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南極泰山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南極泰山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之後中國的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其名稱寓意堅實、穩固、莊嚴、國泰民安等,代表了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含義。

2014年1月3日,「泰山站」完成主體封頂;2月8日上午11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宣布,中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1]

基本概況

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海拔高度約2621米,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溫度-36.6度,可滿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總建築面積1000㎡,使用壽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飛機冰雪跑道。不僅將成為中國崑崙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還將成為南極格羅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撐平台,進一步拓展中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範圍。

名稱命名

國家海洋局之所以將新建的伊麗莎白公主地南極夏季站命名為中國南極泰山站,是因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在國內和國際上有極高的知名度,「泰山站」也是上次我國南極內陸站在全國征名中得票數僅次於「崑崙站」的名字。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在海拔高度上與崑崙站遙相呼應,同時能覆蓋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

地理位置

泰山站位於中國南極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坐標:東經76°58′,南緯73°51′,海拔高度2621米。距中山站約522公里,距崑崙站715公里,距格羅夫山85公里,距埃默里冰架接地線220公里,距離查爾斯王子山資源區370公里。伊麗莎白公主地位置表面地勢和冰下地形平坦,坡度約為0.35度,冰體厚度超過1900米,冰蓋底部無融化現象,冰蓋水平流動量小,冰川運動速率在20米/年的範圍內。

建立原因

一是出於科學研究的需要。二是在國際通則下充分行使國家權利。

世界上有近30個國家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最多的國家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4個考察站。自1984年以來,我國相繼建成了長城站、中山站和崑崙站三個科考站。隨着南極科學考察的逐步深入,僅僅利用既有的三站進行科考,已經遠遠不夠。即便像中山站那樣的大科考站,能「接待」的科考人員每年也只有百人左右。

「我國南極科考起步晚,規模小。」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紹,在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上,原先三個站只實現了區域性分布,科考支撐平台的範圍有限,所以我國決定建立泰山站。

建立進展

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於2013年11月7日從上海啟程,在此次考察活動中,中國將在南極建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中國南極泰山站。

2014年1月3日下午兩點半左右,中國在南極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完成了鋼結構主體的封頂作業。2月8日國家海洋局宣布,中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

2018年12月26日,中國南極泰山站二期工程正式開工,主要任務是完成泰山站配套系統工程[2]

重要意義

南極大陸終年被冰雪覆蓋,夏季露出的基岩地帶不足5%。人類科學考察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這5%的地區,但南極更多的科學之謎埋藏在南極內陸深處。泰山站的建立,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南極考察從南極大陸邊緣地區向南極大陸腹地挺進。泰山站建成後可實現部分設備在冬季無人值守情況下連續運行。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兩支內陸隊——崑崙隊和泰山隊的37名隊員3日在暴風雪中離開泰山站,開始返回520公里之外的中山站。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

2019年1月24日,崑崙隊16名隊員撤離崑崙站營地,踏上返回中山站之旅。

2019年1月31日,抵達泰山站,與21名泰山隊隊員會合。

2019年2月1日,泰山隊完成泰山站二期工程任務,即泰山站主體建築內部裝修和雪下配套系統安裝工程。在一道返回中山站前,全體內陸隊隊員進行了撤離前的現場環境清理,平整了施工場地,對建築垃圾、生活垃圾進行了分類整理。

本次內陸隊11輛雪地車撤離泰山站時,遇到了強大的暴風雪,能見度不足百米,相互間只能用對講機聯繫。位於東南極內陸冰蓋伊麗莎白公主地區域的泰山站,海拔2621米,夏天常有暴風雪。形似中國紅燈籠的泰山站主體建築於2014年2月建成開站時,便遇到了持續多天的暴風雪

視頻

中國南極泰山站 相關視頻

記·中國南極泰山站建成
我國第4個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建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