水鸟栖息缩小与恐引发洪患而将自然保留区解编改列为“关渡国家级重要湿地[1]

历史

康熙39年(约西元1700),此区域为一大片水域。约清光绪元年(约1875年)开垦成为农地。

1955年(民国44年)后由于台北盆地抽取地下水产生地磐下陷的情形,加上基隆河改道,此区域水患频仍。

1968年(民国57年)修筑关渡堤防后,堤防外农地逐渐废耕,加上淡水河抽砂以及海水入侵,使堤防外区域形成沼泽地。

有杰克·摩尔(Jack Moll)、布雷克乔(K. T. Blackshaw)及威廉·汤玛士(William Thomas)等3位美国人于1971年(民国60年)开始在台湾赏鸟并带动风气,而关渡宫正前方这片位于淡水河与基隆河交会口右岸的湿地与候鸟栖地便成为赏鸟人士注目的焦点。

1978年(民国67年)水笔仔开始在堤外生长形成红树林。

由于人为开发使环境遭到破坏,自1981年(民国70年)4月开始有保育人士台北赏鸟会张根巽投书台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护区以保护此处丰富的生态环境,受到当时台北市市长李登辉重视。

1983年(民国72年)9月台北市政府将关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岛顶端的基隆河口两岸草泽区,公告为“台北市关渡水鸟生态保育区”。

1985年(民国74年)林曜松推动将关渡地区成立结合野鸟保护及教育休闲的“自然公园”概念,在许水德市长任内展开规划工作。同年10月,由台北赏鸟会举办关渡水鸟季活动让关渡赏鸟活动成名。

1986年(民国75年)6月27日成立“关渡自然保留区”,由台北市政府建设局管理。

1986年(民国75年)至1991年(民国80年)间,关渡自然公园的成立进入黑暗期。由于自然公园成立案并入关渡平原开发案遭到民众反对,加上垃圾、废土滥倒,轻航机、水上摩托车入侵等自然环境破坏,观察到的鸟类种类由139种减为47种。

经过台北市野鸟学会不断的陈情游说与催生活动加上例年水鸟季的举办推广民众对环境保育的认知,直到1996年(民国85年)台北市政府才成立“关渡自然公园”正式由官方界定保护区范围以保护自然的湿地净土并提供作为保育、教育、休闲及研究的场所。

2001年12月1日,台北市政府委由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经营管理关渡自然公园[2]

2002年(民国91年)5月,园区内首次成功繁殖高跷鸻;同年10月落成亲蟹平台,提供欣赏招潮蟹等蟹类的场所;11月成为第一个无线上网的自然公园。

2016年(民国105年)园区因防潮堤阻隔潮汐咸水进出,水体营养盐交换率不佳,也造成回游性生物通路的阻绝,底栖生物相有持续劣化的趋势。因此自2012年起,关渡自然公园持续与工务局水利工程处协调,有计画的开启关渡八仙堤防4号阀门、3号闸门,引入涨潮时的半淡咸水,增加关渡自然公园湿地的环境多样性。并在2016年正式进行引水操作。配合植被变化的记录与底栖生态的变化,已发现引水后湿地的底栖生物多样性有上升的趋势,滩地中植被也有被咸水抑制的情形,显见引水的工作对关渡自然公园的湿地有正面的影响。

2021年12月,因自然保留区的红树林长年扩张与陆化,造成水鸟栖息缩小与恐引发洪患,故台北市政府向农委会林务局申请解编自然保留区,最终林务局同意解编并将此区改列为“关渡国家级重要湿地”。[3]

关渡自然公园范围

关渡自然公园西为关渡宫及关渡里住宅区,北为大度路,东为下八仙社区,南以关渡堤防与关渡自然保留区为邻,占地57公顷,区分为四个区域:

