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十壋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十壋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夢溪鎮五福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八十擋遺址於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93年、199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面積分別為405平方米和182平方米。根據出土物的碳十四測定,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540~7100年。根據出土陶器的文化特徵分析,遺址應屬於彭頭山文化較晚階段。

遺址簡介

八十壋遺址內發現有環繞聚落的圍牆和圍壕,整體呈南北向,南北長210米。遺址東北部發現海星狀土台遺蹟一處,遺蹟四角外伸,立有中心柱,並發現有牛下頜骨,推測應為宗教祭祀遺蹟。

八十壋遺址,遺址內還發現有大量的居住房址,建築形式以干欄式為主。遺址內發現了大量完整形態的稻穀、稻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2],為科學完整地認識「古栽培稻」在植物進化過程中的群體特徵與地位,認識原始農業的真實面貌與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八十壋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環壕聚落,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極大地豐富了彭頭山文化的內涵,對研究聚落形態的起源、發展及中國古代都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發掘階段

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澧縣八十壋遺址進行發掘。6次發掘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主要堆積層屬新石器時代彭頭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3]

遺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範圍超過3萬平方米,晚期約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萬平方米,卻是遺址最興旺時期,突出標誌是聚落環壕與圍牆的開挖和堆築,這樣即形成日常活動圈,南北長約300米,東西最寬處160米。壕溝上寬約4米,下寬及深約2米,圍牆底寬約5米,頂寬約2米,高1~2米。估計與防護、排水有關。牆內建築遺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欄式和台基式,內有灶坑

墓葬習俗

墓葬有100餘座。有方形、長方形、圓筒形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在古河道黑色淤泥中,有數十種植物種子、動物和家畜骨骸及各種骨、竹、木器編織物和萬餘粒稻穀和稻米。

植物經鑑定為菟絲子屬莎草屬藜屬櫟屬懸鈎子屬紫草屬穀草屬等近20種。表明遺址當時近氣候溫和。另有大量菱角芡實蓮子等。動物骨骼鹿等。木器有竹牌等。

保存狀況

稻穀、稻米收集近1.5萬枚,超過國內收集總量,保存狀況良好。農學家認為個體變異幅度大,群體面貌十分複雜,故定名為八十壋古稻,深入研究可揭示栽培稻起源及為其演示過程樹立標尺。

另外還發現了介於新舊石器過渡階段的一種新的文化遺址,可暫稱八十壋下層類型,其工具主要為打制石器

視頻

八十壋遺址 相關視頻

新石器時代古人打造的用於狩獵耕種的石頭製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