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子嶺水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子嶺水庫(英文:Foziling Reservoir),亦稱佛子嶺水電站,位於中國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區淠河上游,六安市霍山縣境內。是集蓄洪、灌溉、航運發電、養殖等為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治淮工程與淠史杭灌區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於1952年1月開工建設,至1954年11月工程竣工,歷時2年又10個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水電項目,中國官方將它稱為「新中國第一壩」[1],其規模在當時也是全亞洲最大的。今日它已成為當地的風景旅遊名勝。

建設背景

淮河自古以來水情複雜,歷經黃河奪淮和常年戰亂失修等因素影響,水患頻繁、旱澇無常,又受以其難以治理出名,為人稱為「害河」,而流域內人口眾多,土地肥沃,城鎮密集,一旦水害損失巨大。1950年夏,淮河流域連降暴雨,引發洪澇災害,皖北地區大面積受災。此次水災對中共中央的決策起了非常大的影響,周恩來主持政務院會議並頒布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以「蓄泄兼籌」作為淮河治理方針,淮河治理成為了之後水利工作的長期重點,同年治淮委員會在蚌埠成立。1950年至1957年,即「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建設期間,新政權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大興水利」「水利是農田的命脈」等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水利建設得到更多的重視。1951年5月,中央組織治淮視察團去治淮工地視察,毛澤東作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一著名指示,在淮河的南源皖西大別山區修建以大型水庫為龍頭的山谷水庫群的計劃被寫入了治淮方略。

淠河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每逢汛期,十年九災」,治淮委員會工程部在進行多次查勘後決定在霍山縣縣城南17公里,佛子嶺鎮南2.5公里淠河東源上修建水庫蓄洪,佛子嶺水庫這一重點工程很快得到了國家計委和水利部的批准。繼佛子嶺水庫之後,該地區又有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梅山水庫龍河口水庫四座水庫陸續被建設,形成了淠史杭灌區[2]

建設歷程

工程系治淮委員會佛子嶺水庫工程指揮部,著名水利專家汪胡楨設計。建壩之初曾經就大壩型的選擇在石壩、土壩、重力壩、平板壩和連拱壩等方案中產生爭論,而工程指揮汪胡禎建議採取鋼筋混凝土連拱壩,認為「省水泥、省鋼筋、省人工,多快好省」。但這個方案受到了包括蘇聯專家等在內的一些人的反對,因為當時世界上僅有兩座連拱壩的建造先例,一座在美國,一座在阿爾及利亞,且由於建國初期西方的封鎖,無法得到相應的資料可供參考,選用連拱壩方案在技術上有着相當大的風險性。此外水庫位於地震區,該結構方案的抗震能力還是未知數。但最終水利部確定在打漁衝口上游150 米的壩址處採用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方案,佛子嶺水庫至今仍是世界上採用連拱壩不多的幾個例子之一。

1951年年底,六安至佛子嶺公路通車,指揮部開始由各方調配人員,民工多來自皖西北六安、阜陽等地,並從江蘇上海等地招聘技術工人,次年清基工程正式開工。1952年7月,剛在壽縣完成土改的解放軍第90師改編為水利第一師參加了水庫建設。大壩從1952年7月開始澆築壩身混凝土,至1954年9月澆築完成,11月工程竣工。大壩圍堰曾在1953年洪水中被沖毀,工程一度停工。1954年6月,在工程即將竣工時發生了里氏5.25級地震,壩體未出現破壞現象,但一些觀點猜測此地震可能由水庫的建設所引發。工程的建設期間正值朝鮮戰爭和國內剿匪鬥爭進行之中,國內環境複雜,建設過程曾抓獲十餘名空降來破壞工程的國民黨特務人員。

整個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約99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約23.9萬立方米,耗用水泥6.3萬噸,鋼材8010噸。

視頻

佛子嶺水庫 相關視頻

航拍霍山佛子嶺水庫。
霍山:佛子嶺水庫大壩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參考文獻

  1. 佛子嶺水庫——「新中國第一壩」 ,搜狐,2020-05-02
  2. 淠史杭灌區 ,中共六安市委黨校, 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