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田菊菊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下田菊

下田菊(拉丁學名:Adenostemma lavenia (L.) O. Kuntze菊科下田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單生,頭狀花序,花序分枝粗壯;瘦果倒披針形,花果期:8-10月。

下田菊全草藥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味苦,涼。用於風濕關節痛,咳嗽痰喘,咽喉腫痛,乳蛾,黃疸,癰癤瘡瘍。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直立,單生,基部直徑0.5-1厘米,堅硬,通常自上部叉狀分枝,被白色短柔毛,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無毛,全株有稀疏的葉。基部的葉花期生存或凋萎;中部的莖葉較大,長橢圓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或狹楔形,葉柄有狹翼,長0.5-4厘米,邊緣有圓鋸齒,葉兩面有稀疏的短柔毛或脫毛,通常沿脈有較密的毛;上部和下部的漸小,有短葉柄。頭狀花序小,少數稀多數在假軸分枝頂端排列成鬆散傘房狀或傘房圓錐狀花序。花序分枝粗壯;花序梗長0.8-3厘米,被灰白色或銹色短柔毛。總苞半球形,長4-5毫米,寬6-8毫米,果期變寬,寬可達10毫米。總苞片2層,近等長,狹長橢圓形,質地薄,幾膜質,綠色,頂端鈍,外層苞片大部合生,外面被白色稀疏長柔毛,基部的毛較密。花冠長約2.5毫米,下部被粘質腺毛,上部擴大,有5齒,被柔毛。瘦果倒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鈍,基部收窄,被腺點,熟時黑褐色。冠毛約4枚,長約1毫米,棒狀,基部結合成環狀,頂端有棕黃色的粘質的腺體分泌物。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水邊、路旁、柳林沼澤地、林下及山坡灌叢中。海拔460-2000米[1]

分布範圍

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此外在印度、中南半島、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朝鮮以及澳大利亞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別名】白龍鬚(雲南思茅)、水胡椒、風氣草、汗蘇麻

【來源】為菊科下田菊屬下田菊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感冒高熱,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黃疸型肝炎;外用治癰癤瘡瘍,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各家論述】

⑴《貴州民間藥物》:除風濕,解表。治風濕骨節疼痛,外感[2]

⑵《廣西藥植名錄》:治牙痛,乳癰。

視頻

下田菊 相關視頻

農村常見的植物,下田菊全草可入藥價值高,遇見可拔點回去

參考文獻

  1. 慶元植物935-菊科-下田菊屬-下田菊,搜狐博客,2014-11-26
  2. 風氣草-中醫藥,醫學教育網,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