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古觀象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古觀象台舊稱觀星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立交橋西南,是明朝清朝中華民國初年的國家天文台。該天文台建於明朝正統四年(1442年),原址為元大都東南角樓舊址,共分為城堡式高台和四合院兩部分。城堡式高台於清代曾兩次向東擴建。台上儀器明清兩代幾經更換,1900年曾一度被全部搶走,1921年全部歸還。1956年後一度作為博物館開放,1959年改為辦公用房,1983年重新作為博物館開放。1982年,北京古觀象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明代

北京地區最早的天文台始建於金代天會五年(1127年),當時的天文台被稱為候台,隸屬於太史局,器材基本全部來自北宋在汴京所設置的天文台。元代基本承襲了金代的天文觀測制度,至元十六年(1279年)曾建有司天台。明朝初年司天台被拆,並將司天台的儀器運至南京雞鳴山新建的觀星台上。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欽天監並未搬遷,天文觀象活動仍在雞鳴山進行,北京另立「行在欽天監」,辦公地點在元太史院舊址,觀測活動則在其附近的齊化門城牆上用肉眼進行。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紫禁城內建起一座宮廷觀象台。正統二年(1437年),工匠前往南京用木料仿製儀器,之後運回北京鑄造銅製儀器。正統四年(1439年)製造完成渾儀、簡儀、圭表、渾象等儀器。正統七年(1442年)利用元大都東南角樓及周邊城牆的舊址修建的觀星台正式建造完成,先前鑄造的儀器全部安放到台上。自正統七年至正統十一年(1446年),觀星台西側建起多座附屬建築,即紫微殿、東西廂房、晷影堂等,整體布局呈四合院狀,作為欽天監外署,處理觀象台各種觀測資料並編撰曆書。景泰六年(1455年)曾在社稷壇附近修建一座觀象台,作為觀星台的參照。嘉靖二年(1523年),觀星台上樹立起一根風竿,竿上設置28道鐵箍,象徵28各星宿。此外還在台上安放了渾天儀和簡儀。此外,嘉靖年間曾對古觀象台大規模維修。

布局

古觀象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立交橋西南,總面積近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256,可分為觀象台和四合院兩個部分。其中觀象台為灰磚城堡式高台,東西長24米,南北寬20米,高14米,台頂南、西、北三面安放有大型銅製儀器,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均為清制。四合院位於觀象台西側,內有紫微殿、滴漏堂和晷影堂:310。紫微殿為正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大脊頂,屋頂覆有灰筒瓦,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配殿。紫微殿左側安放有明制渾儀,右側安放有明制簡儀。紫微殿東側小房間為滴漏堂。晷影堂位於紫微殿東南,面闊三間[2]

視頻

北京古觀象台 相關視頻

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北京古觀象台
今日京華:北京古觀象台

參考文獻