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里米亞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米亞大橋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克里米亞大橋(俄語:Крымский мост羅馬化Krymsky most烏克蘭語Кримський міст),舊稱刻赤海峽大橋мост че́рез Ке́рченский проли́вміст через Керченську протоку),是一條曾經建成、損毀又重建的橋樑。舊橋橫跨刻赤海峽連接俄羅斯塔曼半島丘什卡沙嘴Chushka Spit到前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刻赤。在缺乏橋樑的時候兩岸的交通由汽車渡輪接駁俄羅斯的卡夫卡茲港Port Kavkaz克里米亞共和國克雷姆港Port Krym,早期更有鐵路渡輪服務,但後來因為技術問題而停辦。

特色

克里米亞大橋耗資2280億盧布(約110億台幣),橫跨黑海和亞速海(Azov Sea)之間的海峽,連接俄國南部的克拉斯諾達爾(Krasnodar)和克里米亞的克赤(Kerch),不僅是俄國最長大橋,也超越了葡萄牙里斯本的瓦斯科·達伽馬大橋(Vasco da Gama Bridge),成為歐洲最長大橋。[1]

歷史

在沙皇時代這條橋樑的計畫最早被提出,但因為一戰與革命等緣故而無力建設,之後由德國建築師阿爾伯特·斯佩爾於1943年二戰時正式構思動工,目的是為了加速德國在高加索戰役中進攻蘇聯,並成為德軍前往高加索區域的重要交通建設之一,不過在大橋完工前克里米亞半島已經在同年10月由蘇聯紅軍解放,蘇聯接手德國人遺留下來的工程,於1944年11月完成了全長4.5公里的鐵路大橋,但因為施作簡陋,而次年2月因為橋墩缺乏防波堤保護而遭浮冰撞毀,再度無法通行。[2]

在橋毀後蘇聯先後有重建大橋的計劃,但後來克里米亞移交烏克蘭管理,蘇聯解體後政治分家,因此大橋一直未能建成而淪為紙上談兵,1994年甚至提出過海峽隧道的方案,這些計劃都因為資金與共識不足而未能實現。1999年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重提了興建一條三層大橋,一層為汽車,一層為鐵路,一層為鋪設水管和天然氣管專用。[2]俄烏關係改善的時候,曾於2010年4月25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簽署興建大橋的同意書,[3]同年11月26日兩國再簽定了相互諒解備忘錄。[4]

隨著2014年3月19日克里米亞議會在不理會烏克蘭過渡政府和歐美國家反對下脫離烏克蘭加盟俄羅斯聯邦,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交通局全力改善克里米亞半島與俄羅斯的交通接駁,重建大橋的願景得以加速進行,交通局部長表示會將海峽隧道方案納入考慮。[5]但由於受到制裁,俄國企業在沒有國際保險與工程外包的情況下獨自承建此計畫。當地地質有斷層與泥火山,施作較為困難,最終選擇跨海大橋方案進行重建。

2018年5月15日,18.1公里的新橋樑道路部分工程完工,普京本人親自駕駛大卡車通過此橋以慶祝通車,不過因為歐盟認定是違章建設,參與建設的企業已經被列入黑名單。克里米亞大橋通車後取代葡萄牙的瓦斯科達伽馬大橋成為歐洲最長的橋樑。[6]2019年12月23日鐵路橋部分亦建成通車,普京出席了通車儀式,並乘坐第一班列車通過大橋。[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