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海市楊浦區天主教愛國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市楊浦區天主教愛國會建國前,中國天主教長期受帝國主義勢力的控制。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和平之後堂西班牙籍神父李先治在該堂為日本侵華「陣亡將士」舉行追悼彌撒。意籍鮑斯高會會士孔志賢在斯高工藝學校內,不准懸掛中國國旗,卻掛上了綠、白、紅三色意大利旗;他還利用美術、電影、戲劇渲染法西斯主義,在教堂內放映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亞的電影,炫耀日、德、意軸心國的威力,並脅迫學生製造炮彈和零件,為侵華日軍提供軍火。建國以後,傳教士利用宗教,以「神權」制裁、脅迫教徒實行「三不」(不聽政府法令,不看共產黨的報刊,不參加公眾集會),並在青年教徒中發展聖母軍,煽動他們反對新中國。

但是,不少教徒經歷解放前後的不同生活,突破教會禁令,擁護共產黨,熱愛新中國,參加各項愛國活動。1951年9月,上海市抗美援朝天主教支會成立。楊浦、榆林兩區的愛國天主教徒唐國治、朱引貞、沈美君、顧海英等迅即響應,成立區級抗美援朝天主教支會。他們團結廣大教徒,支持抗美援朝運動,擺脫外國勢力的控制,維護祖國尊嚴,開展愛國愛教活動。1953年10月1日,愛國教徒沈美君、顧海英、陸國榮等與堂內教徒一起,衝破教會的阻力,在和平之後堂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1955年9月,鮑斯高堂的愛國教徒唐國治、朱引貞、沈曼琴、蔣松齡等與堂內教徒一起,深入揭發披着宗教外衣的傳教士利用宗教,反對新中國,破壞自辦教會的各種活動。在抗美援朝天主教支會的基礎上,1958年,楊浦、榆林兩區分別成立天主教愛國會。唐國治、朱引貞當選為區愛國會的正、副主任,沈美君、顧海英當選為榆林區愛國會的正、副主任。從此,天主教愛國會成為團結廣大教徒的群眾團體。其宗旨是:團結全國神長教友,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遵守國家政策法令,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與國際天主教人士的友好往來,並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60年1月,兩區合併,愛國會經過調整充實,產生了區第一屆天主教愛國會,唐國治當選為主任,沈美君、龔恩源、朱引貞、顧海英、沈曼琴為副主任。後因東昌區撤銷,浦東部分地域劃入楊浦區後,又增補黃翔麒、沈崢嶸為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間,天主教愛國會被迫停止工作。1980年恢復活動,協助政府積極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成立傅家玫瑰堂、和平之後堂的復堂委員會,着手兩堂的修建工作。愛國會還協助堂口神父恢復每年五月教徒到佘山朝聖的活動,組織教徒到市內外的天主堂參觀學習,交流堂務工作經驗。協助神父在傅家玫瑰堂試辦暑期教理班和禮儀改革學習班,加強神修活動。積極開展對外友好交往,僅傅家玫瑰堂復堂以來,就接待了來自歐、亞、非、美、澳洲31個國家以及港、澳、台的教徒和友好人士151批、2988人。協助堂口抵制外來勢力的滲透。鼓勵教徒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有40餘名教徒被評為市、區、基層的先進,100多戶教徒家庭被評為五好家庭。愛國會還關心教徒們的生活福利,增強教徒之間的友誼團結。為80歲以上的老年教徒開展祝壽活動,成立「光啟醫療諮詢服務社和平堂分社」,為教徒義務醫療諮詢。

1986年12月,愛國會舉行第二屆代表會議,選出區天主教愛國會第二屆委員會。傅民安當選為主任,沈美君、錢益昌、沈崢嶸、顧海英、黃潔珍、趙汝成、蔣松齡當選為副主任;並推選唐國治為榮譽主任,龔恩源、朱引貞、潘雪芳為榮譽副主任。1991年12月,舉行愛國會第三屆代表會議,選舉陳忻德為主任,錢益昌、蔣松齡、黃潔珍、趙汝成、顧龍君、楊頤年、陸冬生、傅國斌為副主任,沈美君為顧問。

目錄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2]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
  2. 耶穌創立了羅馬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