  • 主要设施区:位于园区北侧,有自然中心、赏鸟小屋、步道及解说系统等设施,占地5公顷。
    • 自然中心:为生态教育、研究与游客服务中心。二楼设有高倍望远镜提供赏鸟。
    • 海岸林区:展示高盐环境下,植物保水、抗盐、繁衍等生态。
    • 河岸生态区:位于贵子坑溪河道,展示河岸两侧开阔地植物生态。
    • 埤塘生态区:展示北台湾平原中埤塘静水域与湿生环境生态。
    • 亲蟹观察区:位在水磨坑溪进入关渡水闸门前的缓流地带,展示感潮河段营养丰富的泥滩地上不同蟹类的洞穴及其有趣的觅食行为。
    • 北部低海拔林区:展示北台湾海拔300公尺以下的阔叶林相的昆虫生态。
    • 赏鸟小屋:为位在保育核心区北侧的隐身用赏鸟小屋,共有4座面向不同方向。
  • 保育核心区:占园区大部份,为园区自然保育的主要场域,不开放游客进入。
  • 户外观察区:位于园区南侧,为靠近关渡堤防的两个赏鸟广场。
  • 永续经营区:位于园区东侧,为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缓冲区。交由签约农民耕种,提供鸟儿不同的栖息环境。[4]

关渡国家级重要湿地范围

位在关渡堤防南侧的基隆河口沼泽区,面积55公顷,作为水鸟及栖息地保护区。堤防目前为自行车道,南缘另设置步行栈道的鸟类观察区。沼泽区区分如下:

  • 草泽区:早期整个河口沼泽区主要植物为生长在泥滩地上的茳茳咸草芦苇,也因此成为良好的鸟类栖地,但由于红树林侵入仅剩东半部为草泽区。
  • 树泽区:由于地层下陷加上海水入侵盐化,使得水笔仔在此落地生根,现今形成西半部30多公顷的红树林景观。

自然环境

关渡平原年均温约为摄氏22,最低月均温约为摄氏15度,最高月均温约为摄氏28.7度。平均的年总雨量约为2,071公釐。地层属于现代冲积层,北边临近山区的地层则为更新世火山岩凝灰角砾岩),北投贵子坑一带为中新世沉积岩。西北缘有金山断层通过。地势由北向西南渐低。堤防南半部为沼泽地形,并有许多潮溪。涨潮时草泽大部分被淹没,而红树林仅露出树冠部分;退潮时则出现大片泥滩地。

生态特色

关渡除了是基隆河与淡水河汇流处外,并邻近淡水河口,使河水与潮汐带来的营养物质在此聚积。另外,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时期,北有大屯火山群阻挡强风,因而使得关渡成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

赏鸟

台湾为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的中间站,关渡平原则成为其中的候鸟休息点或渡冬地。

最好的赏鸟时机为秋冬两季,有各种鸻科雁鸭科等冬候鸟,在秋季休息再南飞或定居渡冬。到了春季则陆续北返。夏季的夏候鸟主要为燕子。其他常见的留鸟有红冠水鸡乌秋鹭鸶矶鹬白腹秧鸡等等。

红树林

在关渡堤防外侧为一片由水笔仔Kandelia candel)所构成的红树林纯林。水笔仔是台湾现存4种红树林植物中唯一能够生长在台湾北部的植物种类。红树林植物生长在河海交界、潮汐往返的高盐湿地。而水笔仔为了适应恶劣的植株环境,演化成奇特的胎生现象,幼株在成株上长出后才如同笔落入水中插入土里,在泥沼中固定后才发根生长。此外,为抵抗河水、潮水往返生长出许多侧支根加强支撑主干并辅助根部呼吸。临近的红树林还有社子岛红树林、八里挖仔尾红树林、竹围红树林等3处。

除红树林树泽外另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草泽共同组成关渡的湿地生态系。但由于水笔仔是强势的先驱植物,大量产生后代拓展族群后造成芦苇生长范围日渐缩小。

招潮蟹

露出水面的湿地布满沙穴,不断有螃蟹进出。其中,最受注目的是弧边招潮蟹。公招潮蟹拥有一对大小悬殊的螯且不断挥舞大螯,因此得名。此外,还有台湾泥蟹以及角眼拜佛蟹等其他种类的螃蟹。

弹涂鱼

在泥滩地上还有一种会离水弹跳的鱼就是弹涂鱼,弹涂鱼能透过湿润的皮肤和鳃室中的水份在陆上呼吸,因此能够适应红树林环境。此外,弹涂鱼也会在泥下建造洞穴居住。螃蟹和弹涂鱼由于同时是鸟类的食物因此在春夏两季比较活跃。

参考文献

  1. 记者杨媛婷. 关渡自然保留区退场 转国家级湿地. 自由时报. 2021-12-22. 
  2. 关于我们
  3. 记者杨媛婷. 关渡自然保留区退场 转国家级湿地. 自由时报. 2021-12-22. 
  4. 保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