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魏都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都区地处中原腹地,位于中原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辐射的要塞,是许昌市的中心城区。为中共许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截至2013年,魏都区辖12个街道和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97个社区。拥有汉魏古城灞陵桥春秋楼曹操射鹿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古迹60多处。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1]

地理环境

位置

魏都区位于许昌市中心城区,北纬34°03′,东经113°48′。

地形

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山前冲积的缓平低岗,最高海拔95米;其余是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最低处海拔65米。坡降为1∶1000。河流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清潩河、清泥河分别自北向南流过市区,另有运粮河、幸福河、康庙沟等均属季节性河流。

气候

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为14.7℃,1月平均气温0.6℃,极端最低气温-17.4℃;7月最热,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41.9℃。年积温5353℃,年平均无霜期217天,年均日照2181.3小时。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魏都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498087人,其中0-14岁人口为63699人,占常住人口的12.79%;15-59岁人口为381328人,占常住人口的76.56%;60岁及以上人口为53060人,占常住人口的10.65%,其中60-64岁人口为17828人,占常住人口的3.58%,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232人,占常住人口的7.0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95%,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8%,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7%,其中60-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06%,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1%。全区老年人口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从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看,全区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已经呈现出年轻人随着年龄减小,人口数减少的趋势。

民族

人口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畲族高山族等13个少数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6%。少数民族分布具有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经济

综述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1.8亿元,比2003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25.5%、第三产业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8∶43.5∶49.7调整为5.8∶45.7∶4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比2003年增长5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88万元,比2003年增长32.6%。农民人均纯收入4323元,比2003年增长13.6%。全区经济运行良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改区生产总值的3.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2%。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4.4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亿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25.5%;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是2006年的4倍,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

2013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4.9亿元,比2012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比2012年增加值31亿元,增长1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亿元,比2012年增长26.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比2012年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6亿元,比2012年增长14%;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0元,比2012年增长10%。

第一产业

截至2012年,夏粮实际播种面积15705亩,比2011年播种面积扩大210亩,比2011年增加了1.4%;夏粮单产达到465公斤;总产将达到7301吨,比2011年增产140吨,比2011年增长了2%。夏收蔬菜面积5204亩,与2011年同期持平,蔬菜产量达到了22813吨,与2011年持平略增;食用菌产量170吨,比2011年同期增长3%。

第二产业

2013年,魏都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比2012年增长46%;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48.2%,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38。民营科技园区年工业总产值28亿元,年实现利税2.9亿元。全省首个由民营企业投资、政府补助,采取BOT模式兴建的宏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鹿鼎实业无内胎车轮生产线、世纪通讯工艺塔生产线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长江国际商贸城一期启动招商。

第三产业

截至201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3亿元,税收突破4亿元,绿洲大厦、扬子大厦商务楼宇封顶招商,曹丞相府藏兵洞项目建成开放,银都国际楼宇营业额突破亿元。成立全省首家区级贸促会,区电子行业协会挂牌。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比2012年增长2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比2012年增长27%。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千家,其中从事经营少数民族传统食品及清真饮食的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3500人,全区民族经济总产值达6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4亿元,增长15.8%。

截至2013年,签订“东西合作”项目13个,协议金额7.9亿元。全年完成市外引资11亿元,其中省外引资6.2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完成350万美元,占市外引资目标的103%;完成出口创汇1900万美元,占市定目标的115%。引进中城建、中奥鑫天文体广场等战略投资企业和项目。39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4.1亿元,其中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9.6%。皮毛皮件厂生产的“全裘帽子”远销欧美,年出口销售收入400万元;德源回族产品畅销中南五省;鸿福楼饭庄被市旅游局、市民族宗教局命名为“许昌少数民族涉外旅游定点饭店”。东大街道现有少数民族企业和社区服务网点520个,摊点300余个,少数民族经济占整个辖区经济的60%以上。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年降水量579毫米,无霜期217天。境内较大的河流有北汝河、颍河、双洎河和清泥河,水资源总量年平均5.1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3.9平方公里,郊区土壤分为潮土、沙礓黑土、褐土3类。

社会事业

教育

魏都区承担着市区大部分的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任务,以及市区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管理职能。

截至2013年11月26日,魏都区现有中小学38所,其中:公办中学5所,公办小学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厂办学校1所,民办中学1所,民办小学2所,在编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5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7%;职员教辅人员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0.4%;工勤人员2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7%。 [18] 初中7所,教职工编制287个,在编教职工287人,其中专任教师27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6%;职员教辅人员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工勤人员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小学29所,教职工编制998个,在编教职工998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8.3%;职员教辅人员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0.2%;工勤人员1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5%。

科技

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始建于2003年3月,拥有11万伏变电站3座,电力供应充足;污水处理厂2家,日处理污水能力12万吨,远期可达到20万吨;实行集中供热,供热能力150T/H,园区内道路、供水、通讯、医疗、教育等设施完善。园区入驻企业130余家,总投资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3家。

民生

全区涉及民本民生支出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70.1%,“十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83套。五一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全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示范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651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7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交通

魏都区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魏都区地处中原。市区距离省会郑州80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0千米,有高速公路直达机场。高速公路直通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两大战略工程在周边经过。

京广高铁纵贯南北,地方铁路横贯东西,107国道、311国道穿境而过,京珠高速公路与许昌至南阳、许昌至兰考到日照、许昌至登封到洛阳、许昌至扶沟到亳州的高速公路以许昌市为中心形成“米”字形的高速公路框架。高速公路与辖区内密如蛛网的县乡公路相互衔接,构成了纵横交织的交通运输网络。

景点景区

许昌霸陵桥

许昌霸陵桥,其中“霸陵桥”有时又写作“灞陵桥”。许昌西郊的石梁河上,今日仍横卧着青石砌成的灞陵桥,桥头,竖有“汉关帝挑袍处”古碑,为明代总兵左良玉墨迹;新塑关羽挑袍巨大雕像。

灞陵桥关帝庙

灞陵桥东,桥西,是灞陵桥关帝庙。据《许昌县志》载,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三十亩,经多方资助而建成此庙。关帝庙山门楹联曰: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关帝庙后院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回廓之中,彩绘46幅关羽生平事迹壁画。庙院东邻为桃园,

灞陵桥关帝庙

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塑像。

许昌春秋楼

许昌春秋楼文物景区位于许昌市中心,历史上曾以关公宅、武安王庙、关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夫子祠、及关帝庙称之。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存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两院”的基本格局,外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以一重、二重、三重檐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内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西与文庙毗邻,

许昌春秋楼“文武”二圣并祀实为全国少有,尤其是景区主体建筑关圣殿高达33米,内塑15米高的关公塑像

曹丞相府景区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在原来曹操大营和办公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是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

历史文化

名人

魏都区灌夫:(?-前131)

姜子牙

西汉颍阴(今许昌)人,字仲孺。

灌孟:西汉颍阴(今许昌)人。原名张孟。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

徐庶: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彧: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攸: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文化类别

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