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顆被開除的「行星」:冥王星到底「招誰惹誰」啦?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顆被開除的「行星」:


冥王星到底「招誰惹誰」啦?

來自 搜狐網的圖片

一顆被開除的「行星」:冥王星到底「招誰惹誰」啦?在浩瀚無垠的太陽系中,曾經有一顆行星——冥王星,它在黑暗的邊緣默默運行了數十億年,卻在2006年遭遇了一場「身份危機」,被無情地從行星行列中除名。這一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天文學界和公眾中引發了軒然大波。那麼,冥王星究竟經歷了什麼?它為何會被「開除」出太陽系行星家族呢?讓我們一起揭開這段充滿爭議與謎團的天文學歷史[1]。​

一、冥王星的發現之旅

19世紀,天文學家們在研究天王星的軌道時,發現了一些異常現象。法國天文學家烏爾班・勒維耶通過牛頓力學計算,推測在天王星之外存在一顆未知的行星,正是它的引力干擾了天王星的軌道。1846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戈特弗里德・伽勒根據勒維耶的計算,成功發現了海王星。然而,海王星的發現並沒有完全解釋天王星軌道的異常,這引發了天文學家們對「X行星」的進一步探索[2]。​

1905年,美國商人兼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觀察到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軌道存在奇怪的偏差,他堅信在太陽系的更遠處存在一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並首次提出了冥王星的存在。洛厄爾於1915年開始預測這顆神秘行星的位置,但遺憾的是,他在1916年去世,未能親眼見證冥王星的發現。​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接過了尋找「X行星」的重任。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湯博通過對大量星空照片的仔細比對,終於在1930年2月18日確認了一個移動天體的存在。經過進一步驗證,這顆天體被確認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並被命名為冥王星。冥王星的發現,成為了當時天文學界的重大新聞,它也在接下來的70多年裡,一直被視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二、冥王星的獨特特徵​ 奇特的軌道

與眾不同的軌道形狀和傾角

冥王星的軌道與太陽系其他八大行星的軌道有着顯著的不同。它的軌道是一個非常扁的橢圓,偏心率高達0.249,這使得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距離相差巨大。當冥王星運行到近日點時,它甚至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而當它運行到遠日點時,距離太陽則超過了70億公里。此外,冥王星的軌道平面與太陽系黃道面的夾角達到了17度,而其他八大行星的軌道平面與黃道面的夾角都在3度以內。這種獨特的軌道形狀和傾角,使得冥王星在太陽系中顯得格格不入。​

相對較小的質量和體積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觀測技術的限制,天文學家們對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存在着較大的誤解。早期的估計認為冥王星的質量比地球還要大,但隨着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1978年冥衛一卡戎的發現,科學家們通過對冥王星和卡戎之間引力的精確測量,才第一次正確測算出冥王星的質量。結果顯示,冥王星的質量僅為地球的0.24%,其直徑約為2370公里,甚至小於月球的直徑(3474公里)=。與太陽系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冥王星的身材顯得十分小巧。​​

極端低溫與特殊地貌

冥王星距離太陽非常遙遠,表面溫度極低,平均溫度約為-229℃。在這樣的極端低溫下,冥王星的表面覆蓋着一層厚厚的冰層,主要由氮冰、甲烷冰和一氧化碳冰組成。此外,冥王星的表面還存在着山脈、山谷、平原和隕石坑等多種地貌特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冥王星上的「心形區域」,這是一個巨大的平原,被認為是由冰凍的氮和甲烷組成的。冥王星的表面環境十分複雜,與太陽系其他行星有着很大的差異。​

三、冥王星被「開除」的原因​ 柯伊伯帶的發現

眾多類似天體的出現

20世紀90年代初,天文學家們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區域發現了一個由大量小天體組成的帶狀結構,這就是柯伊伯帶。柯伊伯帶中存在着成百上千顆直徑超過100公里的天體,其中一些天體的大小與冥王星相當,如鳥神星和鬩神星。如果按照當時對行星的定義,將冥王星視為行星,那麼這些柯伊伯帶中的天體也應該被視為行星。這將極大地擴充太陽系行星的數量,使得行星的定義變得模糊不清。​

行星定義的修訂

新定義對冥王星的「致命一擊」

2006年8月,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通過了一項關於行星定義的決議。根據新的定義,行星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轉;二是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似球形);三是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冥王星雖然滿足前兩個條件,但由於它位於柯伊伯帶中,其軌道附近存在着大量與它大小相當的天體,因此不符合第三個條件。根據這個新定義,冥王星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並從行星列表中剔除。​

==四、冥王星被「開除」引發的爭議與影響==​

科學界的爭議

不同觀點的碰撞

冥王星被「開除」出行星行列的決定在科學界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一些科學家認為,新的行星定義過於嚴格,將冥王星排除在外並不合理。他們指出,冥王星具有許多行星的特徵,如擁有自己的衛星系統,其形成和演化過程也與其他行星有相似之處。此外,他們認為柯伊伯帶中的天體雖然數量眾多,但冥王星在其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不應該因為軌道附近存在其他天體就被剝奪行星的身份。然而,另一些科學家則支持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決定,他們認為新的行星定義更加科學和嚴謹,能夠更好地反映太陽系天體的真實情況。通過對行星進行明確的定義,可以避免行星數量的過度膨脹,使得天文學研究更加規範化。​

對傳統認知的衝擊

冥王星被「開除」的消息在公眾中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許多人的心中,冥王星一直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當冥王星突然被降級為矮行星時,很多人感到難以接受。一些人甚至發起了為冥王星「平反」的運動,希望能夠恢復冥王星的行星地位。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公眾逐漸接受了冥王星的新身份,並且對太陽系天體的多樣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冥王星被「開除」這一事件,也成為了天文學科普的一個重要契機,激發了公眾對天文學的興趣和關注。​

對天文學研究的影響

推動行星科學的發展

冥王星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對天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它促使天文學家們重新審視行星的定義和分類標準,推動了行星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對冥王星和其他矮行星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以及行星和小天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另一方面,冥王星的降級也引發了對柯伊伯帶天體的更多關注。天文學家們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柯伊伯帶的結構、組成和演化,以及其中天體的物理性質和動力學特徵。這些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太陽系的邊緣區域,還可能為尋找外星生命和探索宇宙起源提供重要線索。​

冥王星被「開除」出太陽系行星家族的事件,是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更新和完善。雖然冥王星不再被視為行星,但它獨特的魅力和神秘的面紗依然吸引着無數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關注。通過對冥王星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太陽系的過去和現在,還能更好地展望未來的宇宙探索之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會對冥王星有更深入的了解,重新審視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無論如何,冥王星都將永遠在太陽系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